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建颖和唐重同为澳门文化体·现代画会会员,时值世纪商贸艺术空间开幕之前,他们的作品联展于和记港陆.世纪商贸广场一楼,宽阔明亮的大厅,高挑气派的空间,将有效显现童建颖的文字墨拓长卷作品和唐重的木雕作品。
童建颖的文字墨拓作品本是画又是书,说其是“书”,因其清澈而凝练地演绎了抽象绘画之美;说其是“画”,因其诉诸于我们的视觉又直指内心。这亦书亦画的抽象世界单纯且丰富,从具象到抽象、从彩拓到水墨……画面的结构性被强烈的本土文化意识瓦解了,呈现的是水墨浸润间的空灵分布。细看他的墨拓文字,疏朗而浓密、清澈且醇厚、文雅又跌宕,那是荡气回肠的视觉诗歌,也是对本土文化一咏三叹的吟诵,可以说,《文字墨拓》正是他在特有的文化情境中的形式见证。“汉字”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已经不仅仅扮演抽象符号的角色,且孕莟了灵气,由内心的力量而运生。
唐重,澳门文化体·现代画会的后起之秀,一位不擅辞令的青年,以不断的创作、连连的展示而为观众瞩目。唐重近五年间创作的这些木雕作品,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木材与环境的适度配当,充分体现各木雕固有的艺术价值。任何艺术品都只是一种文化符号,唐重衷爱木雕因用不同木料雕琢成动物或人像,有着强烈的人性化。
策划:童建颖
艺术主持:赵丹虹
支持:世纪商贸广场
开幕时间:2007年8月12日 9:30am
展览时间:2007年8月12日至8月20日,8:00-17:00
地点:长乐路989号世纪商贸广场1楼
电话:13061621246 hollyz_art@126.com
享受时空
由起点到终点的一段,因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和顺序,称之为时间。
“空虚能容受之处”,由物质存在的广延,生成为空间。
——这即为不依赖人的意识而永恒的存在形式、客观实体。
就宇宙而言,时空是无限的: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而就每一具体的个别事物,则又是有限的。
公元十三世纪初,静安古寺由吴淞江滨迁至今址,直至清末周边仍为一片草木自然;1843年后的上海滩城池扩大,人口剧增,华洋杂居,历经百年巨变;二十世纪后五十年天翻地覆,运动迁徙,一度浩劫,封闭滞后;至世纪末“人均居住面积由一张床逐步增为一间房”,终于日渐开放,繁荣复甦,迈出改革的步伐;最近的十年,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令这片土地再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其间,所有的人和事都与时空相关。
这座日益国际化的大都市,有了三道环线及南北高架、不止一条的地铁轨道交通、还有好几座浦江大桥、过江隧道,新机场和磁悬浮,更多的则是“广厦千万”的水泥森林……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起着意想不到的变化,生活其中的人在接受围城之惑的同时,得失自知。对于时空,人们往往为生存奔忙而不加思索,但时空却无处不在。在物理学中,有一概念为时间常数;在天文学中,时差属专用名词;时效是法律用语、时值则为音乐术语……而电子磁场中有空间电荷、化学名词有空间效应、以电磁波进行的地面同星体间的远程通信即为空间通信、植物学中防止生物杂交的一种方法叫空间隔离、建筑学中有一术语将非平面体系的结构叫做空间结构……
在绘画中有个术语叫“空间感”,是指按透视原理运用明暗、色彩等表现物体间的远近层次关系,使人在平面的绘画上获得立体的空间感觉。而艺术走到今天,观念的更新使平面和立体间的界限得以拓展,绘画及雕塑成为建筑的有机组合。其实,中外古今早已有之,并非首创,只不过不同的时代人们不同看待而已。选择合适的时间,利用合适的空间,做件合适的事,虽然十分有限,却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按中国的传统,叫做“天时、地利、人和”。
由温饱到丰衣足食、享受人生、享受时空之余,再来点形而上的什么吧?
