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其中有一个镜头让我激动不已,至今记忆犹新。就是在法国某个城市的大街上,人们正在正常的走动,此时开进城市的和平部队带来德国法西斯战败的消息,众人无不激动不已,一个个特写镜头表现出人们热泪盈眶的表情,许多老人和妇女(城市里只有老人和妇女,战争将男人带走离开自己的家园),虽然都是陌生人,却相互拥抱握手。有许多姑娘冲进和平部队,不顾他们满身满脸沾满战火的烟痕,拥抱热吻年轻的战士。那高兴、激动、痛楚、悲伤种种情感,交织的充满在他们的表情里。那被压抑数年的情感;那被长期束缚的自由;那失去亲人、恋人无处释放的悲痛;那在黑暗中无途的迷茫……,都在数秒钟内爆发出来……
中央美术学院校庆那天,著名雕塑家曹春生教授提起由中国美术家学会雕塑艺术委员会筹办的,关于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雕塑艺术展览,希望将《胜利之吻》这张著名的新闻照片,以立体雕塑的形式选送这次展览,那一刻,电影中那些镜头立刻一幕幕闪过,我欣然应允了这个“任务”。
1945年8月15日这天,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纽约的时代广场出现了一幕感人的镜头:一位年轻的海军战士和一位素不相识的护士小姐,为庆祝胜利热烈拥吻,成为欢庆人群中的一个亮点,美国的著名新闻摄影师艾森斯塔特立刻将其捕捉下来,后来这幅《胜利之吻》作为和平的象征,成了百看不厌的不朽之作。许多当年的海军和护士,看到这幅名作都说自己是照片中的人。
这张在新闻史上流传了52年的经典名作,无愧是杰出的艺术品,它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诠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历时6年,参战国家超过60个,成万上亿的人直接卷入战争,战火燃烧了整个世界,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战争灾难结束,世界顿时狂喜沸腾,人们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全世界的激动之情瞬间凝聚在这张“艺术品”中。把人们熟知的这个画面如何用雕塑的形式再现,使我陷入沉思,我与助手王凯松反复数稿,终于一致决定,采用超写实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个画面。
用超写实的手法进行表现,带有一定的冒险性。首先是不易做象,因为这张照片太有名了,稍有不似之处,很容易被人挑出毛病,没有扎实的写实基本功,很难将其完成,而在短短的六十天时间内很充分的完成许多真实的细节,更是难上加难,况且,三易其稿已耗费了一个月时间。但是我心中有底,因为我们长期从事 “订单”雕塑创作,为满足客户,需擅长“扣细”的工作,从“皮带扣儿”到“皮鞋带儿”、从“马缰绳”到“马睫毛”应无不手到擒来。在这次用我们长期以来练就的“扣”功,将这一“险境”渐渐化解(当然由于时间的客观原因仍没达到全部真实毕现的效果)。
第二个困难就是缺乏资料。《胜利之吻》这张照片的拍摄年代很早,是一张黑白照片,而且经过多次翻印早已有“影”无“像”,我们决定用两个办法解决这个困难:第一在“瞎编”的基础上追求“神似”;第二在“神似”的基础上“瞎编”。其实这并非玩笑,正是多年知识的积累起了作用。
第三个困难就是上条提到的“神似”定位。为找到那种拥吻的激情,我们三易其稿:第一稿将其表现出很强的形式感,在传统的专业模式中,常常将生活中的东西提高,表现出的人物形象追求类似京剧中的“亮相”,给观众呈现出最精彩的镜头,结果是我们的“美国大兵”太主动的往前冲,死死的搂住“护士小姐”不放;第二稿又过于浪漫,“护士小姐”“懒”得倒在“美国大兵”的手臂里,好像相怡已久的恋人;第三稿我们发挥中国人的“特长”,将前两搞“中庸”化,让“美国大兵”前倾度回收,“美国大兵”热烈而不冲动,把“护士小姐”的脸部刻画成享受喜悦,但腿部肌肉绷紧,给人感觉到她欢喜但又矜持。此外由于俩人脸部贴紧热吻,无法看到完整的面部,所以就在手的动态上多下功夫,因为手也是最能传达感情的地方,是第二张脸。经过这般研究反复,雕塑刻画得越来越平易近人。
第四个难点也是常常困惑我的问题,就是这种超写实的形式是否是观众喜爱的,这里指的“观众”不仅包括广大的群众,还包括许多专家和同行。目前在艺术领域里有一股强风,就是“推陈求新、展现个性自我”,许许多多的艺术公社笋凸而出,前卫艺术的发展如火如荼,一跃成为社会的主流艺术,在媒体和房地产两大社会巨头行业中大放光彩,如果艺术家不把作品做得看不懂,就会有人冲过来指着你说:“你脑子里都是屎”!在最近的一次人大会上,北京前卫艺术的中心“七九八厂”和奥运会建设一起成了全国人民的议题。所以在这种“气候”下老老实实的做写实的东西,是否还能在艺术圈里“混”?是要“艺术”还是要“诚实”?是和众人一起夸赞皇帝的新衣、还是当一个无知的儿童在众人唾骂中发呆…?直到送稿时,才使我如释重负:陈列室中摆满了各地参展雕塑家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写实的表现手法,一时间我感到我仍然在人民当中,感到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筹策这样的作品展是为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为社会做了一件好事,为世界全人类做了一件好事。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