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家排行,十九位身价过亿”
最先搞出当代艺术圈财富身价排行榜的,是一本艺术专业杂志《hi艺术》。2006年底,《hi艺术》用自己的计算方法:市场平均单价乘以年产量等于年产值,再用年产值乘以创作高峰期,最后得出身价。第一名是张晓刚,接着是刘小东、曾梵志、方力钧,身价分别是6亿到2.5亿,并列第16名有4个人,分别是夏俊娜 、刘炜、常青和冷军,身价是1亿。这个排行榜共有19人身价过亿。 但是对于这个身价排行榜,圈内人士并不认可,西五画廊老板、画家董菁说,其实外人看到的都是表面,很多钱都消耗在流程中了,画家没拿到那么多钱、画廊也没拿到那么多钱,拍卖公司也没拿到那么多钱,买家也没付出那么多钱。康坦普瑞当代艺术拍卖有限公司艺术总监、画家梁长胜进一步解释:很多画作首先价格并不像外人看见的那么贵,这里面有可能有商业炒作,另外作品在画廊里卖时,作者要与画廊分成;有些买家直接找到画家买画,不少作品是多年前用很便宜的价格买的,后来到拍卖会上才卖出高价,画家本人并没有得到这么多钱。“上世纪90年代,相当多的画家每幅画才几百美元,有一次岳敏君接到了几十幅画、每幅画1000美元的订单,高兴得要命,拼命画,最后都快晕倒了。现在他的画确实涨到了每幅百万人民币,但是他并没有得到所有的。” [JH:PAGE]
财富神话之 买家
是物有所值 还是市场疯了? 当代艺术市场出现“井喷” 从1994年到2002年间,中国的油画市场出现了“井喷”现象。 大部分中国知名油画家的写实作品市场增值达到200%以上,有些画家的作品增幅更达到400%至500%。有台湾艺术家惊呼,大陆“艺术投资获利比贩毒还高”。 2006年11月21日下午,画家刘小东的一幅30平方米的巨幅作品《三峡新移民》创造了2200万人民币的拍卖价。义无反顾拿下刘小东《三峡新移民》的买家是俏江南集团董事长张蓝女士。而刘小东在得知自己的产品《三峡新移民》拍出如此之高的价钱后,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只说了句:“这市场疯了”。 与刘小东有同感的还有画家张晓刚和收藏家管艺。张晓刚知道自己的一幅作品以1600万元落锤后感叹道,“这世界疯了”。管艺则认为:“‘这个市场得病了’。以前参加拍卖会,我开出的价,通常就是最终价,因为通常全场唯一的竞拍人就是我,像谷文达、蔡国强的作品,都没人竞拍。但从2004年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开始持续上扬。现在如果我要一件作品,得付出比以前高出三四倍的钱。大家疯抢某些人的作品,但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并没有多少人去研究和收藏。” 5%真藏家95%投机商 采访过程中,不少艺术市场人士认为,目前投资人成分非常复杂,外国买家和中国买家大约各占一半,其中中国买家中不乏成功的商人。“这些人当中至少95%的人都不懂得艺术。”高地画廊老板林先生说。 康坦普瑞当代艺术拍卖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梁长胜说:“极少数懂行买家是从不乱炒画的,他们一般就是纯粹的收藏,也被称作‘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乃至世界潮流的了解相当深刻和专业。”例如张皓明,他是很多年轻艺术家的资助者,个人资助中央美院“学院之光”项目历时10年;淡勃是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的制片人,也是刘小东旧金山个展的赞助人;还有收藏家管艺,管艺曾经从事化工生意,现在是中国最知名的当代艺术收藏家,主要收藏大型装置艺术品。 海外藏家有曾担任瑞士驻中国大使的希克,他用十余年时间,收藏了180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近2000件艺术品。香港汉雅轩画廊负责人张颂仁先生,也买了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藏家几乎没有出售过他们收藏的艺术品。 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投机商。 《艺术地图》杂志2006刊文分析:“国内拍卖操作的价格狂飙和大量资金疯了似的收购油画,背后原因相当复杂,业内人士大致有5种看法:一是跟洗钱有关;二是股市、地产操作资金入市,甚至有说温州炒房团也加入混战;三是在艺术品市场设局,让不明市场真实的新藏家接盘;四是确实有新老藏家想拿下某些好作品,贫富分化后的国内新贵阶层目前已取代外国收藏家成为主力,买艺术品一掷千金;五是不排除利用艺术品保值赌人民币升值的金融炒家的介入。” 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专家张丁元和林家如都认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虚假的繁荣。投资型的买家占绝大多数,市场上艺术品的周转期很短,周转率很快。很多人是今天买、明天卖。“现阶段很难在国内找到真正的艺术收藏家了,中国目前艺术品市场上大部分是投机购买、投资购买者。” [JH:PAGE] 炒卖艺术品易被套牢 一家外资投资公司担任财务总监的张宇哲女士对记者说:中国当代油画更容易被人为地“炒作”与“操纵”。很多藏家只是像是在炒股票。