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法国艺术在上海 美的共享

更新时间:2007-02-27 08:40:01 来源:搜狐上海 作者:佚名 编辑:木子 浏览量:544

代表人物:Vincent Magni
国籍:法国
与上海的关系:参加2006上海艺术沙龙

代表公式:绘画×雕塑=形式的乐观共享
公式涵义:满足感已经不限于二维或三维,两种形式的交融,使其艺术的内在精神成倍扩张。

在雕塑中感知叙事性
Vincent Magni的雕塑作品基本以人为主,幽默的脸型,以他熟悉的姿势呈现出来。

他不仅仅把材料堆积起来,而是赋予其更多的内涵。他决定在融合中增加线条编织形式,以纵横驰骋的钢线来展现人体的解剖结构。

Magni相信直觉,他把各种碎片集结起来,成为他自己的艺术体制,运用不同的光滑加固的横木作为他的专用材质,偶尔会加些有光泽的石膏和其他一些“奇怪”的材料。各种具有延展性的碎片,被紧紧地拧转成尾端开放式的螺旋形,并不断发展,最终以一团金属线绕成的人物头部来结束作品,这就代表了一个完整的人。不过,相对于他的绘画而言,前者的时间非常迅速,充满激情,而雕塑则是“慢工出细活”,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是由于材料的坚韧性以及设备的有限,另外还要顺应材料的自然伸展趋势。

在弯曲波状的节奏形式中,所有的元素都经过精心切割和光滑的接焊,使之更有流畅的运动感。“是什么吸引着我?” Magni说,“是它在运动中难以掌控的表达方式,它在运动中仿佛在述说一个个故事。” 事实上,干涩的机械过程只会掩盖他的喜悦灵感。“我的工作就是令我开心。”

在绘画中感知叙事性
没有什么是可以预先考虑的,只有顺其自然地发展而来。这同样体现在Magni的绘画中。

他的女人像仿佛从阳光的背后中获取,她们往往背对画面,似乎观众只能匆匆一瞥,就会转瞬即逝,留下模糊的轮廓。

我们应该更注重透过表象,审视内在,从而解开那些像谜一样的梦魇。这就是为什么当观众站在他的作品前,会被唤起内心的强烈好奇感与认同感,这种感觉是相当微妙的。

在这种与现实的对抗中,Magni首先遵从的是直觉接受到的最初刺激,而不是用那些倔强的理性知识来引导他的画笔。那些造型极尽单纯,这是自然意识的反映,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学术。

他画画时,既不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也不会被缜密慎重所束缚。一般他先以单色抽象的造型来铺垫最初的整体调子,然后再以薄薄的颜色一层一层地覆盖上去,一旦他发现自己的手势僵硬,为了追求形式而形式,缺乏任何个性的时候,他就会产生急迫的需求感——用对应他内心的意识流去描摹有机世界。最终,在笔刷的泼、点、滴的运行中,他的画面上就会产生出剪影式的图像,如同形式几何学。

在这种不确定的场景中,沉默好像与雄辩是同样有力的。似是而非的面孔的缺失,参与者的情感交融和超越时空的态度。在这些面孔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唯有去猜测。思维越过了现实。白天?黑夜?男人?女人?都不重要,只要情感就好。

不论是绘画还是雕塑,艺术家的目的是把他从显得易见和显而未见中捕获而来的东西与大家分享。把绘画中的形体渗入雕塑,把雕塑的直觉引入绘画;从绘画到雕塑的延伸,仿佛是悬念故事的初见端倪;而从雕塑到绘画的回归,似乎又把观众带回绝妙的想象空间。一个又一个交集,一个又一个共享,于是,我们跟随着Magni微妙的情色和绝对的乐观,享受着一个高潮迭起的艺术世界。[JH:PAGE]

代表人物:Christine S.Michel
国籍:法国
与上海的关系:目前旅居上海

代表公式:象牙海岸+伊斯坦布尔+中国=文化的感性共享
公式涵义:多元的文化背景,叠加再叠加,迸发出深邃的艺术意义。

瑞诗宁从设计舞台戏服开始了她的服装设计师职业。在结束了法国最古老的ESMOD高级时装艺术学院的学习之后,她开始在欧洲工作,主要为意大利的顶尖品牌做服装设计。

一切从1998年开始。她离开欧洲启程周游世界,她的足迹遍布中美洲、非洲象牙海岸、亚洲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等。 印象最深刻的是巴西的Rio de Janeiro,从飞机上俯看整个城市,和煦的天气,简直像一个梦幻,那种美是难以置信的,只有在飞机着陆时,才得到了现实的确定。

