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城市雕塑是大餐,也是甜点

更新时间:2007-01-24 08:44:14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佚名 编辑:木子 浏览量:736

企盼吴静茹(荷兰)

  曾几何时,我们站在美术馆,仰望一座座雕塑,它们是大师艺术灵魂的杰作,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们有着唯美的形态,护栏边上永远挂着“不可触摸”的标牌。曾几何时,我们对那些愣头青般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年轻艺术工作者不屑一顾,他们那些离经典差得老远的创意也算艺术?可是,有一天你发觉,就在你不知不觉间,那些愣头青的作品已经走上街头,走进你的生活。它们也许不是美术馆的珍藏,它们也许俗气得可爱,但它们诉说的分明就是你当下的每一个日子。于是,当雕塑艺术从正襟危坐的法式大餐变脸成为一道可以随时享用的甜点,我们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质量。

    雕塑是都市人的精神营养品

    朱砂:有种说法,雕塑是城市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究竟是什么?

    邓刚:当一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就会增加。就像马斯洛心理学将人的需求分出不同层次,当我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丰富程度,精神享受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公共艺术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浓缩和提升,是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都市人的精神营养品。

    朱砂:这种说法有点抽象,能不能具体一点?

    邓刚:公共艺术其实是以物化的方式表达比较抽象的文化与精神概念。比如雕塑艺术巨匠罗丹的许多雕塑作品,就是对人情感进行了创造性的归纳与提炼。比如《思想者》,就是通过人物独特的姿态表达了人物处于深深冥思之中,内心陷入痛苦挣扎的状态;再如《逝去的爱》通过人体动态的肢体语言,生动地表现了稍纵即逝的爱令人难以抓牢,表现了空虚、寂寥的氛围;还有《吻》以古典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恋人细腻、优雅的肌体和姿态,引起了极为生动的光影效果。

    新材质丰富了表达手法

    朱砂:如今,除了罗丹这样大师的经典作品,我们的身边有了越来越多的现代的艺术。许多人觉得这些现代艺术有点玄,不那么好懂,它们离我们有多远?

    邓刚:传统的雕塑其实是两种手法,“雕”与“塑”,一个做加法一个做减法来表达形体。而现在,艺术家们创作时可以选择的手段比过去广泛许多。许多现代艺术家会选择一些比较特别的材质进行创作,来表达一些情感与思想。

    朱砂:装置艺术非常流行。但是会不会让人难以理解?

    邓刚:其实很多现代艺术表达的概念或者思想也是很朴素的。比如有一个题为《声音的重量》的装置作品,它是将话筒与天平巧妙地设计组合在一起,当你冲着话筒发出声音,天平上会有相应的动态反映,比如天平某一端翘起另一端沉下。比较形象地表达出了“声音的重量”。

    朱砂:每一个看这个作品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邓刚:是这样的。它并不遥远,而且非常生动与具象。

    雕塑艺术也可以很“柴米油盐”

    朱砂:雕塑,作为城市的公共艺术,或者说任何其他形式的艺术,它们只是艺术家的事情吗?

    邓刚:艺术和人的生活非常贴近的,因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没有边界,每个人都可以接近艺术、参与艺术、体验艺术。有时候虽然你看到一些作品表现形式光怪陆离,但它内在的东西也许非常“柴米油盐”。

    朱砂:你是说艺术可以很“俗气”?

    邓刚:艺术可以很通俗。我们雕塑艺术中心的“雕塑百年”大展中有一件雕塑作品为《洗浴中心》,它再现的是一个浑身赤裸的大胖子躺在洗浴中心的床上,身上散发着热气。作品的旁白写着:“劳累了一天,想要尽情享受美食、睡眠,犒劳自己这身宝贵的肉。”作品表达的是人在生活、工作中非常辛苦,压力很大,想要放松自己,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作品,你可以说它非常“俗气”,但“俗气”得可爱。

    社会进步让雕塑走出美术馆

    朱砂:你说到公共艺术,还说到当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精神享受就成为一种大众需求,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会离美术馆越来越远吗?

    邓刚:艺术始终会保持它的多元化的发展与表现途径。它既会有严谨、传统、唯美的一面,它需要美术馆、博物馆的展示方式;艺术也会走出场馆,走进人们日常的生活,因为有些艺术需要更自然、更特定的表达背景与方式。

    朱砂:当我们的城市越来越需要这样的公共艺术,相应的,我们也会需要更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才。但是在我以往的采访中了解到,艺术院校里雕塑系的学生非常难找工作,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在毕业后继续从事雕塑创作。这似乎是个矛盾?

    邓刚:因为真正的艺术往往超前于社会的发展,超越于社会的现实,艺术是个性的!艺术体现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看到,很多大师直到去世后,他们的成就才被人们认可,他们的作品才被奉为经典。从事艺术创作是艰苦的事情,对于这些艺术家来说,精神的东西要价值化需要时间和环境。某种程度上说,这非常依赖于社会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朱砂:创意产业近些时候成为了很热门的词汇,创意产业到底是什么?好像很少人能够说清楚?

    邓刚:创意产业实际上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解释得太清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都有不同的体现。我更愿意将它看作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之一,必须有原创性的存在,它会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比如与产业结合,比如与艺术结合。

    [邓刚]

    建筑设计博士,主要从事工业遗产以及城市历史文化保护领域的策划、投资、建设与运营工作;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理事。

鱼眼比埃尔·马特(法)

牛气冲天比埃尔·马特(法)

工作着的雕塑家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新维纳斯1号张德峰

变化拉芭拉玛(意大利)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