童建颖 2007-7-26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亦书亦画——童建颖与他的抽象艺术
宫政
第一次走进童建颖的画室,是在两年前的一个夏日,赏画聊天之余,“抽象绘画”这概念便由此深深滋生于我脑中。学艺多年的我并非因抽象的表现语言而新奇,但当直面这些鲜活且纯粹的视觉旋律时,有一种喜悦和感动之情拉近了与美的距离。从此,我开始走近童建颖的抽象艺术,渐渐地,也了解了一位执著而真诚的艺术家。
童建颖的学画经历与那个时代的中国一样,多难、坎坷而富戏剧性,正是凭借着对绘画的沉迷、执著之情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收获了今日的艺术成就。1969年17岁的童建颖下放到江西农村,一呆就是18年,从农民到筑路工人,从筑路工人到省文艺学校的学生、从艺校学生到留校做教师……是儿时对绘画的挚爱使他在异乡找到了人生的兴趣点,而这一涉足便是30多年。与绘画结缘的30多载中,因始终勤勉好学,1980年冬,油画作品《而立》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这对于他无疑是莫大的鼓舞。1984年童建颖经全山石老师推荐,研修于浙江美术学院,适逢顶级华人艺术家赵无极先生回国讲课,这大大开拓了国内学子的艺术视野。童建颖更是被先生大气而高蹈的艺术信念所吸引,这段经历与他日后走上抽象绘画之路实在不无联系。
每一位艺术家的创作之路都会遇到险滩与阳光,有迷茫也有欣喜。人们往往因伴有的宿命意识,在所往的经历中试图找到彼此的关联,并试图借此营构一张关联之网,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认识自我,也会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文化脉络。
童建颖早期的那些抽象作品,并不单是形式语言的探索,也折射出80年代中国美术实践的某些特点——通过艺术手段来实现对现实的评价。中国现当代艺术史学者吕澎认为,寻找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本质努力不应该也不可能局限于“视觉范畴”的方式之内,不应抛开政治形态和社会学的视野来评价80年代的艺术创作。生活在整个80年代的艺术情境中,尤其是研修于浙美的一段重要求学经历,我们可知,童建颖的创作不单是对绘画形式的解放,也反映出他身处当时的环境下,对自我艺术归属的迷茫和探索。在现实社会和意识形态的裂变中,试图重新认识艺术。
1987年童建颖从江西调回到上海,次年于上海美术馆举办了他的首次个展,这次个展的作品全是抽象绘画,可算作是他早期抽象绘画的一个“小结”。也就在那一年,他开始了他的“文字系列”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这是一次新的艺术历险,在他的抽象世界里,“汉字”被赋予了重要的角色。作为80年代中国最早的抽象文字绘画实践者之一,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实验性和对传统文化的观照情愫。其恢宏的着色和悉心的点染,轩昂气宇间蕴藏点点妍丽气息。他创作的第一幅《文字彩拓》(附图),或端庄或隽美的汉字浸染于迷幻的色彩中,时隐时现,它们是历史的遗念?还是今世的幻象?或许,艺术家自己也无可知晓那偶发于创作中的力量,只是,当我们述之视觉时,已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惊喜的不可知世界。
改革开放后的上海是年轻一代艺术家的聚居地,尤其因一批抽象画家所形成的前瞻性艺术氛围,在全国也算得独树一帜,童建颖的抽象文字则无疑成为上海抽象画坛中独特的实践代表。反之来看,这些抽象文字创作也反映了上海曾为一个殖民城市的文化特点。东方的文字元素与西方的构成组合,在开放的文化视野下,艺术家尝试各不相同的尺度与法则。进入90年代,也是童建颖创作的高峰期,大量以文字为主题的创作,开拓了他在抽象画坛的新面貌,也更加坚定了他对抽象艺术创作的信念。
纷繁的生活经历或意识理念联结成的一张无形网络,好比一个人在城市里漫游,一方面在找出去的路,一方面还留恋于那市井的小巷,有如逐渐展开一张自我绘制的地图。这地图告诉我们认识周遭环境的同时,也是了解真实处境的一条道,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品悟那些真实的感受。
