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展览报道>正文

“自燃”徐若涛最新作品展

更新时间:2007-07-27 16:07:14 编辑:sains 浏览量:568
 
展览城市: 北京
 
策 展 人: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
 
展览时间: 2007-07-28~2007-09-02
 
开幕酒会:2007-07-28 15:00
 
展览前言:自燃,是指物体被氧化后,有自身内部引起的化学反应的一种,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过程。
 
   以此为类比,意指艺术家本人早前或近期所涉及的隐退、发展及重生。这是一种源自内在的需要,对内心的完全服从,自愿的,有意识的,犹如道教对万物的看法和带有神秘主义的思想,顺应自我之后的改变和转换将带来另一种高度。
 
   徐若涛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家。虽然早年就开始从事艺术,中间的过程却可以用错综复杂来形容。数次淡出艺术圈到再次复出,周遭事态变迁,艺术家自己内心也经历着其固有的怀疑论观点所导致的思想变动。
 
   最早期的怀疑,来源于徐若涛早在中学时期就接触"八五新潮",因此对学校固有的传统教育产生逆反。继而在进入美术学院之后退学以求探索,由此他成为了最早进驻圆明园画家村的艺术家之一。然而相比别的同期先锋艺术家,他的影响力也许显得相对较小。就当时从圆明园产生的系列影响至今的艺术风格来说,如果徐若涛要加入并成为其中一员,也无可非难。但是他却选择了寻求一个更为隐秘和个人的空间,刻意的隐退只求更明白自我内心的一直不断质问的问题——艺术存在的理由。98年徐若涛意外的复出,和朋友策划的《偏执》展几乎打破了之前中国所有展览的模式——无论是展览的空间,作品的位置及性质,还是整个展览的理念。之后徐若涛再次意外的消失,直到05年在艺术文件仓库由艾未未策划的个展中才再次露面。
 
   《自燃》展的作品重要性就在于帮助徐若涛放弃了对"主题"的传统态度,帮助他摆脱了中国先锋派依靠于"中国"符号为主题的自我归类。取而代之,一个"任意"的主题,通过他作品中广泛的"讨论"用来研究艺术表达的形式问题——哪怕这种讨论明显的与视/知觉经验和总是探究形式的抽象内心过程有关联。
 
   此次参展作品的根基贯穿了徐若涛的整个艺术生涯,就象肉眼总是无法看见巨行星的诞生,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才会穿越时光隧道而显现,只有那些准备好的观者,和守候征兆的人才能看见。这也是欣赏他作品时的满足感:特别是当我们第一眼远距离观看作品时和近距离观看后,发现一个全新的主题世界之间的转变在视觉上造成的震撼,仿佛走进画面并被他所编织的网将我们诱陷。这些作品是美学创新的灵感结晶。至少目前来说,理念立场坚定不变,我们只希望,不管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这个理念能保持下去。也许以后还会产生疑问:线条是聪明的暗器吗?如果使用过度,它们能否还担当起艺术家重要标志的角色?徐若涛不担心问题的出现,也没有必要担心。他在过去已经战胜过很多大的挑战。这些作品的真正价值体现在他对于新发现的自信,以及他躲避很久的对于成功的感觉。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