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边画边想边丢 曾凯丰个展

更新时间:2007-06-18 08:43:11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佚名 编辑:木子 浏览量:2582
    非常年轻的画家,刚从艺术学院出来就为自己办了个展。曾凯丰的绘画和雕塑,看起来好像都是深思熟虑才完成,那些作品让人想到文学或哲学的命题和立意。一问之下,回答是:“我喜欢文学和哲学,但作品却越直接越没主题越好。”

  曾凯丰作品还有个特色:创作前并没想到题材和主题,他把一张空白画纸放在前面,边画边想边丢。他说:“我画什么?我在不断作画之后才知道自己画什么。很多细节是想到才一一加进去。我坚信手艺的可贵和价值。”

  他手头拥有几十本速写簿,可是能让他看上并最后变成真正作品的,相信为数不多。他说:“有了题材、主题,创作反而受到很大限制。”更多时候,他舍的比取的部分还多。

  他甚至“性格到”因不满意而把创作材料否定掉,永不录用,绝不再生、循环。他很认真、严肃地对待每一件作品。

画得积极和快乐  

  他说:“尽管画家个人遭遇可能凄惨不幸,还是要把作品画得积极快乐。看过荷兰画家梵高画的房间,很感动,他作画时生命正处于最低潮,可是他的作品却给人无限阳光的感觉。我想做到的是,在作品中加入比较轻松的诗意及幽默。”

  他的创作灵感来自阅读、报章、流行乐,最欣赏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Verne Jules)作品,对于作品中人物的“飞天遁地”旅行法,兴味盎然也深受启发。

  他展出的作品有三类——两类是绘画,速写式的集中营和各种已经完成的飞机、高架等立体构成;一类是装置在玻璃罩里的木材雕塑。那些绘画也是他雕塑作品的根据。颜色只有黑、白、灰,很多场景放在夜晚。

为何画集中营?

  “国民服役两年半,我做的是守卫工作。每次值勤最注意的就是那些保卫军营安全的设施和配备——铁丝网,具防御功能的城池等。当然,我还参考其他有关集中营的历史资料。”这些作品,画面处理得非常紧密和富有神秘感。

  其实他的本意还在于:把围绕我们周围的各种因素全部内在化,“与其到外面找寻表现题材,还不如向里面去追求。”他也有这样的经验,每当晚上回到组屋住家,经常发现在无人无声的绝对静谧中,人可以和灯光、楼梯对话。

装置在透明玻璃罩中的雕塑

  曾凯丰最吸引人的作品,当然是那五件装置在透明玻璃罩中的雕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以木头为材料的作品,是在一个视平线上,也就是:观赏者必须要向下俯看。

  他说:“这是因为我常乘搭地铁,通常看外面的景物,都是从上向下:可能是一处军营,也可能是一个儿童游乐场。”

  看他作品发现,雕塑作品中没有人物在现场。他说:“如果有人,那么外面观赏的人就失去位置了。我的作品也常出现动态状况,秋千在摆动中,屋子的门是开着的,亮着灯光。”

  曾凯丰从三四岁开始在姐姐教导下学画,后来到大学读了一阵子,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画画,因此改读美术课程。

●日期:已开始,展至7月8日

●时间:上午10时至晚上12时

●地点:滨海艺术中心地下通道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