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文化生态学研究刍议
(陕西西安 西安科技大学艺术系 雕塑与陶艺工作室主持 710065)
(中国第12届雕塑论坛提交论文) 生态(Ec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Ecology)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主要源于“生态学”一词。1955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倡导建立专门学科,以探究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特殊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此后,文化生态学为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和生态学家所重视,逐渐形成一门新的学科。从雕塑创作、设计与城市环境的人文思考角度研究发现,雕塑领域的文化生态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所提到的雕塑文化生态学研究主要是建立在雕塑学科体系之上的围绕雕塑发展所牵涉领域的生态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关注要点: 一,雕塑创作主体所基于生存环境的文化生态学研究与思考。 雕塑在实际空间所提供的文化思考及其作品本身在创作期间所涉及的文化生态学知识,是牵涉一个城市或者展示空间整体生态环境的具体艺术创作。其不仅包含了社区周边环境的文化生态内涵的认识与延伸,同时也为周围居住环境文化生态的营造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作为雕塑文化生态学的创作主体内容研究,一是创作的雕塑家本人所兼具的环境文化生态学意识与设计主题的文化生态学思考,另一个方面是投资方决策层面对于雕塑所给予环境文化生态学的理解与建构价值。中国城市的雕塑发展进程投资方主要取决于雕塑作品所给予城市的巨大经济变革,对于文化生态上的深层次性建设性思考,仅仅停留在口头的思辨上或者说根本忽略了它的存在价值。在中国很多城市,快速发展的经济结构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城市雕塑文化生态环境破坏很严重。缺失可执行约束制度,一定意义上毁坏了各个发展城市雕塑文化生态学的延伸,并直接导致城市雕塑生态文化的建立与发展。 城市的飞速发展给改革开放的各个大、中、小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拓展空间。在这样的一种全国经济浪潮的带动下,文化生态环境的知识建构逐步的被瓦解,这种文化生态环境的瓦解不是有意识的瓦解,而是本身就缺乏这类文化的认识。当我们在城市雕塑设计与建造过程中,雷同的作品以及近似的作品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很多雕塑所带来的文化生态思考非常缺失,导致作品粗制滥造。重复性建设很严重,直接导致关系雕塑空间周边文化发展生态的破坏,甚至导致在整体规划与文化营造上缺乏新的经济介入点,给地方经济与环境均带来巨大的破坏。 在当前雕塑主体逐渐成为城市文化塑造的主人后,其扮演的角色在一定层面上发生了变化。即从原有单纯艺术者身份转化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一份子。雕塑主体的意义既展示了人类创造艺术改善生存现状的主观能动性,也在阐明艺术创作与生活文化的关联性越来越紧密。随着国际城市文化生态的逐步危机与矛盾激化,越来越多的创作主体从原有的作品文化解读中抽离出来,开始从新的角度思索雕塑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立一定的机制来调整目前雕塑对于文化生态学科体系的淡化,既是时代发展的偶然现象,也是人类生存学意义上的必然结果。我们需要在雕塑主体的创作意识、创作行为、创作结果、创作效应进行分析与评判,我想逐步健全的创作竞争机制是确保雕塑文化生态学科成立的途径之一,也是推动雕塑在城市文化生态领域延伸的有效手段。 二,高等教育体系的学科建构缺乏对于雕塑文化生态学的重视与研究; 高等教育雕塑专业人才力量是推动我国城市雕塑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学院派雕塑”群体逐渐成为中国雕塑的主流。回顾高等院校雕塑专业开设的课程与所修理论专业课程,我们发现对于雕塑文化生态学研究的力度处于很薄弱的环节。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原因: 1,传统雕塑文化的研究主要停留于雕塑本身艺术价值及其专业技能的特色分析,而对于雕塑所迁徙的文化生态学研究涉足不深。如对于各个地域环境的雕塑作品,对于当地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归类以及雕塑作品创作环境及其在当时所起到的文化引导价值缺乏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再者就是雕塑在当代城市建设所起到的作用依然是“经济主导下的一种文化行为”,而基于“文化生态”角度的选题与作品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加强。城市雕塑的建设是反映一个城市精神面貌与地域文化整体意识的象征,特别是处于隐蔽环境下的文化生态的忽视,为城市雕塑文化的建构甚至整个城市文明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学科体系原有的教学模式一直停滞不前,缺乏当代城市文化背景下的雕塑文化与艺术研究。重视当代城市文化知识与规划体系建构的研究,将需要对基本的文化生态学研究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也是建设特色城市雕塑,营造特色城市文化背景的有效途径。关注当代社会城市文化与雕塑空间文化、街区空间文化、旅游资源文化等交叉文化生态的研究,是关系整体雕塑文化质量的有力保障。