1996年因工作需要,童建颖远赴澳门。客居澳门5年的生活经历,强化了他在殖民文化语境中的本土意识。我们常说优秀的艺术家也是聪明的善思者,他们会认清时代环境与艺术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澳门这个殖民地色彩强烈的文化地图里,童建颖从两个方面感受特有的“真实”。首先,生活于多元文化交融的殖民地城市,他作为外来文化的吸纳者;同时,他又客串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入者。一方面让澳门了解他的艺术,在那个多民族文化的国际社会中充当中国艺术家的角色;另一方面,又在文化的多元中皈依本土。或许,只有感同身受那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才会使艺术家去寻求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由心而发,归终现于艺术。就是这段经历,激发了童建颖的抽象绘画走入了另一番境界,使他对玩味几十载的色与形,开始了新的思考。
历经了几十年的探求,种种处境之联结,构成了艺术家那张人生和艺术之网。游走其间,我们看到艺术家不断创新的历程,并因此而感动欣喜。或许只有艺术家本人才能真正明白,那张网其实也正是自己内心的千千心结。这些心结就是种子,孕育了日后爆发的无限可能。澳门的经历成为童建颖绘画探索重要转折的外因,究其内因,便是他对人生、对艺术的不断反思和探求,以及自幼对传统文学的迷恋,接触过线装的古典名著。孩提时代成长于知识分子家庭的环境中,练字读书之际,他与中国传统视觉文化中最纯粹的书法艺术有了最初的相识相交。当朦胧的儿时记忆再次呈现于绘画中时,变得厚重起来,那些文字符号凝结着艺术创作中的文化体验,也反映了艺术家的人生体验。
我们看到在澳门期间的创作,童建颖站在一个更宽阔的舞台上创作了大量的文字墨拓作品(附图1997年作品)。画面的结构性被强烈的本土文化意识瓦解了,呈现的是水墨浸润间的空灵分布。细看他的墨拓文字,疏朗而浓密、清澈且醇厚、文雅又跌宕,那是荡气回肠的视觉诗歌,也是对本土文化一咏三叹的吟诵,可以说,《文字墨拓》正是他在特有的文化情境中的形式见证。“汉字”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已经不仅仅扮演抽象符号的角色,且孕莟了灵气,由内心的力量而运生。站在童建颖的画前,我常常会感到咫尺间的千里之势,这震撼或许就源于民族意识深处的感动,那正是我们对本土文化意识的关照和回应。
如果说80年代的抽象文字引领艺术家走入了对艺术之真“形而上”的探索,那么,客居澳门后的抽象文字,便成为了他以艺术之真来表达其文化体验的另一途径。不论哪一种途径,都增加了童建颖抽象艺术被理解的可能性以及可能被理解的角度,这不正是对艺术家创作的最大慰籍吗?
历经十多年的抽象文字创作,“汉字”不仅作为童建颖绘画艺术中的“图像符号”,也成了艺术家个人化的“图像标识”。确实,不论是色彩幻象,还是水墨意蕴,都以中国汉字诉诸于我们的视觉,那些工谨的木刻宋体、诡异的青铜铭文、遒劲的颜楷、舒展的行草……将中国文字的形体象征与不同书风的情感暗示,糅杂于最纯粹的点、线、面中,经过解析与重组,成为我们识译、回味其绘画的审美途径。
抽象语言,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实验性,但凡游弋于此道的艺术家,不仅需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更需凝练宏伟的艺术信念。对于前辈——引发童建颖走上抽象绘画之路的赵无极先生,他一直以他的绘画探索为感念,最终,在视觉艺术的鸣奏中实现殊途同归。与赵无极先生的抽象绘画相对照,前者的抽象绘画来自于对自然的感悟与升华,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畅游;而童建颖的抽象绘画借汉字之“形”,提炼他的艺术观念和文化体会,捕捉富有历史感和文化感的形式之美,并以新的视角表达自己对本土文化的体验和认知。
童建颖的艺术并不在于阐述什么重大主题,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他所认识的艺术理念和文化信仰,但,这并不代表他对当代社会现实环境和艺术文化氛围的漠视。自80年代开始,中国艺坛风起云涌,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实践了西方百年的艺术探索历程,尤其是进入90年代,当代艺术实践愈发生猛,在这光怪陆离的艺术盛世中,太多的人以一种浅尝辄止的方式去泛滥新奇的艺术风格,我们已经感到了由此引发“营养过剩,消化不良”的隐疼。在这嘈杂的环境中,童建颖的艺术探索愈发显得纯净了许多。与那些前卫艺术家不同,童建颖强调的是语言的优美性,而不是特殊性,这可能也正是十多年前他选择抽象绘画的初衷。这十多年对抽象语言执著如一的探索,是他表达艺术“形而上”的需要,也是他心灵世界里感悟艺术本真的需要。艺术贵在真,唯有真才感人,任何由意愿产生的激情都是苍白空洞且毫无用处的,只有真实的作品才有分量,只有真诚的艺术家才能感人。
20世纪杜尚告诉世人“不要相信艺术,相信艺术家。”这成为了现代艺术的箴言。任何一位有作为的艺术家,都在他们有意无意间营构起的一张网里,找到了自己真实的处境,并确立各自的坐标,他们的作品便是最好的印证。站在童建颖的画前静观,体会那纯净中无限畅达的气息,就在那片亦书亦画的咫尺天地间,映射出一位艺者豁达而清澈的心境。
