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斑马腿的茶几为客厅平添一分野趣
本周,北京最引人关注的事件就是“中非合作论坛”。而在众多非洲朋友到来的同时,非洲的文化和非洲的生活气息也让我们充满了兴趣。其实,非洲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天我们就带您一起领略一下都市中的“非洲生活”。
北京西四环的马孔德雕塑私藏馆,不但收集了上万件马孔德雕塑珍品,而且还原了诸多的非洲故事。这里的主人夫妇,在上世纪60年代学习了非洲的民族语言———swahili(斯瓦希里语),从此便踏上这块陌生的大陆,并与马孔德雕塑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国后,带着对非洲生活和文化的不舍,他们决定建立一个私人博物馆,来保存此前的精彩经历和记忆。
光是“私人马孔德艺术博物馆”的入口就已经有了浓浓的非洲气息
连走廊也充满了非洲的原始风貌
整个私藏馆是由东易日盛总部设计中心的主任设计师张逸完成的。在设计过程中,马孔德艺术和雕刻深深感动着她,而如何使现代空间和非洲元素实现完美的融合,也令她困扰。马孔德艺术是非洲现代木雕艺术的精华,它的风格朴实无华、想象力奇特丰富,设计师以此作为设计精髓,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馆内的自然气息。即便是现代时尚手法的运用,在这里显得别具韵味———走廊各种非洲雕刻的点缀;每个入口木质装饰的衬托;简约的浴室也有了非洲原生态挂画的陪伴,每一处都显得生机勃勃,非洲的原始和自由在这里尽情地展现。
大大小小的木雕都体现着马孔德雕刻艺术的精湛
看马孔德人雕刻是种享受
人们常爱用“鬼斧神工”来形容技艺高超,对马孔德人来说当之无愧。他们的生产工具极其简单,有斧、锯、铲、锛、锉、刮刀和用乌木制成的棒槌,他们不使用刻刀。以上几种工具,除锯、锉为市面所售,其他均为土造,也有人使用英国造的凿子。
在创作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雕刻技巧和艺术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工件不太大,他们会跪在地上,一手扶着木头,一手拿着锛子极其准确地砍下一块块碎木。需要大刀阔斧时,则站起来一只赤脚踩住木头,用手举起铁锛疾创。锛子的落点紧靠脚趾,他们却措置裕如。马孔德人工作时,肢体配合得和谐又有韵律,观看马孔德人雕刻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有些欧洲的艺术家向来认为马孔德人雕刻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马孔德的民族和艺术
在东部非洲,有一条著名的河流———Mto Ruvuma(鲁伏马河),也是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的分界河。在Ruvuma河畔居住着“森林的主人”———马孔德民族(Makonde斯瓦希里语意为“田园”)。马孔德人傍水而居,在肥沃的田野耕耘劳作,世世代代过着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故得其名。
马孔德人自古就有“男人从雕”的习俗,他们创造了自己的雕刻艺术,也创造了一个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雕刻艺术家群体。近几十年来,随着殖民主义统治的消亡,以及世人对人类文化艺术的广泛研究,马孔德艺术名声大噪。为了便于区分和记忆,西方人将这种雕刻以其族称命名,叫做“马孔德雕塑(Makonde Sculpture)”。其实它有自己的名字,并流传至今。它的原名是“威尼亚哥(Vinyago斯瓦希里语)”。近年来中国人又给起了个小名———乌木雕。
马孔德民族是个极会编故事的民族,传说和口头文学内容多样而丰富。一般说来,马孔德人对数字概念不清,但他们满脑子里装着数不尽的故事,由他们创作出来的雕塑就是这些传说和故事,甚至于梦境的形象展现。
绝活乌木雕
雕刻、舞蹈和绘画是马孔德这个独特民族文化艺术的三大支柱,而乌木雕最为著名,享誉整个世界。
马孔德木雕的载体———乌木在马孔德人聚居的地方,生长着一种叫格兰尼迪拉的树木,斯瓦希里语叫它mpingo,中国人称它黑檀或乌木。它是世界名贵的稀有木种之一,其原木的树皮为深灰色,内皮为黄白色,芯材分黑色、深褐色、紫红色和带纹浅褐色四种。材质优良、耐磨、不蛀、不腐,比重大于水,极其坚硬;一经打磨十分光滑。由于乌木材质同象牙,所以马孔德人视乌木是神圣的,鲜活有生命的。
当艺人们雕刻乌木时,他们便与乌木开始了交流和沟通,乌木多变的纹理和它自然生成的奇形怪状,会给艺人带来遐想,引导他们去奇思妙想。
■马孔德木雕大致可分为四类
●用器类。包括:手杖、权杖、手镯、项链、项坠、戒指、耳饰、梳子、发夹、碗、盘、勺、刀、烛台、烟灰缸……大型物品还有衣箱、桌、柜。
非洲的桌椅、箱柜等生活用品十分精美
●云形雕。也叫马维谷(mawingu),斯瓦希里语意为“云彩”。
群雕要求工艺较高,这样的作品已经越来越少了
●群雕。这类雕塑都是直立的,把几个、十几个乃至上百个人物以摞叠形式雕刻于一个木段上,小型的只有二十几厘米,大型的则高达两、三米。
西泰尼的创作需要具有极高才艺的艺术家雕刻
●西泰尼。斯瓦希里语是shetani,其意为“精灵神怪”。这类雕塑也是马孔德雕塑艺术的精髓,是世界艺术家和收藏家们最为称道的绝活儿。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