因此在高等院校雕塑专业除专业实践课程上增加创作主体、主题与创作手法诉求上的文化生态知识外,同时在理论上应加强文化生态学对于雕塑空间与城市环境的重要沟通价值,重视这个知识体系的教育与研究是培养雕塑家关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涵养之一。 3,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剧以及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生态学家和城市工作者对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兴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所开展的14项全球性生态研究中的第11项就是城市生态研究,70多个组织,100多个城市先后参加了这项课题。1974年,国际生态学会专门成立了一个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来协调各国的城市生态研究。我国自70年代以来陆续在一些大中城市开展了这方面工作,并于1984年在上海成立了以周纪伦教授为主任委员的11个组成的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如何从雕塑创作与发展角度思考文化生态学,是一个新课题。是高等院校雕塑专业教师需要关注并加大研究与学习的问题。我想随着整体雕塑文化生态环境的知识认可与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专业知识缺失的遗憾,也能为城市雕塑文化生态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与文化影响价值。 三,雕塑文化生态学研究还存在于经济体系当中。经济生态与城市生态、文化生态形成一个链条关系。如何处理其中的和谐交叉关系,将有利于引导雕塑创作的整体趋势与关注趋势,甚至关系民众的文化生活审美趣味。 仅仅将文化生态学研究放在环境范畴研究有其局限性,而将文化生态学研究孤立的放在雕塑文化体系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实际上将文化、经济、环境整体体系关注的同时,思考雕塑创作语言与表现语言模式才是适合当前社会与城市发展的有效路径。一个方面解决了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为城市经济的开发提供了文化环境保障。西南城市雕塑发展注重上述问题,需要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城市文化依托地域文化与历史文化的积淀,新发展城市的定位除保留原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之外,需要借鉴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这种探索同时应用于雕塑领域。就是说城市雕塑文化生态的研究既是关照历史、保护历史文化、宣言城市历史文化的一种思路,也是探求新发展模式的突破口,如何把握其中的“度”,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于文化生态体系、经济文化生态体系、环境生态体系的定位与融合发展。 2,西南地区民间原生态文化积淀丰富,是重要的雕塑创作源泉。 西南地区的原生态文化是相当丰富的。所谓原生态文化是人类最为宝贵、延续时间最为久远、生命力最强的文化。她一般存在于较为落后、偏远的农村。这些地域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与发展轨迹,生活的现状一般是延续历史的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很少接受或没有机会接受外来文化的培训与影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具有本原意味的文化形态。她的创作动机往往是自娱自乐,满足小范围的需求与市场。主题与内容一般是图腾、本土文化诸如故事、传说、迷信、生活场景等而产生的绘画、剪纸、雕刻、泥塑、染织、面花、农民画、漆画、木刻、壁画、工艺美术等。西南地区由于落后的经济状况,广阔的土地与稀少的人口分布及其众多的民族种类等特征,为民间原生态文化的延续与保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西南大开发的几年里,由于经济与文化观念的相对发展与改变,原生态文化的格局也在逐渐的变化与消融。作为西南地区的高等院校,应加强教学中的考察与实践环节,将逐渐消融的原生态文化进一步去记录、整理与研究,为发展本地的经济、保存本地的文化遗产作出应有的贡献。通过对原生态文化的调查与研究,既可以为当地的艺术工作者提供沟通的桥梁,也可以深入了解一种文化的发展情况,对于雕塑创作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西南地区的彝族、藏族、苗族、壮族、羌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也为雕塑文化生态学科的建立与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种基础既有创作主题、题材上的选题,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宣扬、引导与教育辐射。 四,结束语 雕塑与文化生态学的结合将能为地方经济与环境的建设带来巨大的收益,同时雕塑创作的方向也会更加宽泛,雕塑涉足的领域更加深入适合地方城市的建设发展。我们期待雕塑文化生态学学科能得到关注,并在各个雕塑院校得到普及与研究投入。由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生态建设意识,将随着人们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关注环境生存意识得到加强,我想雕塑文化生态体系的建设一定能成为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有力护航。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