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捐款造像 ■设计师们夜夜失眠
3月25日,台空军的“经国号”战机被改名为“雄鹰”,陈水扁急不可耐地掀起新一波“去蒋化”,“去中化”活动。先前,关于拆除蒋介石铜像一事,引得岛内蓝绿阵营激烈开骂。接收被拆铜像的桃源县表示,他们要把被肢解成200多块的铜像示众,让游客看看“历史伤痕”。
高雄市肢解的蒋介石铜像,目前存于大溪某山区仓库
死人骨髓里敲选票
半个月前的一个夜晚,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突然被上百警力包围,然后传出阵阵刺耳的电锯声。在巨大的幔布后,文化中心的蒋介石铜像顷刻身首异处,随后被肢解成200余块。尽管前来抗议的民众嘶喊、下跪,但整个过程没有一丝耽搁,连前去拍摄的记者都统统被警察抬走。事后,新当选的高雄市长陈菊在私下透露,她这么做是为了兑现选举前对深绿阵营的许诺。而国民党则大骂,民进党此举是向死人骨髓里敲选票。
台当局的一系列动作激起泛蓝阵营的愤怒,专门收集全台两蒋铜像的桃源县大溪镇就表示,如果高雄市政府既不永久捐赠、又不修复蒋介石铜像,那他们就把肢解的铜像示众。岛内的学者和民众也表示,尽管当年塑造铜像时有其政治涵义,但如今,这些铜像对于设计者或民众,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宜与政治混为一谈。
一座铜像数年心血
被高雄市拆除的这座铜像,于1981年放置在“中正文化中心”的,高达6.5米,宽5米,是台湾最大的一尊蒋介石坐姿铜像。其设计者林木川回忆说,因为他设计的蒋介石铜像“身穿中山装,右手半握拳、左手拿书”,区别于台北市“中正纪念堂”内的身穿长袍马褂的蒋介石铜像形象,才会被评委会选中。
“中正纪念堂”在这一波“去蒋化”的风潮中,已被当局决定改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未来置于该堂正厅的蒋介石铜像是否会步上高雄市的后尘,颇受关注。“中正纪念堂”的蒋介石铜像高6.3米,重21.25吨,台座高3.5米,上刻蒋介石遗嘱,被人称为是台湾最传神的一座蒋铜像。
铜像设计者陈一帆早年任职于空军,后师从艺术家刘狮、张永昌等人学习雕塑。1975年4月蒋介石去世后,台“行政院”决定在台北市兴建“中正纪念堂”,“纪念堂”筹建小组随后公开征集设计方案,蒋介石塑像属于其中的一项。陈一帆以一座1.8米高的小型模型应征,筹委会最后拍板,决定将这座模型放大。
接到这项工作后,陈一帆十分慎重,花了两年时间分赴有关单位查阅文件、图片,访问亲近蒋介石的人士,直到1977年才正式动手。由于塑像十分庞大,中国国民党特别提供台北市近郊一处广场作为他的工作地点。施工的棚架高达18米,相当于3层楼高,陈一帆和两位助手每天爬木梯上上下下,曾经几次摔伤。
为了达到神似,陈一帆动足脑筋制作雕像的眼睛时,几乎达到夜夜失眠的地步。经过一年半的时间,铜像完成了泥塑部分。1979年,陈一帆开始进行翻模工作。他先将铜像分为280余块,然后进行焊接、整修,最后大功告成。1980年4月这尊铜像终于呈现在民众的面前。目前,这尊蒋介石铜像已经成为台北市的重要标志之一,亦是观光客必到的景点。
铜像有很多传言
据台湾作家林双不的估计,台湾岛内大约有4.5万座蒋介石铜像。蒋介石铜像并非在蒋去世后才出现,蒋在世时已有不少。全台第一尊蒋介石铜像,由已故的台湾第一代雕塑家蒲添生创作,于1946年完成。当时正是蒋介石60岁的生日,深受蒋介石喜爱。此后全台湾一系列的蒋介石塑像几乎都出自于蒲添生之手。
这些塑像的质地,除了铜,还有其他材质,如玻璃纤维就是最常用的一种。这些铜像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无论或坐或站,或戎装或马褂,皆视周围环境而定。如桃园石门水库坝顶有一尊现存最高的蒋介石铜像,设计者让其身着长袍、一手执帽、一手持杖。而位于台政治大学图书馆旁的蒋介石铜像,则是在腿上搁了本书。
关于这些铜像还有一些传言。比如台政治大学内一山头上的蒋介石铜像,身着戎装,骑着一匹右前脚抬起的战马。传说,只要晚上12点在蒋铜像旁,丢10元给他,蒋骑的那匹马会换脚,丢50元给他,蒋介石会向你脱帽敬礼。
链接
两次掀起建铜像热
到蒋介石65岁、66岁生日的时候,全台兴起建蒋介石铜像的热潮。1952年11月,花莲全县各市乡镇发起捐款建铜像运动。当地报纸与广播电台进行宣传,呼吁民众踊跃捐款;中学生组成47个小队,在地方上挨户宣传;县市妇女会会员亦展开家庭访问,希望能在短期内完成捐款目标。蒋介石得知此事后,下令由台湾省主席吴国桢电告花莲县政府,立即停止筹建铜像工作,所有捐款应一律返还。第二波建铜像热潮,是在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岛内各界发起“一人捐一元”运动,各县市政府、公私立机关、学校亦纷纷塑造蒋介石像。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