童建颖的绘画本是画又是书,说其是“书”,因其清澈而凝练地演绎了抽象绘画之美;说其是“画”,因其诉诸于我们的视觉又直指内心。这亦书亦画的抽象世界单纯且丰富,正如画家其人,一颗单纯的艺术之心,相伴一路丰富的艺术实践。从具象到抽象、从彩拓到水墨……
他始终坚信:艺术创作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走进他的艺术世界用心聆听,相信你就会找到这种可能。
二零零六年冬于西子湖畔
童建颖
1952年生于上海。
1977年江西省文艺学校美术专业毕业。
1984年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
2002年始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美术教育系副主任。
1988年首次个展于上海美术馆,上海
1998年个展于澳门旅游司画廊,澳门
2001年个展于澳门教科文中心,澳门
2002年个展于井品画廊,昆明
2004年个展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
1997年始参加亚细亚国际美展于澳门、日本、马来西亚、韩国、香港、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2001年参加富尔达国际新水彩双年展,德国
2004年参加澳门现代画展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
2005年参加亚洲美术馆开馆作品展,纽约
2006年参加日本长崎现代艺术邀请展,长崎
1983年漆画《 母与子 》由中国对外文委展览公司收藏。北京
1988年以来纸本《 文字彩拓 》由德、日、美等国友人收藏。上海
1999年纸本《 文字彩拓 》捐赠澳门市政厅参与慈善义卖。澳门
2001年木雕《 初次触摸 》由澳门艺术博物馆收藏。澳门
纸本《 文字墨拓 》由澳门教科文中心收藏。澳门
2004年纸本《 文字墨拓 》由多伦现代美术馆收藏。上海
2005年纸本《 文字墨拓 》由澳门艺术博物馆收藏。澳门
简 历
童建颖 1952年生于上海。江西省文艺学校美术专业毕业,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从事美术教育多年,作品参展获奖多次。1984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7年加入上海美术家协会。1988年于上海美术馆举办抽象绘画个人作品展。1994年入编《世界华人艺术家成就博览大典》。1996年客居澳门。1997年加入澳门美术协会。1998年于澳门政府旅游司举办《水墨抽象.文字彩拓》个人作品展。1998年主编出版《世纪之交的前瞻与思考---澳港粤现代艺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出任中国《美术界》杂志澳门美术专集特邀编辑,并作为正式代表出席北京《世纪回眸---全国美术理论会议》。2000年加入“澳门文化体.现代画会”。2001年出版《童建颖作品选》,并于澳门教科文中心举办个人作品展,首次展示木雕,作品《初次触摸》由澳门艺术博物馆收藏;纸本《文字墨拓》由澳门教科文中心收藏。《文字彩拓》参加德国富尔达第2届国际新水彩双年展。2002年参加澳门国际绘画奖作品展、2002 日韩中三国三色展、并个展于昆明。先后参加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及第12、13、15、16、17、18、19、20届亚细亚国际美展。2004年参加《串门》现代艺术展、并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本色与属性》个人抽象水墨艺术展,纸本作品《文字墨拓》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收藏,同年应邀参加《上海抽象艺术大展》;2005年作品参加《亚洲美术馆开幕展》于纽约。同年出版《这,就是建颖——童建颖作品选》;2006年应邀赴日参加长崎现代美术交流展。现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唐重的木雕
童建颖
在此,人们将看到一次极具个性的展示。
——粗糙又不为常人关注的废木,取其突兀奇特的局部,并进行别具匠心的处理以及似乎随意的安置,且蛮横的加上铁钉、螺丝等金属构件,通体不露凿痕的表面打磨着色……
——似曾相识又绝对陌生,这些随手可得的物料,一经重组结合,顿时有了生命,它们无目却凝视、无声而呐喊、张嘴之默然、闭口则冷笑。它们什么也不是,却什么都是……
——经写实、装饰、到写信、抽象,艺术走过其发展的必由之路。绘画和雕刻已不再以表像之逼真为最终目的,人类的认识不断的超越、探究和发现,思维由此激活,情感随之点燃……
