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科学进步在近一百年里飞速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的信息流通与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手段,因此,社会需求对教育提出近乎矛盾的双重要求。
一方面,教育应大量和有效的传授越来越多的,不断发展并于认识水平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就是造就人才的基础。另一方面,教育还应找到并标示出判断事物的标准,使人不会在瞬息万变的大量信息中晕头转向从而迷失个人发展方向和脱离集体。可以这样说,教育即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蓝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
针对未来的这种需求,我们的艺术教育仅从适应角度被动的满足信息世界对教育无止境的需求(不断的加重课程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每个人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实际上已经远不够应用。他必须学会这种能力—关系到素质教育,使自己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入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在当前的高校学生中有很多人其实是对自己所学习和接触的专业是迷惑的,甚至是没有任何兴趣的。这样的现象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在学习期中对专业的应付和毕业后对社会工作的不适应,从而出现大量毕业生争抢一个于其专业毫不相干的职位。因此为了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教育当然包括艺术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内容来安排。作为未来教育的四个支柱,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一、学会认知,既获取理解的手段和哪个我知识的能力。二、学会做事,从资格机制概念转变为能力概念,使自己能够对所处环境产生影响,发挥自己的作用。三、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共同参加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合作与发现他人长处。四、学会生存,这是所有学习的根本目的和主要表现形式。
但是现在几乎所有的正规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较少的进行针对学生的做事,合作,包括今后的社会生存等教育
从教和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素质教育的根本和能否提高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社会能力和业务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一些教师固守于教材的书面理论传授,将一种单调的教学体系灌输给所有的学生,缺乏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所以素质教育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应如何发挥是学生素质培养的关键之关键。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要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只有通过人的个性化、社会化的整体进步才能奏效。因此,加强素质教育、重视贯通型人才的培养应成为高校教师艺术教育观念转变的重要内涵。
素质教育不能仅仅限于教育系统,它是个全民性的问题,但是当前的社会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政对教育和文化投资的冷漠,使教育工作者面临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在物质和金钱的导向下,一部分教师及高校不的不向市场靠拢,艺术和教育的内涵和社会功能就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以金钱和物质价值来衡量一切,着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普遍现象,偏离艺术教育的宗旨,追求立竿见影的眼前利益,是农耕文化意识体现。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应该以追求艺术技巧和艺术观念为其终极目的,而不仅仅只把高校作为传授技术或者手艺的场所。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一个体制转型的时代,在体制转型的初级阶段,艺术教育,素质教育本身就存在一个重新阐述与革新的问题,如何面对和如何适应这种影响教育发展的现状,从跟本上牵制着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
随着社会体制的转型和发展变化,教育的实质越来越趋向物质化和商品化,如今的艺术专业毕业生分配也进入了一个带有商业色彩的人才市场。而这个人才市场又是极不健全的,相当一部分计划经济体制的企事业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时候,其人情价值往往高于人才价值。因此使得一些教育的本质和学生的学习方向发生偏离。一方面在素质教育上要求学生对知识能力的强化,和对专业业务的热情投入。另一方面有面临学生毕业后择业时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市场竞争等生存问题。
为了迎接这个新世纪的挑战,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重视在艺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问题,必须改变杂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现状和看法问题。扩大教育的新概念,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够被发现、发挥和加强自身的创造能力,也应有利于挖掘出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潜质。这就意味着要充分重视教育的作用,重视素质教育的作用,也就是使人们学会生存,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而是当作达到某些特定目的的必经之路。在我们思考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艺术教育改革的同时,不能不把这种素质教育的目标作为总的前提。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强调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建立和张扬,对于高等艺术院校的师生来讲这就是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短完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面对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面对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以及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个国家的激烈竞争,高校艺术教育必须要把握从心理上,精神上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呼唤,才能够在这个多元、多变、多险的社会大环境里求得生存和发展。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