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国际会展中心主雕《和平·交流·发展》
20年间,重庆前后建了七八百座城雕作品,可惜精品不多。2004年,在市长王鸿举严厉批评下,重庆市拆除了一批“垃圾雕塑”,价值上千万元。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的城雕建设刚刚萌芽时,重庆是先行者之一。当时,四川美院师生创作的《歌乐山烈士群雕》、长江大桥桥头《春夏秋冬》等雕塑引起了广泛关注,屡获全国大奖,重庆城雕名扬一时。
随后20年间,重庆前前后后建了七八百座城雕作品,可惜精品不多。2004年,市长王鸿举严厉批评“垃圾雕塑”,又一次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据当地媒体报道,重庆市随后拆除了一批“垃圾雕塑”,价值上千万元。
“城市雕塑”,由艺术家创作,但只有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才可能长久流传。如何把艺术家的个性与公众审美结合起来,这已经很难,更何况还会涉及到公共管理的问题,实际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比如,一个被市长批评为“丑得不能再丑”的雕塑,怎么会堂而皇之地矗立在城市的主干道旁边呢?建设方称,他们报初步设计方案时,并没有报浮雕的方案,后来出于装点美化的想法,才修建浮雕。而市城雕办则称,浮雕没有报批,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他们对这些建设单位缺乏实际的管理手段。
原来,重庆市的城雕建设有三种模式。一是政府组织建设的雕塑;二是各区县自行建造的雕塑;三是社会上其他主体投资建造的雕塑,往往采取商业运作的模式。目前看来,政府建的雕塑,管理还是相对规范的。
记者从市城雕办了解到,重庆已经在着手编制主城区的城市雕塑规划,同时,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的初稿已经完成。它对具体的雕塑方案设定了一套程序,有定点设计招标、城雕艺术委员会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市规委会审定等环节,以确保设计方案的优化。
在不少专业人士看来,城雕作品差主要是“招标”惹的祸。有时候,一个广告公司和一个美术设计公司合一块儿,再拉上一个制作公司,就敢去招标。“他们也许能设计出很美的图案,但是做不出好的作品,最后往往是偷工减料或粗制滥造。” 旅美雕塑家郭选昌教授说。
四川美院雕塑系主任刘威,80年代就是城雕办艺术委员会的专家。他说:“20多年了,艺术委员会没怎么开过会。”他认为:“一个城雕作品好不好,主要看创作者的艺术水准”,同一个城雕作品,不同的人做出来价值不一样,这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利润空间,“招标”最后往往演变成“公共关系”的较量。因此,大量的业余作者充斥其间,一些专业人士反而比较少涉足这个领域。
重庆城雕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市城雕办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会选择“少而精”的路子,不求一天能建成罗马。城市雕塑既要注重充分发挥专家的才智,又会尽量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2005年以后,重庆每年建的城雕维持在二三十座的规模,城雕质量却稳中有升。2006年,在首届“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年度大奖”评选中,郭选昌教授创作的洪崖洞《记忆山城》大型组雕和重庆国际会展中心主雕《和平·交流·发展》获得了年度大奖,占据了全国十强中的两个席位。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