作者唐重,澳门文化体·现代画会的后起之秀,一位不擅辞令的青年,以不断的创作、连连的展示而为观众瞩目。在华洋杂居的小城,特殊的环境土壤,他走出一条完全属于他自己的道路,每一次展示、每一个系列,都能带来惊喜。这批木雕如同他曾经的绘画、装置以及其他作品一样,朴实无华又耐人寻味,充分表现出他的机敏和睿智。
诚如马若龙先生所说“就像自由的麻雀,拥有自己的天空。”
我希望这批作品能像本文题目一样直白,——成为唐重的木雕。
二零零七年五月二五日
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唐重木雕展上海举行
文:何仲仪
《澳门日报》2007年7月19日
应上海顶层画廊邀请,澳门文化体·现代画会会员唐重将于本周末赴沪在该画廊举办个人木雕展,届时展出十三件格调与主题不一的艺术品。唐重表示,首次到内地举办个展感到十分荣幸,希望今后更多与内地不同省市的艺术家促进交流,分享创作心得。
“标点—唐重木雕展”既为唐重首度到内地举办的个展,也是其首个木雕展。纵观十三件木雕作品,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木材与环境的适度配当,充分体现各木雕固有的艺术价值。唐重称,将展出之作品为近五年间的创作,因常与上海有关艺术家交往,于因缘际会下促成此次个展。任何艺术品都只是一种文化符号,独爱木雕因用不同木料雕琢成动物或人像,有着强烈的人性化。
顶层画廊以其活泼多样的艺术形式在上海享负盛名,自去年邀请该会会员何仲仪到上海举办个展后,今年续邀请唐重在此场地办木雕展,对本澳艺术工作者的艺术成就给于肯定,料将进一步促进沪澳艺术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该展览获澳门特区文化局与澳门霍英东基金会支持及赞助,从本月二十一日起展至三十一日。
个人简历
唐重 (Tong Chong)
工作室: 澳门妈阁台四号鸿运楼地下
电话:(853)6667 0834
电子邮箱: sevenline@macau.ctm.net
一九七七年出生。一九九一年起在澳门视觉艺术学院修读现代绘画课程,毕业于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
澳门文化体‧现代画会 理事
澳门雕塑学会 理事
婆仔屋艺术空间 节目策划
联展:
1993年 澳门视觉艺术学院成立三周年学生作品展
1994年 “澳门现代绘画展”,东方基金会画廊
1996年 “澳门东西方文化艺术究研院在葡国三地巡回展”,葡国
“澳门东西方文化艺术究研院会员作品展”,澳门陆军俱乐部
1997年 “艺术作品荟萃”,第八届澳门艺术节
“第十二届亚洲国际美术展览会”,澳门
“第二届澳门艺术双年展”,澳门
1998年 “会友作品展”,澳门国际视觉艺术中心
“澳港青年现代艺术作品展”,澳门国际视觉艺术中心
1999年 “援助帝汶慈善展”澳门市政厅画廊
2000年 “莲颂”艺术大展,澳门综艺馆
“当代体验‧现代艺术作品展”澳门陆军俱乐部
第二届中国舟山国际沙雕大赛,中国舟山
“澳门美术界庆祝澳门回归一周年书画联展”,澳门
2001年 “装置易睇-装置艺术展”, 婆仔屋艺术空间
“第十六届亚洲国际美术展览会”中国广州
“2002香港堆沙大赛”,香港西贡
2002年 “澳门绘画奖”,澳门
“素描扩展-素描展”,婆仔屋艺术空间
中国陆良第二届国际彩色沙雕大赛,中国陆良
“现代画会葡萄牙、西班牙作品巡回展”,葡萄牙、西班牙
“海洋错合历史物殖-台南 澳门交流展”,台湾台南
“第十七届夏利豪基金会艺术比赛优胜作品展”,香港、澳门
“第十七届亚洲国际美术展览会”,韩国大田市
2003年 “中华瑰宝-申报世界遗产艺术作品展”
“羊年牛展-多元创作展”,婆仔屋艺术空间.牛房仓库
“隔离与交通-澳门、珠海当代艺术交流展”,婆仔屋艺术空间.牛房仓库
“第十八届亚洲国际美术展览会”,香港
“澳门现代绘画展”,澳门艺术博物馆
2004年 作品入选澳门艺术节「中西文化承传与创新」艺术作品展
“第十九届亚洲国际美术展览会”,日本福冈
2005年 “废墟上的花—当代图像展”,婆仔屋艺术空间.牛房仓库
“北区艺术计划2005”,婆仔屋艺术空间.牛房仓库
“70年代的我们”─港澳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婆仔屋艺术空间.牛房仓库
“澳门新潮─当代艺术作品展”,澳门艺术博物馆
“第二届广州双年展”,中国广州
2006年 “狗年做乜—实验艺术创作展”婆仔屋艺术空间.牛房仓库
“第二十一届亚洲国际美术展览会”,新加坡
“春天花园之夜—当代澳门艺术家作品展”,澳门陆军俱乐部
“澳门当代绘画展”,澳门艺术博物馆
“香港雕文”─《壹米以上》首届香港、广州、澳门现代雕塑交流展,香港、广州
个展:2003年 “风尘之间-唐重画展”,澳门千禧展览馆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