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去渭南一村子采风,突然水土不服,又吐又泻,当地的朋友很是关心,问寒问暖。走时,朋友拿来一付鞋垫送我,说是他老婆这几天赶做的,他老婆是村里的小学教师。鞋垫上面锈着图案,非常耀眼漂亮,我本来喜欢民间工艺品,非常高兴,称其是我见到的最好的手工的工艺鞋垫了,朋友笑:“啥工艺么,上面绣的是蜈蚣,以毒攻毒,你的病会好。”
上面确实是绣了两个蜈蚣图案,三个代表多的意思,我是小病,两个也就够了。
于是,那两个民间美术蜈蚣的图形深深印在我的心里。
其实,艺术在人类的初始阶段,根本没有民间和非民间之分,后来形成的“非民间”或者“贵族艺术”就是宫廷、士大夫文人和宗教艺术。他们之间最大的分别是,贵族艺术是纯粹的艺术,目的直接就是愉悦精神;民间艺术呢,一定是在劳动生产的一刹那,为了愉悦精神而由手巧之人从无心到有心地完成的。民间艺术不仅仅是质朴、夸张、艳丽,还有其很多的挥汗如雨后的寄托、隐寓和讲究。
人类形成了社会,社会就有圈子,圈子就有主流和次流之分。毫无疑问,作为艺术,主流一定是“非民间”的贵族艺术。但是,贵族艺术到了贫、奢、华的时候,就要去在民间汲取返璞归真的灵感。但是,灵感如何汲取,就成了一个问题!
经常见的是,用民间艺术符号加入现代语言的创作,这在前卫艺术和学校教学创作里都经常看见,这没有什么不对,还应该大力提倡,但是,其中绝大多数显得忸怩作态和故做无华状,根本没有民间艺术本身的魅力和美感。为何?就是因为拼凑民间符号为其服务,没有真正下去体会民间艺术的真谛,寻觅民间艺术的魂魄,触摸民间艺术的快乐源泉,只浅尝了民间艺术的外皮!
这样的做法,其实和外国人看中国艺术,或者多数国人欣赏国外艺术的心理是一样的:仅仅就是猎奇心理。以前,看过记不清楚的哪个外演出团体演出的中国话剧《家》,什么印象都没留下,只记得里面的人物都是胳膊不动换光张嘴说话。我们看得哈哈大笑,因为我们知道,老外以为的中国人是含蓄的,说话手势动作不大,所以他们就光顾着夹着胳膊体态僵硬了。他们顾着外表,没有体会中国人的真正的实质,更没有体会《家》中蕴藏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文化,他们是学了外表皮了。
北京去年的一个展览,叫“戏画”,画中人物脖子以上是脸谱,脖子以下是三点式,或者要体现古老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冲突吧,但是也就如此了,宣传做了不少,没见预想的轰动,不客气地说,哗众取宠的轰动如今也不怎么好搞了。与其仅仅拿来民间文化的外表皮,还不如让民间文化在自己的土壤里自己生长,别弄来点儿符号就构成自己的不伦不类,无趣过后,就是将这样的“阉割艺术”封存在自己的箱子底!
创作中如果要汲取民间艺术的营养,别无他路,还是深入民间。假如没有这样的时间或精力,那就躲开远点儿,别糟蹋民间艺术为好。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