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石砣砣里创出“功夫”

更新时间:2007-08-10 09:22:44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施用和 编辑:小路 浏览量:283
    佛山一名雕塑家自创的英石雕塑应邀赴美作专场展览

    几天前,三藩市国际艺术家协会邀请李春华赴美作专场展览的消息传来,使得这位佛山雕塑家和他新近创作的英石雕塑《中国功夫系列》,成了圈内外关注的热门话题。

    今年四十有二的李春华,一身的艺术气质,令许多人想不到的是,他毕业于仲凯农业技术学院的园林专业。这个生在山沟,长在田野的粤北山娃子,到广州上学之前也不知道有美术学院这种学校可以报考,一个劲的想着学好数理化就可以当科学家。虽然自小就从父亲雕在靠背椅坐板上的那只白鸽中对美术产生了兴趣,但除了在初二那年为全班几十个同学自己装订的复习资料上画过封面插画之外,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的艺术才华。大学一年级时他有次路过广州美术学院,看到那些留长发刨光头蓄大胡子、有的还穿着道士长袍的师生,和形形色色千奇百态的雕塑觉得特别好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对雕塑一见钟情,爱得发烧--竟将宿舍楼层中间的洗衣台布置成工作室,骑着自己组装的自行车,跑到十几公里远的城郊水库边,运回了几百斤黄泥,自学泥塑。大学期间,他只有花了三分之一时间学习园林专业,另外的三分之二全迷到了雕塑上;班上的一群男女同学,还成了他的义务模特。据说全校还从没有过如此“不务正业”的学生,班主任甚至警告他,“要正确处理好学习和爱好的关系!”毕业时,除了文凭,他还带着他足足半卡车的肖像雕塑作品来到佛山。一般的园林专业毕业生大多只会搞园林设计,李春华却等于多修了一门雕塑。凭着这个特长,他1999年创作的佛山一中主题雕塑《和平·参与·发展》,获广东省工艺美术一等奖并参加了全国美展;2004年又以中国传统吉祥物凤凰作主体元素创作的《聚》,获得了广州南沙经济开发区亭角立交(南沙入口)标志性雕塑征稿优秀奖;2005年,更巧妙地运用南越古国的代表性图案为造型,创作的《传承·凝聚·向往》和《凝聚·开放·向往》,在“广州城市原点全国征稿”中,一连拿下了两个优秀奖......

    李春华的《中国功夫系列》,是2005年开始创作的,历时两年,目前已完成了100多件作品,风格上走的是另类路线,用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副主任孙振华博士的话说,是“与通常的'雕'或'塑'的造型方式不一样”,“既不雕,也不塑”的“发现的雕塑”。它不像石雕那样要凿要磨,也不像泥塑那样要堆要捏,更不像金属雕塑那样要铸要焊,李春华用的材料,是中国园林四大石种之一的、也是广东英德独有的英石,自己上山去找。其实,从找石开始,就已进入了他的“发现式创作”,在天地造化的英石中,以美学的眼识,去发现皮壳高古、肌理独特、形象神似的形体,然后因物构图,以云石胶进行拼接、组合,形成了保留着原生自然状态的独特造型。在表现形式上独辟蹊径的同时,还着意在创作中开掘中华文化的民族根性,引进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和趣味。李春华说,之所以搞《中国功夫系列》,是由于功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武术动作性强,造型美感度高,想象空间大,适宜进行雕塑。佛山又是著名的武术之乡,一代宗师黄飞鸿和蜚声中外的李小龙都出生此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个系列中,既有潇洒凌厉的南拳,似倒非倒的醉拳,以柔克刚的太极,又有伏虎降龙掌,一脚扫倒大山的北腿,还有像电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神奇地击鼓时那飞扬的水袖......一人一招,百像百式,情趣盎然,让人感觉一新,遐思无边。

    李春华雕塑用的首批英石足足有20多吨,多是些巴掌足盘大小的石块,摆满一地。他指着这些从英德望埠镇山上费尽心血挑来的石砣砣告诉我们,下一步,他将以之创作戏曲舞蹈和文人等系列雕塑,从更多的方面,开掘中华文化的民族根性,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
 
图:李春华的英石雕塑《中国功夫》

图:李春华从不起眼的乱石碎片中发现美的意象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