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艺术”商品和“商品”艺术

更新时间:2007-07-05 23:21:0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虎 编辑:王虎 浏览量:2213

    可以肯定地说,目前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发展是建国以来的最佳时期。中国社会整体发展趋势使中国的艺术也处于戏剧性的变化,经济腾飞和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地位的发展,使中国的艺术也处于戏剧性的变化,从单一的绘画和室内架上雕塑为主体的艺术形式,逐渐发展到满足社会各阶层需求的多种艺术形式,大到城市规划、旅游景区、建筑、园林、地标、广场、纪念碑、城市雕塑、壁画,小到公共空间的各种设施:建材装饰、景观小品、路灯、座椅、步道、栏杆、塔台、旗帜、信箱、电话亭、车站、垃圾桶、喷水池、消防栓、通风口、过街桥、地下通道出入口、路标、交通指示、报栏、门廊、橱窗、牌匾、室内装饰等,丰富着市场和百姓的生活,建设者和老板们从盲目攀比使用外国进口材料,到越来越注重特色和个性化的追求,包括更为极端的前卫艺术,从少数人的实验行为也更多的进入公共领域,甚至被炒作成时尚,意外地带来令人瞠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信息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海外商品大量的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变化。随着中国经济飞速的发展,中国逐渐与世界同步,地球变成地球村,更多的人走进来,更多的人走出去,见多识广的人们对商品的选择越来越挑剔,富有艺术设计的东西开始有更多的市场。政府对城市面貌的优化、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都促使公共艺术又进一步的发展,这些需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要求尽快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的建设是应运而生的产物。

    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发展的热潮已经持续的几乎二十年,在圈内行话叫做“接活”。城市雕塑的建设项目主要来自政府、企业和房地产投资建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城市雕塑建设通过市场招标征集方案逐渐代替单一的委托美院模式,成为一种主要市场行为,我们“希象”在这一时期成立并通过自身实力屡屡中标而发展起来。
 
    正好与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一样,处于发展中的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也与许多新兴产业一样,处于不成熟阶段,主要影响来自于社会对于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认识的缺乏,民众及政府的美学素养滞后,这是由于长期以来不重视美学教育所致,比如有相当的人群认为崇尚欧式风格就是高雅情调,疯行的欧风房地产和家装潮流就是证明。因此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以及在经济高速增长下,西方抽象艺术与融入浮躁的英雄主义、民族主义、理想主义、自我牺牲和自我改造精神形成结合体,表现在城市雕塑中为一种“甩线条”的标志性形象。

    二十一世纪初,城市雕塑进入产业化模式。如果说公共艺术被产业化,如艺术化的花钵、果皮箱、景观灯等形成产品被批量开发、销售,成为一种“商品”,还能够理解,或者说园林小品、雕塑复制品产业化也说得过去,无可厚非。但城市雕塑被产业化,并为社会和个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大批千篇一律的艺术作品耸立在各地,这不得不称为是全世界独有的一种奇异的现象,然而这确实是真实的。

    从正面来讲,社会、群众需要美,追求美这是值得提倡的,特别是中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应运而生丰富了城市的形象,为更多更好的空间艺术产生奠定了基础和创造了发展空间,是值得肯定的。从反方面来说, 成批题材雷同、造型相似的城市雕塑分别建立在街口、街心、市政广场、厂矿大门,许多作品都被群众起有外号,如“油条加鸡蛋”、“四大班子在扯淡”、“色棍” “某某顶个球”等都特别能说明这种现状。

    在这一时期,“希象”在原始积累阶段,也不可避免的产出了一部分“商品”艺术,好在我们及时纠正了自己,逐步走上了追求“原创”的探索之路。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