将当代中国油画和欧美的当代油画进行价格类比,从而推断出中国当代油画的价格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实际上并不具有真正的可比性。 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部分画廊、画商、外国机构甚至画家本人往往与中介机构合作,联手包装画家,利用各种方式为画家造势,并最终达到操纵画家作品价格的目的。而在这些机构与个人的联手操控下,真正的藏家根本无法以合理的价格购入心仪的作品,而一旦以高价位接手这类被操纵的当代油画,就算是再拿到拍卖市场上去拍,也极少有人能接盘,结果只能是被“套牢”。 【神话背后的真实】 多数画家与贫穷相伴 现在画画的真那么有钱? “才不是呢,好多画家都穷得要命。”摩的司机老赵说,“我就是这儿的村民,有些画家坐我的车,连5元钱车费都交不起,就先拿一幅画押在我这里,等他有钱了再回来赎,你说能有钱吗?” “外地搞艺术投奔到宋庄的人也多,来的时候都觉得自己能成功,哪儿有那么容易呢,但人还是一拨一拨来。”来自外地、目前在宋庄居住的画家伊贤彬说。这几年,随着画家方力钧等人的成名,宋庄作为“艺术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小堡村及周围村落陆续住进了许多怀揣艺术梦想的人。“在这里能靠卖画为生的人太少了,人人都想成为方力钧,但在塔尖的只有那么几个。” 日出画廊老板日出说:“我们一般人住在小堡村里的‘艺术家大院’里,是三层红色砖楼。能够在艺术家大院拥有工作室的,一般经济上都还过得去,外面的普通农民房里住着的多是贫穷的艺术家。” 目前已颇有成就的艺术家成力说:“我最穷的时候,每个月的消费不到150元。最穷那几年,吃过院子里的所有野菜。” 艺术家郭金逸不仅讲到了他的贫困状况,还提到了他的疾病:“我是当年外出写生时不慎跌伤致残的,2003年来到宋庄后,一边画画一边和病痛斗争。一次看完画展后旧病复发,躺倒在路边的长椅上,直到第二天天亮,掏出身上仅有的3块钱买了几片去痛片,安慰自己的伤痛。” 画家日出说,宋庄艺术家阶层分化是十分明显的,混得好的艺术家喜欢与自己同等身份的朋友对话。而混得不好的艺术家也不跟混得好的艺术家在一起,而喜欢与自己同样“落魄”的艺术家在一起。当画商或收藏家来时,由于这种分化,自然都是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他们。有的艺术家隔三差五到城里“练摊儿”,以商养艺;有艺术家围着批评家、策展人打主意,种种生存法则,五花八门。 [JH:PAGE] 财富神话之 画廊 新画廊如雨后春笋 1984年前后,一位名叫布朗的德国人靠在使馆区倒画挣钱,无意间做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初步尝试。1991年,当年在使馆区做书画买卖的布朗创办了红门画廊,这是北京第一家代理当代年轻画家作品的画廊,实行了签约代理制度。这是商业画廊的曙光,中国画廊业开始起步了。 经过当代艺术拍卖市场大爆发,人们开始把开画廊当成开发当代艺术金矿的基地。据“七九八”高地画廊老板林栋介绍,仅2006年上半年就有超过20家新画廊在“七九八”开业,像“圣东方艺术画廊”、“山艺术”等都是2006年初刚建成的。从前闲置的厂房租金每天每平方米达到3元,价位和高档写字楼持平。一年来,全市新建的各类画廊超过百家,画廊总数绝对超过千家。 一位画廊主持人说,当代艺术画廊与传统画廊相比有成本低、获利空间大的特点。因为当代艺术家大多没成名,购买他们的作品成本不高,就算看走眼也不会有太大损失。“今年张晓刚的作品拍到百万美元,如果在他卖10万元时收购,不就发大财啦!” 10%赚钱70%亏损 和西五画廊老板一样,红门画廊经理老王在一次和画家的聚餐时坦言,目前画廊业外表看红红火火,但是只有10%赚钱、20%持平,其他70%的画廊都亏损。 记者曾询问“七九八”一家画廊的工作人员:“你们房租是多少”?工作人员回答:“现在房租大约是每平方米3元,画廊面积是700平方米,每天什么都不干房租就要2000多,一年下来仅房租就要70万,这还不包括人员工资、媒体宣传等费用。” 西五画廊老板、画家董菁说,我也是经不住朋友们的劝,才开起画廊的,不过因为我的画廊在新源里使馆区里,所以房租比大多数画廊要贵一些。我们目前还没赚钱,其实画廊只要在做完一年中所有的推广、展览、包装、宣传等等工作后,仍然能有节余就算是很成功了,干画廊这一行很难赚钱,如果你不是热爱艺术的人,那你趁早别干。 记者发现,在北京规模较大的画廊,标价在七八千元的画,一个月能够卖出一两幅已属佳绩。即使著名如红门画廊和四合苑画廊,其经营者仍称,“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赚不了钱,仅能打平而已。” 尹在甲是北京阿拉里奥画廊的法人代表和艺术总监,他认为,真正对艺术家负责的画廊应该把对艺术家的推广放在第一位,赚钱应该在其次。 西五画廊老板董菁认为:有资料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时,才有可能形成社会性艺术品收藏兴趣;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0美元时,才有可能健全艺术品收藏的社会机制。目前,北京人均GDP约为4000至5000美元,距离这个标准仍有一定差距。“我感觉大众的艺术消费观念尚未形成。在国外由于长期艺术熏陶,很多老百姓就经常购买艺术品,当然很多并不很贵、一二百美元吧,但是他们有这个消费习惯。”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