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日现场,张颂仁与来宾交流开放日的活动从11时一直延续到18时,三年展筹委会和策展人团队与来访的200余位艺术家、策展人以及艺术媒体进行了积极、认真的交流,探讨艺术家的工作状况以及目前国际大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由于这次活动是在卡塞尔文献展与威尼斯双年展两大国际艺术盛事相继开幕之后举办,而这两大展事又带来了一种普遍的对于大展的失望心态,所以这次策展人被追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对于目前这两大展事的看法以及本届广州三年展的策略。对于这一追问,策展团队宣称:当前众多国际大展所体现出的问题,主要在于对国际策展实践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系列“泛政治话语”缺乏必要的反思,而本届三年展的策展工作将从对这些话语的反思开始。
近五十年来,多元文化理论和新社会运动已经把社会与日常现实解构为一幅不同观念相互冲突的镶嵌画,而国际当代艺术实践也大多聚焦于种族、阶级、性别等广泛的社会、政治问题。在五十年后的今天,那些曾经作为革命力量的理念,已经在“政治正确性”的口号保证下转化成为一种主导性的权力话语。而这些理念的核心,正是始终纠结在当代艺术-文化领域的形形色色的后殖民主义话语。半个世纪以来,后殖民主义不但构成了一个理论批评与策略的集合体,一个无所不包的话语场,而且已经构成了一种意识形态。三年展策展团对指出:在后殖民主义话语场中,文化多元主义、后殖民主义与身份政治共同建造的“他者政权”及其权力游戏,已经构成了一种“漫无边际的正确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一种差异的生产中确立起差异的伦理?如何在对他性的保持中预防“他者的暴政”?这是目前国际策展界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国际艺术展览致力于构造“众语喧哗的话语现场”以及“价值协商空间”,过于强调文化政治,而忽视了创造力的展现以及当代艺术家对于可能世界的追求。“身份”、“多元”、“差异”等概念已经失去了分析、批判的锋芒,而转化成为国际化组织平台上的意识形态表达,并因而构成了对于当代艺术创造的一种新的限制,同时也构成了对新的文化和生活问题的遮蔽。所以,第三届广州三年展2008的策展工作首先就要提醒大家注意“多元文化主义的界限”,并且勇于“跟后殖民说再见”(Farewell to the Postcolonial)。本届三年展抛出的第一个话语“跟后殖民说再见”,在今天这个讲求“政治正确性”的文化氛围中,显得颇具冒险性。这就要求三年展的策展实践刷新理论界面,从目前主导性的、泛政治-社会学的话语意识形态中出走,与艺术家紧密联系,共同研究、合作,从现实的经验与想象中共同孵化出艺术创造的新的话题与气象。而这种冒险性使本届三年展更加值得期待。正如泰特现代美术馆主策展人Wagstaff Sheena女士(在此次开放日现场)所说的:“中国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经验使这一议题的提出成为可能,这也正是我们一直期待的来自中国的回应”。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策划人之一汉斯.奥布瑞斯特与泰特现代美术馆主策展人在开放日活动中
王馆长接受Art Review记者采访
萨拉·马哈拉吉(Sarat Maharaj),印度裔,生于南非。伦敦大学歌德史密斯学院教授,瑞典隆德大学教授,同时还担任柏林洪堡大学的首位鲁道夫·阿恩海姆教授(Rudolf Arnheim Professor)、荷兰扬·凡·艾克学院的高级研究员。马哈拉吉是文化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学者,他与斯图加特·霍尔共同创办的国际视觉艺术协会(INIVA)对于近年来的文化理论和视觉思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哈拉吉的策展活动包括:担任2002年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的联合策展人;2002年,在鹿特丹策划学术展览“视网膜、光学、视觉、概念……”;2005年策划柏林世界文化宫的“认知实验室”;2006年策划“柏林/慕尼黑”视觉研究计划。他还担任《第三文本》和《视觉文化》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的学术顾问,他的策展与写作对国际当代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出版的著作包括《审问认同》(Interrogating Identity,与Kellie Jones、Thomas W. Sokolowski合著)以及《现代性及其差异》(Annotations 6: Modernity and Difference,与Stuart Hall合著)。今年,马哈拉吉还将出版两部重要专著:《行进:思想-言说-写作的过程实验》(Progress: Experiments in Think-speak-write Sequences)以及《言语的争斗:汉密尔顿、杜尚和乔伊斯》(A Strife of Tongues: Richard Hamilton/Marcel Duchamp/James Joyce)。 张颂仁,著名策展人,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创办人,国际艺术批评家委员会(AICA)香港分会创办人,目前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策划与管理专业客座教授。张颂仁坚信当代艺术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有不同的责任和命运,他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中国当代艺术以何种方式对世界做出回馈,他的文化思考与策展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发展。1990年代以来,张颂仁的策展项目包括:“后89:中国新艺术”系列展、1994圣保罗双年展中国特展、1996圣保罗双年展中国特展及香港馆、2001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文字的力量”系列展、“幻影天堂:中国新摄影”展、“开放的亚洲:2005威尼斯国际雕塑年展”以及“黄盒子:当代艺术与中国空间”系列研究计划等重要艺术活动。张颂仁在国际艺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是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艺术顾问,曾经两度入选国际著名杂志《艺术评论》(Art Review)评选出的“最具世界影响力的100位权威人士”。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