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庆成是天津蓟县盘山人,到这里向老乡们打听他,如果说“有个雕塑家于庆成住在哪儿”?老乡们一脸茫然。如果说“这里捏泥人的于庆成住在哪里”?他们会手比脚划,给个很细致的路线图。“雕塑”的名头对他们太高深莫测。但他们当中见了些世面,自觉高人一头的人,却会嘀咕:明明是乡间捏泥人的,弄庄户耍的,怎么会叫“雕塑”,太阳金乌,绝不是生着三只爪的老鸦!后一种心态很有代表性,它出自许多把雕塑和捏泥人视为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倘若你苦口婆心解释清楚了什么是雕塑的话,他们也许会说:撑破天他至多是个农民雕塑家!
【 人民网·天津视窗】了解于老师的人都说您是从小就喜欢用泥巴捏一些小玩意是这样吗?
【于庆成】我自小就爱玩泥巴。爱用泥巴做些小玩意,还用泥照着小人书做些人物和动物,看起来也真象模象样的,我一心想上大学深造。可就在那推荐上大学的年代里,我曾连续三年接到天津美院的录取通知书。都是因为我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没能盖上基层村委会的大印,而没能进得了美院的大门。尽管我被剥夺了渴望以久的专业学习机会。但我还是从绝望中爬了起来,振作起来。坚持自学,总不放弃。
到1977年12月落实政策,我被安排到县文化馆工作。这时被压抑多年工作热情一下子被释放出来了。一心要把自己这些年自学的这点东西教给养育我的人民,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于是就组织起了我县第一支农民泥塑队伍。并且坚持以文养文。那时,不仅为我县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还为单位创收近万元。还获得了不少荣誉。他们的作品,在参加市级及全国的美术展览中,曾获市级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名,优秀奖15名,在1982年的全国青年美展中,我辅导的作品《闲》荣获全国三等奖。
1983年蓟县文化局为了鼓励我,9月送我去天津美术学院在职进修一年。在这一年里,我玩命地学习,又参加了一次成人高考,结果被录取,又念了二年。终于圆了我的大学梦。
[JH:PAGE]
【人民网·天津视窗】您在大学里的生活和学习给您以后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于庆成】在大学的三年里我除了教室就是图书馆。几乎不知今天是初一还是十五,也不知是春、夏、秋、冬。记得有一次我去食堂买饭,在窗口站了老半天也没人来排队,我还庆幸自己第一次排在前边。可一问,“今天是星期天不卖饭”说实话三年的大学学习我还真没学够。它使我视野开阔了,思路也拓宽了。也坚定了我前进的信心和勇气,毕业后回文化馆工作,在群众文化工作中,我干得更有劲了。由于群众文化工作中贡献突出,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了我“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的称号。
【人民网·天津视窗】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从事雕塑创作的?
【于庆成】1991年以后,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对自己这些年来对艺术的探索,认识、理解、做了认真的回顾和总结,一开始是照图片或实物做的,后来是学习泥人张的,搞了个盘山彩塑。且成了天津市群众文化的一面旗帜。但在这时有个著名的雕塑家说: “天津不需要第二个泥人张了”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太大了!对呀,艺术贵在独特。要走自己的路。不能跟在别人后头。可我自己的路在哪?我曾想要在干中找路。于是做了一大批陶罐。当时想下决心,做一万个不重样的罐,但由于表现形式太受局限。就中途停了下来。不过还是做出了一批人们都很喜欢的陶罐。
[JH:PAGE] 【人民网·天津视窗】您创作的源泉是什么?
【于庆成】我是在农村长大的,特别是在那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特殊的年代里。我们家因是富农由县城里被遣送回农村老家。那时没人和我们说话,我们也不敢跟别人说话,所以,劳动之余,就只有自个呆着。我就默默地观察着每个人的表情,神态、动作、他们的形象可以说都印在我的脑子里,其实,久而久之,我自己也和他们一样了。所以要表现农民,我应该是得天独厚的。都说朽木不可雕也,但我想如果一旦有人去雕,那就是另类。在艺术上就叫个性。在农村人们的说笑中,管上了年纪的老人叫“糟”老头子。我想这“糟”字也有美的地方。一提到农村,就联想到“土”。我想“土”应该是农村的突出特点,要把土说到极至,就是土掉了渣。土得掉渣也是美。而中国农民的勤劳、朴实、诚恳,忍耐把他们的这些优点加在一起,我认为就是一个“土”字。表现中国农民特别是那个年代的中国北方的农民,我认为如果把土味找到了。也就成功了。
经过几十年来的苦苦追求和不断探索,我终于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道路。十多年来做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近千件。先后在北京的中国革命博物馆、美国驻华大使馆、加拿大驻华大使馆、中国美术馆、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天津日报社,青鸟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美国天马博物馆等都搞过个人作品展。同时,还多次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西安和法国的巴黎、南锡、瑞典的斯图哥尔摩等地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并两次去韩国进行文化交流。
【人民网·天津视窗】请您介绍一下您的“庆成艺术管”
【于庆成】1994年在石趣园景区内建立了“庆成艺术馆”。通过了国内外的多次展览,我的作品深受世人喜爱,同时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及专家的一致认同和高度评价。
