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有些神奇的东西让人惊叹,令人神往,或使人费解。譬如泰姬陵、瑜伽和万物皆神的宗教。而有一个地方,可以把惊叹、神往和费解集于一身,这就是卡久拉霍。
神往
卡久拉霍是个 undefined undefined很小的村庄,位于新德里以南约600公里的中央邦,只有数千居民。在10多亿人口的印度,这样规模的“小地方”几乎是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不点。这里没有名山大川,没有肥沃的土地,也没有丰富的矿藏,有的只是古印度教神庙。
印度神庙遍布全国各地,为什么这个穷乡僻壤的神庙这么神气和有名?不少朋友和文章告诉我,在这里的神庙,刻着大批吸引人眼球的雕塑——男女交欢的香艳场面,场面之浩大,描绘之大胆,可以说天下无双。
公元10~14世纪,卡久拉霍是印度很有势力的昌德拉王国的都城。当时这里至少也是椰枣树成林,因为卡久拉霍就是印地语“椰枣树”的意思,据说当时昌德拉国王宫殿的8个城门都有椰枣树“守卫”。
公元950年左右,是昌德拉王国的鼎盛时期,在此后的100年间,几代国王大兴土木,在方圆10公里的范围内陆续修建了85座壮观又精美的印度教和耆那教神庙。
14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兴起并逐渐控制整个印度次大陆,他们在摧毁昌德拉王国的同时也对印度教神庙大肆破坏,残存的22座庙群被高大的树丛掩映其中,被遗忘在历史的风尘里。
直到183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位名叫波特的军官在此打猎时发现了丛林中的秘密,卡久拉霍才终于重见天日,为世人瞩目。
上世纪50年代,印度政府对这片神奇的庙群进行了修缮、规划和保护,使之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1986年,这些神庙因其独一无二的造型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惊叹
卡久拉霍的神庙可以分为东、南、西三个群落,以西区的规模最大。西区神庙的造型大致差不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高高的基座,刻有雕像的主建筑和像笋一样由粗到细的塔顶。神庙里面比较阴暗简陋,有的供奉着石刻的林伽(即男性生殖器)。
庙的精华在外墙的雕塑上,这些雕塑精美得令人惊叹。走完整个西区庙群后发现,这里是一个艺术的殿堂,是雕塑和建筑艺术爱好者的天堂,也是了解中世纪印度中部地区人们世俗生活的一扇比较直观的窗口,绝不是一个令参观者想入非非的色情画廊。
卡久拉霍神庙可以说是印度所有神庙中人物雕塑最集中的地方,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场景,譬如舞蹈、奏乐、耕种、战斗、梳妆、写信等日常生活;石刻塑像中最多的是女人,她们大都丰乳肥臀,佩戴着各种首饰,以各种姿势站立,或在化妆描眉,或在拈花微笑,或在照镜梳头,或在手舞足蹈,甚至在挑脚底上的刺。
这些线条优美、款款动人的美丽女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而是充满生活情趣和生活气息的凡人,有些雕像表情丰富,呼之欲出。人物雕塑基本上都与真人一般大小,石刻刀法细腻,比例匀称,栩栩如生,数量之多,雕刻技法之娴熟,内容之广泛,想像之丰富,都堪称世界石刻艺术中的瑰宝。
这些雕塑不仅体现了印度古代高超的石刻艺术,更体现了印度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其中建于1025年的坎达里亚摩诃提婆神庙,高33米,长20米,上面雕刻着872座雕像,蔚为壮观。
在众多的雕像中的确能看到一些男女交欢的场面,但绝不是有些文章所描写的“寺庙的墙上到处都雕刻着以各种姿势性交的男女,”而是间隔地不均匀地分布着一些这样的塑像。
据了解,男女交欢的雕塑仅占全部人物雕塑的8%左右。陪同的导游说,不少西方人成群结队地到这里参观,以为卡久拉霍的群庙雕像就是印度著名的《爱经》的图解和直观诠释,是雕刻在石头上的《爱经》,但看到绝大多数的雕像描绘的只是日常生活而非做爱动作,于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纯粹抱着看石刻春宫画的想法到这里,的确会失望。但如果想欣赏印度的雕塑艺术,这里却是最理想的地方。人们在密密麻麻的人物和动物雕塑中能看到浪漫优雅,能想像出古代印度人的日常生活,能欣赏到印度古代雕刻家的智慧成果和艺术结晶。
即便是大胆表达性爱的雕塑,也是在揭示性爱是一种艺术,而不是表现赤裸的肉欲。除了人物和动物雕塑外,这些神庙本身也建造得很有气势且各有特色,有的门前有长廊,有的顶部雕刻着繁缛细密的花纹,其造型和结构都具有很高的建筑研究价值。
尽管男女交欢场面的雕塑只占所有石刻的很小一部分,但卡久拉霍庙宇却的确因这些大胆和奇特的雕塑而闻名于世。大概涉及到性爱的内容总是很吸引人的吧。
迷惑
毫无疑问,卡久拉霍最令人不解的问题是:为什么昌德拉王国的统治者要在神庙的外墙上雕刻性爱场面?
由于历史记载甚少,且印度古人重传说轻史记,结果只有谜面而没有谜底。尽管经过多年苦心研究和深入探究,印度的历史学家和研究人员对卡久拉霍性爱雕塑的解释至今仍众说纷纭,难有定论。除了各种难以令人信服的传说外,权威学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种简单的说法是,昌德拉的国王们都荒淫奢靡,他们用这些雕刻来刺激自己的性欲,及时行乐;另一种说法是,印度传统认为,“爱”是与生俱来的,可以无师自通,但“性”却是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因此,这些神庙雕像是用来对婆罗门男孩进行性教育用的,因为多数人都要到庙里拜神祈祷,因此这是开展性教育的理想场所。
也有解释说,印度教认为,通往“摩克沙”,即“解脱”,有四个途径,也就是责任、钱财、瑜珈和性爱,而这些雕刻就是用来帮助人们通过性爱这个途径达到“解脱”的目的。根据这种理论,人可以从性交所带来的愉悦中获得解脱和救赎。
而陪同导游的解释似乎比专家学者的说法更令人信服。他说,在昌德拉王国时期,佛教盛行,许多人整日沉湎于修行之中,希望能早日实现转世和轮回。大批男子都去当了僧侣,整日在庙里念经拜佛,导致田地荒芜,经济停滞,生育率和人口下降,国力衰退。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国王为了让这些清心寡欲、不思凡尘的男人重返社会、回归家庭,于是就拨款修建大批庙群,并在庙墙上雕刻一些性爱的场面,撩拨那些成天在庙里潜心修行的男人的情欲,好让他们动凡尘之念,回家生儿育女,这样人口上升,社会稳定,国力方可重振。
修建如此众多和繁复精美的庙群,没有国家的支持是肯定不行的。从持续上百年的修建过程看,国家投入如此庞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显然是想达到一个目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娱乐。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