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弹片在他身上藏了60多年,尚昆同志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伟人。”“这种坚强的革命毅力,在重庆建设‘试验区’的征途上特别需要。”昨日10时30分,杨尚昆同志铜像揭幕暨生平业绩展览在潼南县双江镇长滩子大院举行。
上午10时,距杨尚昆旧居——潼南县双江镇长滩子大院两公里外的公路边,挤满了前来观看展览的当地群众。
中央有关部委负责人,市委书记汪洋,市委副书记张轩,市领导何事忠、郎友良、陈存根、刘文、余远牧,杨尚昆的亲朋好友及各方群众500多人参加了开展仪式。
“父亲生前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杨尚昆次子杨绍明激动地答谢参展官员和父老乡亲。
铜像在旧居四知堂揭幕
10时50分,市委书记汪洋,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解放军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政委董吉顺,市委副书记张轩,杨尚昆子女杨绍明、杨李,走进杨尚昆旧居四知堂,轻轻拉下覆盖在铜像上的红绸,一座栩栩如生的杨尚昆铜像呈现在人们面前(如图)。
“太像了。”1.3米高的半身铜像刚一揭幕,人们便纷纷站到铜像旁合影留念。一位市民在杨尚昆铜像旁合影后激动地说,1985年后,杨尚昆先后四次回到重庆,其中三次回到老家潼南县,都很想回到他的旧居长滩子看看,但因为各种原因都未如愿,“今天,他终于回家了,我们一定要将这美好时刻留下来。”
双目炯炯有神、豁达、宽容、沉着、稳重,神态看上去工作非常忙碌,平和中透露着一种坚毅和刚强;面容里看得出日夜操劳的神情,若有所思。杨尚昆故里管理处副主任唐明说,这个铜像是选择杨尚昆任国家主席时的面容。
珍贵文史展现生平业绩
昨日开展的杨尚昆生平业绩展览,采用文物资料陈列与复原陈列相结合。共展出了400多幅珍贵的照片和125件文物资料,其中不少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的珍贵照片和文物资料,生动地反映了杨尚昆同志的生平业绩和精神风范。展线长达400余米,共分11个部分:序厅、留学前后、率部长征、华北抗战、延安岁月、为新中国建设呕心历血、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积极探索新时期的军队建设之路、在国家主席任上、深情永驻、永恒的纪念。生活复原室包括:诞生室、杨家堂屋、文书阁、农耕阁、杨家泡菜屋。
重庆要学习这种坚强毅力
“一块弹片在他身上藏了60多年,尚昆同志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伟人。”在杨尚昆生平事迹展场,望着一块在杨尚昆身上藏了多年的弹片,汪洋说,尚昆同志这种坚强的革命毅力,在重庆建设“试验区”的征途上特别需要。
汪洋说,杨尚昆同志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学习和发扬他的高尚品德,就是要继承和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将重庆“试验区”建设好。
“爸爸,儿女来看您了”
六瓶茅台、两瓶诗仙太白、四瓶涪江大曲,昨日11时30分,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杨尚昆次子杨绍明摘下一直挂在胸前的照相机,顶着烈日疾步走过400米陵道,缓缓走到杨尚昆的陵寝前,脱掉皮鞋,双腿跪上汉白玉制成的墓茔,慢慢将父亲生前爱喝的酒摆上。
“爸爸,儿子来看您了,这是你爱喝的茅台酒。”杨绍明将酒摆放好后,面对墓碑,低头细语。火辣的阳光直直照射在他脸上,白色的短袖衬衣早已湿透。
倒上两杯茅台,杨绍明跪坐墓茔,端起酒杯,轻轻一碰,喃喃地说道:“爸爸,今天是您100周年诞辰,来,我们喝了这一杯。”举杯,缓缓倒在墓茔上,随即,杨绍明伏地,轻声微语,与父亲亲昵。
这时,杨尚昆陵园举行祭扫活动正式开始。“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在市委副书记张轩的主持下,参加祭扫活动的500多人纷纷向杨尚昆雕像鞠躬。26名武警迈着整齐的步伐,抬着花篮走进瞻仰广场,一一整齐排放。
杨绍明、杨李(杨尚昆之女)跪拜,久久不肯离去,“爸爸,我们每年都会来看您的。”杨李搀扶着哥哥,慢慢走出瞻仰广场。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解放军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政委董吉顺,中央军委法制局局长宋丹,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陈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洋,市委副书记张轩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熊华源、中宣部宣教局负责人程雪飞,原四川省政协主席廖伯康、聂荣贵,市领导何事忠、郎友良、陈存根、刘文、余远牧,老同志张文彬、孟广涵、陈之惠、税正宽,杨尚昆同志的妹妹杨白琳,次子、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杨绍明,女儿杨李以及杨尚昆同志其他亲属、生前好友和身边工作人员,老一辈革命家子女代表,市级有关部门和潼南县的负责人,依次向杨尚昆陵寝敬献了鲜花。
杨尚昆陵园
杨尚昆陵园位于绵璧公路约300米、海拔高度600米的青龙山麓。距杨闇公烈士陵园直线距离仅500米,完全按照杨尚昆临终遗言而修建。
杨陵工程从1999年4月破土动工兴建,2001年5月18日,杨尚昆骨灰回乡安葬。陵园包括停车场、陵道、大门、管理房、休息室、标志建筑、瞻仰广场、雕像、墓室、墓屏、绿化林等。总用地面积7603.8平方米。
陵园大铁门,门外有左右对称的草坪,内植高大的银杏树两株,间种杨尚昆生前喜爱的茶花、杜鹃。门内是一处200平方米的平台,供瞻仰群众列队集合之用。平台左有50平方米的值班室,右有60平方米的接待室,内陈放着中央、市领导敬献的花篮、著名人士的书画,墙上挂着几幅杨尚昆生平主要图片。
瞻仰广场面积为1800余平方米。广场中央为米黄色花岗岩石铺地,两侧台阶为青石铺地,18棵苍翠欲滴的雪松。
杨尚昆全身塑像屹立在广场前方,塑像为红色花岗石雕塑,高3.6米,取意毛泽东《七律 到韶山》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诗句。
墓室为杨尚昆与妻子李伯钊骨灰合葬墓,墓后有李伯钊的生平简介约150余字。杨尚昆逝世前,念念不忘相濡以沫56年的夫人李伯钊,他要求与李伯钊的骨灰一起回到家乡安葬。
李伯钊,1911年生于重庆,1985年于北京逝世。她早年与杨尚昆留学苏联,曾参加过长征,解放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
杨尚昆旧居
距双江镇500米的金龙村,在海拔高度600米的月亮山下,有一座修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恢弘建筑——长滩子大院。1907年8月3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杨尚昆生于大院的正厢房。这是我市继湖广会馆之后规模较大的又一成功历史建筑修复工程。
长滩子大院修建于清代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最早为杨尚昆曾祖父所建,后历经杨氏6代人使用。整个大院构思独特,用材考究,雕刻精美,气势磅礴,是我国古代建筑中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政治价值于一体的文物瑰宝。
“四知堂”是因其先辈杨震清廉而取名,从此杨家所建房屋都称这为“四知堂”。早在上世纪50代,就被我国古建筑大师梁思成誉为:“我国古代民居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可与北京什刹海媲美。”
杨尚昆旧居占地3.4万平方米,有46间房屋。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