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美院装潢系的学生实习,问,如果参与“寻梦民间”的系列创作,从哪里入手?我想,民间宝库如浩瀚的大洋,刚刚步入有可能摸不着头脑,应该从“民间俗信”开始了解吧。
所谓“民间俗信”,就是我们日常约定俗成的很多的民间谚语、民间口头禅、民间忌讳等等。一张嘴,一侧耳,我们经常能够说到、听到,如果深入民间后,注意琢磨领会,就更多了。这里面很有意思。
比如,经常说的“七十三,八十四”,有些老人一到这个年龄就紧张,仿佛不容易迈过这个坎儿,其实这是民间里的一种演绎,孔子活到七十三、孟子活到八十四而终,有人就戏说圣人没有迈过的坎儿,常人难以逾越。比如,喝酒时经常把酒瓶子里的酒底儿倒给自己尊敬的人,称为“福根”,其实原来的俗语是“福根敬老、酒底避小”,是对老人的一种尊敬,至于说不给年轻人喝,是不鼓励年轻人酗酒。
了解一些“民间俗信”,也许是探索民间文化的一把钥匙。“俗信”就是老百姓的一种多年形成的习惯说法,不必非得用“科学”去验证,中国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精神”,可是“科学精神”一旦注入了现代社会,就容易一根筋地什么都放在显微镜下、X光前审视一番,未免多了“科学”,少了趣味!
传统中以“3、6、9”为吉祥数字,西方则忌讳“13”,从香港传来的“888”,都是“俗信”的一种,用不着褒谁贬谁,喜欢与不喜欢,都是自己个人的事情,图个心理暗示的平衡,而已。
至于说到创作环境里的壁画、雕塑,由于在环境中是给大众欣赏观看的,就是要注意“俗信”问题,即便不是搞民间传统题材,也要注意不能与大众“俗信”冲突——
北京西单广场里在03年底圣诞刚过元旦将至的时候,曾经有一组雕塑矗立街头,是几个大碗里面插着若干双筷子,寓意五谷丰登幸福生活吧?大家都知道,一般农村给亲人上坟的时候,才这样摆设,创作者显然没有“俗信”观念,把偌大的西单广场当成大坟场了,还是在家家喜气洋洋过年的时刻,谁见谁晦气恶心,后来意识到了以后匆匆拆除了。又比如,很多人不愿意自己的住宅外边有尖利的东西冲着自己家,这属于风水里面的事情了,但是大多数人没有风水念头,仅仅就是一般的“俗信”感觉,一根棍子对准眉心的滋味谁也不舒服,可是城市雕塑里就有这样的立体构成,几个球行体簇拥一个尖尖的柱子,直直地对准马路对面的楼房,难怪人家反感。另外,民间中本来就有很多愁苦怨气,民间智慧又是无穷的,不依据环境特点、不考虑环境内容,一味地将自己的所谓艺术强行“奉献”给大众,本身生命力肯定是脆弱的。北京与河北的交界处,曾经浩浩荡荡涌现出一群大象雕塑,大象是栩栩如生,但是除了象征欣欣向荣之外,没有丝毫的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环境艺术的规律,直到被市民命名“一片假象”并轰轰烈烈后,才劳民伤财地铲除了···
(2003年12月被媒体称为“败俗”的西单广场雕塑) 当然了,也不是说要以“民间俗信”约束创作,那就又是另外的极端了。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