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峰在创作
这里曾经是南竹岛一处废弃的村办幼儿园,现在这里却常常传出叮叮当当声。了解情况的人说,这个四面透风、条件简陋的废弃幼儿园,现在是一个叫刘华峰的年轻人的雕塑“创作室”。
见过这个“创作室”的人都感慨这里的条件艰苦,但刘华峰却把这里看作是宝地。这个只有40多平方米的创作室里,摆满了刘华峰亲手创作的木雕、泥雕和铜雕作品。窗台上摆的是几件高约二十公分的清朝官员泥塑,神态活灵活现;书架上是两件紫檀木雕,刀法细腻……
绘画世家出身的刘华峰艺术修养深厚。受祖辈和父辈们的熏陶,从小习画的刘华峰在高中毕业后顺利地考入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刘华峰来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开始接触材料,学习雕塑,并实际操作起来。刘华峰积蓄多年的感悟和创作冲动就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他整天泡在创作室里,在痴迷和忘我的状态中进行创作。
只要走进工作室,就如置身雕塑的自由王国,刘华峰的全身心沉浸在创作中。他每天都会和泥土打交道,衣服上常常有油泥的手印。创作时的刘华峰是狂热的。拿捏在手里的泥巴如同钢琴家手底跳动着的音符,每道纹路和每个造型都表达了他的情感。当雕塑还只是停留在一个纸样、铁丝架、或者是泥模型的时候,从那张力十足、几乎要挣破空间的线条上,仿佛已能体会出他热烈燃烧的生命之火和对于生命本源的表达。
刘华峰的处女作是一组秦始皇东巡的泥塑。到过威海市博物馆的人可能会注意到,隔着大大的玻璃橱窗,形态逼真的秦始皇和大臣们临海远眺,一只手指向远方。“这幅作品的创作时间很紧,但我还是研究了很多史料,力求真实,现在看起来有些稚嫩,可在当时却是我竭尽全力之作。”刘华峰告诉记者说。
刘华峰最满意的一组作品至今矗立于刘公岛。这是一个四面雕塑,上面雕刻着甲午海战中的勇士们,作品大气而充满张力。一种民族的精神,一种顽强的意志,在作品中得到了极具感染力的体现。为了创作好这组作品,刘华峰曾利用一切机会访师问友,翻阅了大量资料,苦心钻研,力求还原历史原貌,直到满意为止。
刘华峰曾创作了一个青铜大钟,雕刻于钟壁的几只瑞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件作品曾藏于刘公岛。创作时花了不少心思,后来由于改造扩建,被拆除了。”刘华峰告诉记者,当得知大钟即将被拆时,他一度想将其收回,可由于造价过高而作罢。当布满老茧的手触摸着这张珍贵的照片时,刘华峰的眼里流露着遗憾。
如今,同年毕业的同学下海的下海,转行的转行,然而,刘华峰却在艺术的旅途上,一如既往地向前走着,用叮叮当当的锤錾凿击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我热爱这行,从未感到过困顿。”刘华峰坚定的话语和那叮当声回响在创作室上空。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