我国的楚辞专家,中国诗书画院的名誉院长文怀沙老先生给在广州博物馆的展览题名为“于庆成上承娲皇,抟土造人艺术展”并在前言中说:“中国大地之子于庆成的泥土艺术,满蕴东方色彩,颇具历史的穿透力和感染力。于庆成的艺术,具有粗犷、原始、率真、朴拙的品质。面对当前商品社会中的软媚造作之风,他的艺术语言,将帮助我们面对生活——包括中国人民曾经经历的苦难生活。
另一位艺术评论家禾之说: “于庆成的作品是用泥土来塑造灵魂的。他珍爱生命,热爱脚底下的土地,同内心的激情塑造生命的诙谐与庄严。作品亦或忘形骸,亦或浑沌初开,从里向外散发着质朴、粗犷和自在……”
一位美籍华人这样说: “于庆成的作品滋生在平凡的百姓中,滋生在厚积的泥土里,它使我震憾,使我惊叹!使我的视觉一下子和各大博物馆的精典之作汇聚成一个画面、就像电影的一个“蒙太奇”。我毫不犹豫的认为这个蒙太奇可以连接中国的传统,也可以并肩于现代的名家。”
李肇星题:“豪迈与温馨的合声,浪漫与质朴的协音。古蓟之绝唱。”
王光英老先生题了“享受了田园之乐”、“瑰宝”
李铁映题:“神绝”
乔羽题: “泥中有诗”
原文化部长高占祥题:“妙在神仙,美在人间”
世界拳王阿里题了:“像送给上帝的礼物一样珍贵”
我的作品,被国内外的众多人士和博物馆收藏。作品《悄悄话》送给世界拳王阿里收藏,《鸟巢》由王光英先生收藏,《王老五》、《两朵花》等由上海的王先生收藏,《穷横》、《王老五》陶罐由歌唱艺术家金曼收藏。《大忙人》、《祖孙》由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庄头》、《一天天》、《红头绳》由中国文化部选去参加了欧美陶艺精品巡回展,而后由文化部收藏。
我的作品在各种展览中,获得了众多奖项。在1999年世纪杯中国工艺美术创作大展中,作品《老哥俩》获金奖,《长江黄河》获佳作奖,《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获优秀奖,在2000年上海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展中,作品《王老五》获银奖,《长江黄河》获优秀奖:在2001年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上,作品《王老五》获山花奖、民间工艺品金奖,在2002年的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作品《王老五》获特等奖。
[JH:PAGE] 【人民网·天津视窗】您的创作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
【于庆成】说实话,人民群众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是有个过程的。文革初期,为了掌握人物形象。观察大姑娘时,被人骂成是“流氓” 。1994年建成庆成艺术馆,把裸体的“大哥”、 “大嫂”摆进馆里时又被骂成流氓。直到年收入是200万元时,才慢慢地被村民称为“爱情鸟”。
在艺术创作中,为了充分表现农民的“土”。我在对材料的使用上做了不少的尝试和探索,以求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如老人的脸上满是皱纹,终于找出一套自己的办法。申请并获得了六项外观设计专利和一项“控制破裂纹以为雕塑表面的装饰的方法”的发明专利。同时这一发明专利在2001年的香港国际专利技术博览会上荣获了金牌奖,我个人还获得 “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成就奖”。这一发明专利还在2002年的日内瓦国际专科技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我“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由于获得奖励多,获奖创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随着我对艺术理解和认识的不断提高。在近几年里我先后写了三篇论文。出版了两部作品集。
我常说是蓟县这块土,是盘山的山泉水,养育了我艺术的这颗芽,我一定要将我的真爱回报给养育我的人民。1990年开始,我就帮助玉石庄开发创建了新的旅游景点石趣园。还实地指挥建立了“万佛殿”和“载入基尼斯的巨形石刻《八十七神仙卷》及《庆成艺术馆》。将自己的作品陈列在里面供游人参观。同时在景区内,还竖起了几尊大型室外雕塑如《穷横》、《当爹不易》、《赴约》和《绑不住的地方》等。
自1994年景区向游人开放以来,每年的旅游收入多时200万元,少时也有五、六十万元,使这个只有70多户的小山村一跃成了市级文明小康村。今天说这是文化产业,那么十多年前就开始了。随着国家形势的发展,和艺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以及报刊、电台、电视台各媒体的不停宣传报道。说小山村的发展,离不开泥塑艺术。泥塑艺术的提高带来小山村的变化。
农村的大嫂,一看泥人真来钱,主动地上门当徒弟,学着捏起了泥人,村里组织捏,个人在家捏。这个小村的群众艺术水平也在普及中得到了不断的提高。随着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小山村人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小山村在变化。
从2000年开始,我又帮着小村搞起了青少年性教育基地。在山沟里一块七米高的大石头上竖起了一个三米来高的铸铁的大型雕塑《绑不住的地方》。目的是让农民们学习性知识,懂得性知识,使性不再神秘。这一举动,新华社向全世界发了一个通稿。说我们推开了封闭五千年的一扇大门。小山村扯起了一面大旗。
我觉得,我的创作由《王老五》到《绑不住的地方》这是一个飞跃。 《王老五》是几千年来老农的缩影,在农村是可以找到原形的。而《绑不住的地方》是理性的是必然的一种揭露,是强制及纯粹的。我将坚持不懈,充满自信地努力前进,不断战胜自己。
【人民网·天津视窗】您感觉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于庆成】很简单就是要超越自己。
【人民网·天津视窗】感谢于老师接受我们的访谈
【于庆成】谢谢人民网天津视窗
附图:于庆成和他的作品(图)
[JH:PAGE]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