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雕塑知识>正文

漫谈玉器文化

更新时间:2007-03-28 11:12:45 来源:搜狐文化 作者:佚名 编辑:小路 浏览量:5342
玉,是一种质地细密、色泽淡雅、温润光洁的“美石”,以玉制成的物品称为玉器。以玉器的各种形式、蕴涵、观赏、寓意和审美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及文化现象,称为玉文化。我国是世界三大玉作中心之一。在旧石器时代末期,随着人类审美意识在符合层面上的凝聚,史前艺术已开始沉积、建构和萌生。 原始艺术品的出现,是人类在当时文化教育中所创造、使用的物质媒介,是原始先民所“同化”自然、改造自然的文化功能。在原始人类看来,自然万物本身都蕴藏着自身固有的生命本源或生命潜能。作为生命本源的“力”,弥漫于各种物质本身,这种“力”通过接触、感应等形式,能够达到主体(人)与对象物“力”的互渗和传感。于是在原始宗教的驱驶下,他们营造出一种充满“灵”与“力”的神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除纹身和服饰外,原始先民们还创造了佩戴的方式,取得与互渗对象的沟通。最早的佩戴物大多为实物,诸如动物的骨骼、牙、皮、羽毛等,他们认为佩戴此物,便可具有该种动物的灵性与力。到新石器时代,由佩戴实物发展到佩戴实物的替代品,于是便产生了原始的雕塑。在雕塑实践中,先民们逐渐认识了石中的精品--玉,并赋予其集天地之精华的神奇功能,致使新石器时代玉的雕琢和制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辽宁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龟形玉饰、凌源牛河梁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猪龙,到陕西神木石峁龙山文遗址中发现的玉蚕等考古资料来看,原始先民们已能熟练地运用切、割、凿、挖、钻、磨、抛光等工艺技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原始巫术失去文化环境之后,这些佩饰便演化为一般避邪攘灾的护符瑞玉,并出现了组合玉饰。到了商代,玉器制作工艺已具有了一定的成熟性,经两周迄两汉,我国的玉器已举世独步,尤其是汉代已细致地区分出了佩玉、瑞玉、祭玉、用器玉、玩赏玉等不同的类别。

  由于殷人尚玉,商代玉器汇聚西部之玉材和东部琢玉的技术而蔚为大观。在殷墟妇好墓中随葬玉器多达755件,可见商代贵族尚玉之风之一斑。西周初继承了商代之遗风,仍以动物类玉饰为主流,中期以后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周代玉器作工精良,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品类齐全,较商代玉器有了长足的进步。商朝时期,随着奴隶主专制国家的形成 和民族宗教的兴起,玉器的地位亦越来越高,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致,社会对玉材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蜂起,经济繁荣,各区域新兴文化异彩纷呈。随着各区域文化的交汇和融糅,玉器制作和工艺走向成熟和趋同,玉的品类大量增多,玉文化也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新局面。因此对玉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甚至只有质地坚韧、光泽莹润,色彩绚丽,且组织细密而透明,声色舒扬而致远的美石,才被认为是玉。如产于新疆和田的角闪石,因为白如羊脂,光泽温润,被奉为玉宗玉材而价值连城。在古代巫师们的作用下,玉被赋予了驱邪攘灾的功能,于是玉刻龙凤,可永保平安;玉雕神兽,可镇邪除灾,成了制玉的主流。

  由于玉的美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是由内向外慢慢透射的蕴藏深厚、柔和含蓄、魅力无穷的美,因此,玉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理念,其外表温和柔软,本质却坚刚无限。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先哲们的作用下,玉又被赋予了吸呐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人间之美质的特征,成为品藻人物的道德标准。贵族士卿受“观物比德”思维方式的影响,宣扬“君子如玉”,“君子比德于玉”的道德观念,把玉的色泽、质地、形状等比附为人的德、仁、智义等品德,于是玉具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乃至“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佩饰成了显示贵族身份的标记,玉玺成了国家和王权的象征,甚至一块美玉竟要用15座城池去换取。先秦典籍中对玉的使用也有严格的制度,《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月。……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居则设佩,朝则结佩……凡带必佩玉,……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诗经·国风》之《卫风·木瓜》亦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这里的琼琚、琼瑶、琼玖,均为佩玉。《秦风·终南》:“君子至此,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等等,说明士庶用玉之普遍,也说明先秦时期的玉,不仅寓意人的道德品行,表述一种精神境界,而且是从君王到士庶赏赐和结川好的贵重礼品。特别是这一期的知识阶层,还将自己对理想道德最高境界的追求,比附于玉之精美坚洁;将高尚人格的砥励磨练,寓之于美玉的琢磨精雕。因此,玉又是君子规范道德、约束行为的标志。孔子说玉有十一德,管子云玉有九德,东汉许慎在《说文》中举玉之五德:“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由此可见以玉比五德的观念对玉审美的影响。古人辨玉,首先看重的是玉所寓意的美德,然后才是美玉本身所具有的天然色泽和纹理。这种首德而次附说,使得玉由单纯的饰佩变为实用、审美与修养三位一体的伦理人格风范的标志。因此,郭宝钧先生在《古玉新诠》中认为我国的玉器是“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

  总之,先秦时期的玉崇拜和玉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玉器的绚丽纹样中,流动着华夏先民们的复杂心理和追求艺术的足迹。无论是源于护符的玉佩饰、源于用具的玉礼器,还是源于原始宗教的玉祭器,都从不同层面积淀着七八千年前氏族文明沃土中养育出的传统文化的神秘性和象征性艺术之源本。它以人为本,融自然、神秘同感真于一体,开启了伟大秦汉艺术的新高潮。我国玉器制作历史悠久,尊崇时间之长久,昂贵价值之持续,文化内涵之丰富,亦可谓举世罕有匹配。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