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著名雕塑家龙德辉:我两次为杨尚昆制作雕像

更新时间:2007-07-27 15:38:49 来源:重庆晚报 编辑:小路 浏览量:222


    今年是杨尚昆同志诞辰100周年。近日,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龙德辉先生完成了杨尚昆同志胸像铜雕。这座铜雕将于本月25日在杨尚昆 故居揭幕。昨日上午,龙德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畅谈了他创作这件作品的前前后后。

    龙德辉,1933年10月生,四川省达县人,195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留校任教。历任雕塑系创作教研组组长、基础课程教研组组长、雕塑系主任、四川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其雕塑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展,部分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以及井冈山、南昌、延安、重庆等地区纪念馆收藏。现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老教授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理事、四川省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壁画艺术总公司艺术委员会委员。

    受杨尚昆次子邀请

    两个月完成伟人胸像

    “其实,我接到这个任务时,时间已经很紧了,很多人都为我能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捏了一把汗。”今年已74岁高龄的龙德辉教授性情温和,谈吐儒雅。但谈到这件自己满意的作品时,老人仍陶醉在创作过程中。

    今年5月初,龙教授接到杨尚昆次子杨绍明先生的邀请,请他为杨尚昆塑像。“我当时很高兴,欣然应允,并约定在7月中旬完成。但屈指算来,其实只有两个多月的创作时间。”龙教授感到时间很紧迫。

    他用10天时间,完成了杨尚昆胸像的基本构思,并得到杨尚昆家人的认可。“5月13日,我就直接在工作室开工,没做泥塑小样。”为了赶时间,龙教授亲自操刀。十多天后,杨尚昆胸像的泥样轮廓完成,龙教授通过电子邮件将泥样照片传给杨尚昆家人和有关部门征求意见。杨尚昆家人看后连连称赞:太像啦!不但作品中的眼神很传神,连嘴角流露出的慈祥微笑,也是杨尚昆家人最熟悉的。

    龙教授给记者看了他创作时的照片。这座高1.3米的杨尚昆胸像铜雕,取材于杨尚昆任国家主席前后的生活照片。雕塑中的杨尚昆穿中山装,外面套了一件大衣。“杨尚昆曾是国家主席,又是一位亲民和善、没有架子的老人。我想通过雕塑,反映他这样一位有着普通人情感的国家领导人的风采。”

    本月初,泥样制作完成后交付成都有关方面翻制铜像,龙教授又亲自到成都督战。他说:“将泥样翻制成铜像很费时间,我不放心。”今日上午,他将到潼南县杨尚昆故居,为铜像安装作现场指导。

    与杨尚昆见过三次面

    两家正式交往逾五载

    杨尚昆家人邀请龙教授制作铜雕绝非偶然。其中,他与杨尚昆家人的交往更是鲜为人知。

    据龙教授回忆,1987年春,重庆市有关部门举行“三·三一惨案”60周年纪念活动。当时,杨尚昆等中央领导到重庆参加活动,时任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的龙德辉应邀出席。会后,杨尚昆和与会代表亲切交谈合影。“杨尚昆走到我们面前,问了一些重庆发展的情况。我感觉他很和善,与他谈话轻松自如,无拘无束。”龙教授深情地回忆起自己与杨尚昆的第一次见面。

    那次会议后,龙教授又陪同杨尚昆等参观佛图关公园里杨闇公烈士(杨尚昆家兄)纪念碑,他与杨尚昆有了更多的交谈。

    也是在1987年,重庆市有关部门建议,在七星岗通远门建立“三·三一惨案”纪念碑,那个老重庆人记忆深刻的巨大“拳头”雕塑,就出自龙教授之手。此后,杨尚昆参观通远门时,龙教授再度陪同。

    2002年,龙教授雕塑的杨尚昆陵园像(高3.6米)获得杨尚昆家人的认可,认为是表现杨尚昆形象最传神的艺术作品之一。杨尚昆家人到陵园祭奠,还专门把杨尚昆陵园像的眼睛拍下来留作纪念。杨尚昆家人认为,这座雕塑作品的眼睛非常传神,令人过目不忘。

    2002年冬,杨白冰等来重庆考察,并到杨尚昆陵园参观,龙教授同行。那时,龙教授与杨尚昆家人已开始正式交往,他与杨绍明先生等比较熟悉。

    2006年,杨绍明先生曾邀请龙教授为杨尚昆夫妇塑像。龙教授从杨家提供的大量杨尚昆各个时期工作、生活的历史文献中,逐渐认识了这位伟人,并被杨尚昆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因此,这次时间紧、要求高的雕塑制作之所以能顺利完成,与龙教授同杨尚昆及其家人的交往分不开。

    远看形似近看神似

    希望公众多提建议

    远看形似,近看神似,这是龙教授总结的艺术雕塑创作经验之谈,也是他成功雕塑出一代伟人风采神韵的奥秘所在。

    龙教授说,创作人物雕塑,一定要注意人物的每一个眼神,乃至嘴角肌肉的细微运动等,因为这些要素都能反映出人的精神风貌。创作杨尚昆胸像铜雕时,自己脑海中就会时时浮现出杨尚昆亲切的形象。

    “艺术创作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只有尽可能接近原型。在两个多月这样短的时间内创作出的作品,肯定会有缺憾。”龙教授说,杨尚昆胸像铜雕揭幕后,可能会受到来自各方的批评意见,自己已做好思想准备,希望公众多提点建设性建议。“如果有机会完善,我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作。”

    曾参与《收租院》创作

    一家四口深陷“泥潭”

    龙德辉教授是四川达县人,1952年考入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四川美术学院前身),毕业后一直从事雕塑艺术创作。上世纪60年代,他曾参与闻名中外的泥塑艺术群雕《收租院》的集体创作。

    “文革”结束后,龙德辉先后创作出《周恩来》(坐落于雾都宾馆前)、《邓小平》、《刘伯承》等一大批很有影响的雕塑作品。

    龙教授1994年退休后继续从事雕塑创作,老伴罗耀辉也是一位雕塑家。龙德辉的大儿子龙翔现在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二儿子龙宏在四川美术学院任教,也从事雕塑创作。龙德辉风趣地对记者说:“我们这一家是深陷‘泥潭’,这一辈子都难以自拔了。”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