8年前,她移居中国南京,因为丈夫的生意,现在又来到了上海。幸运的是,这个地方的活力与脉动和她的灵感完全贴合。

多元文化的冲撞给瑞诗宁的创作带来了不同的风情、对比和感觉。在面对差异时,因为每一个国家都对她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所以她会自然而然地以直觉来掌控,去推进艺术信念。显然,她的艺术融合了自身的欧洲文化以及美国、阿拉伯和中国元素。欣赏她的作品给人一种在人群中穿梭,并他们一同行走的身临其境之感。

瑞诗宁的作品都是关于人,脸部和情感的。她喜欢捕捉一个表情,随后用自己的方式重新阐释。她的肖像作品通常有很强的表现力,反映了她对文化共享的理解。她的针织衣物也体现出她对美的追求。针织品色调柔暖、丝绸精细;油画作品风格流畅;水墨作品则透明之中呈现秀丽;雕塑作品则形态感性,所有这些特质的糅合给人一种独特的和谐印象。应该说,每一种表达方式她都很喜欢,因为她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把异域感受传递给大家。水墨源于童年时的记忆,雕塑来源土地的根基,油彩则是其敏感丰富的个人写照。“美是内在的,不断地提升内在文化涵养,你的面容就会像阳光般的灿烂。”

从泥土到油画颜料,从精美细致的织物到笨重粗糙的黄铜,从欧洲到中国,都体现了她丰富动感的共享理念。[JH:PAGE]

代表人物:Thoma Ryse
国籍:法国
与上海的关系:向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捐赠新作“清新的画作”

代表公式:观众÷艺术家=互动的无限共享
公式涵义:在除数是固定的情况下,被除数越大,数值就越大。这就是观众在艺术参与中的力量。

作为一位知名画家,Thoma Ryse长久以来一直坚信只凭简单的观察并不能画出杰出的作品。“清新的画作”是一件互动的绘画装置,在一个大约25平方米的人造草地装饰上,摆放8个木方体来展示他的绘画。 他的构图不受任何传统规限,随心而作,他把这些意念抽象画作为对这个残酷的现实的一种反抗,去修补及联系各个孤独破碎的心,Thoma的艺术不但反映出令人透不过气的都市生活,更重要的是他给予我们一份来自法国的清新,为疲惫的心解除束缚,注入新的能量。

Thoma以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去拓展新的阐释空间。在这个装置艺术中,他为繁忙的都市人提供一片悠闲的境地,及一个喘息放松的机会。观众可透过身体与作品的多角度互动,得到一种安逸的心灵治疗感受。观众可以在木方体之间穿梭或干脆坐在画作上憩息。正如Thoma Ryse忆述法国钢琴家Grimaud的一番话:“如果没有艺术,我们将远离自然和这完整和谐的体系,因为我们将会变得盲哑和失去感觉。”

Thoma的作品运用了非常美和振奋的力量,通过他独有的、色彩斑斓的抽象组合,以至于有些人有时看来非常混乱,有些人则认为非常浪漫、谐调。没有人能感受到如此气势恢宏的场景,这个场景是艺术家所希望的,从他所经历的巨大欢乐中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严肃”的信息。Thoma看世界的角度充满了一种温柔的诗意,即使看来有些伤感。这需要观者去理解它,去感受它,并且平静地看待它。

Thoma Ryse的艺术不是直白的,而是希望通过绘画寻求一种理解。他相信真理隐藏于绘画中,甚至隐藏于画面之下。他强调以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去拓展新的阐释空间,因为装置艺术首先是一种行为,其次才是一个与雕塑相似的实体性作品,而更重要的是它在装配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可延展的真实的个体经验。

如Thoma Ryse所说:“艺术是一个摒弃既定形式、规限及传统的过程。艺术与观众的共享,才会带来重新及重生。”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