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多前,
我来到你的身边,
仰视着你高耸的身躯,
朗读那震撼人心的碑文!
抚摩着你身上的浮雕,
聆听着你朗朗的笑声,
献上了一朵小白花。
今天我又来到了你的身边,
仰视着你高耸的身躯,
默诵着难以忘记的碑文,
抚摩着你身边的浮雕,
再一次坐在你的身边,
想再一次聆听你的声音。
我走了,我会常来,
清明我会来献上一朵白花,
国庆我会与你共用节日的欢乐,
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
我也知道你的心思,
你希望祖国永远永远地富强,
你要看到共产主义的早日到来!
你希望更多更多的人在你面前举起拳头,
你多么希望能听到
共和国领导走来的脚步声!
节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的对话》
画家彦涵本报资料图片
解密1
建塔,建亭,还是建碑?
前不久,记者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彦涵艺术研究展”上结识了我国著名画家、现年92岁高龄的彦涵老先生,他曾经创作了《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不让敌人抢走粮食》《向封建堡垒进军》等著名作品。 此次展览,彦涵先生将自己的10幅作品捐献给了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
采访中记者偶然得知,彦老还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作者之一。然而,低调的他在过去的50多年里却很少向人提及这件事。为了解更多情况,记者展开了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采访。
来到北京,记者首先联系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研究》杂志副主编殷双喜。殷双喜编写了《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一书,可以说,对于人民英雄纪念碑,他颇有发言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需要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象征,它该是什么样子呢?一座塔还是一座亭子?”殷双喜介绍说,当时的设计者梁思成认为,它应当“像一座中国到处都能找到的石头纪念碑”,这个建议最终被设计小组接受。
解密2
为何建在天安门广场?
1949年9月30日,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最后一天,大会通过了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和毛主席亲自撰写的碑文。下午6时,毛泽东亲自率领全体委员在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址举行了奠基典礼。
殷双喜告诉记者,关于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地点,当时有多种意见。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但是更多人主张建在天安门广场。“最后,是周恩来总理提议,将纪念碑建立在天安门广场。他解释说,之所以有这样的提议,是因为天安门广场有‘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同时这里也是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景仰的地方。当时大多数人赞成这个意见。”
由于人民英雄纪念碑要安放在天安门广场中,因此碑体不能太小。考虑到天安门高33.7米,正阳门高40.96米,设计者最初将纪念碑的高度定为39米,实际建成的高度为37.94米。“今天所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不是先建成天安门广场再进行设计的,而是根据未来广场可能达到的规模来设计的。待纪念碑建成后,再根据它的中心位置,重新规划天安门广场以及周围的建筑,这在世界广场建筑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殷双喜如是说。
解密3
纪念碑题词如何得来?
据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题词是由毛主席亲手书写的。“当时毛主席共写了3幅字,他还捎口信说,要多请专家提意见,问哪一幅可以用,也可以选取一些字重新编排。如果认为写得不够好,还可重写。”殷双喜说,“现在纪念碑上的八个大字,就是征求专家意见后,从三幅字中选取八个字重新编排而成的。”而那篇耳熟能详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则是由周总理亲手书写的。
据了解,那时的周总理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遍碑文,前后共写了40多遍,最后自己挑选了最满意的一篇。他拿到工地,征求刘开渠的意见,诚恳地问:“怎么样?行不行?”刘开渠说:“以前只看到您的题词,还没有看到过您写这么多字、这么工整的书法作品。”
解密4 碑顶设计为何争论最多?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形设计主要参照了中国的唐代石碑与清代石碑,碑顶设计在当时是最为困难、争论最多的一个部分,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开建后,到1954年11月两年多的时间内,工程进度缓慢。建筑师主张用“建筑顶”,即在纪念碑顶部建造一个古代常用的顶子。雕塑师则主张用“群像顶”。反对“建筑顶”的理由是“大屋顶”形象太古老,反对“群像顶”的理由是“在40米高空,无论远近都看不清楚雕像”。
一位参加过设计的工作人员回忆说:“直到1955年‘五一’劳动节游行的时候,周总理在天安门城楼上,指着纪念碑的顶部问毛主席如何处理。当时顶部盖了一个如帽子状的屋顶,毛主席说‘就这样吧’,碑顶设计总算定了下来。”
解密5 建造纪念碑花了多少钱?
记者了解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是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的,经费有保证。有关工程的具体经费,据殷双喜介绍,1958年11月30日,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后半年多,兴建委员会做出了工程总决算。“总预算为人民币4282115.44元,总决算为4047797.57元。”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