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古戏台
陈志光
陈志光
1963年出生于福建厦门,自认漳州人。定居漳州。
198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1994年起下海从商。后以雕塑闻名中国艺术界。
2006年秋天的一个场景让很多人印象深刻:那时陈志光还留着一把军阀式的浓黑大髭,大剌剌坐定戏台正中的太师椅,4名苗条浓妆的宫装丫环分站身后,把他衬托得满脸横肉,肥硕霸气。
这种场景,活该用辣嗓门配上一句道白:“哈———哈———哈!此真乃吾得意之秋也!”
那的确是他的得意之秋,继2003年以蚂蚁作品一战成名后,2006年的陈志光又以超大不锈钢古戏台作品在京城声名鹊起。再接着他的蚂蚁作品意象被印成“2007今日中国美术大展”海报,福建人陈志光在中国雕塑界一时锋芒无两。
见到陈志光是在2007年1月10日。在漳州一照面,记者第一句话就忍不住问:“你为什么瘦了这么多?”
陈志光:“我减掉了43斤。”
关于减肥动机,陈志光自述了一个段子:曾经一度,他的体重达到93.5公斤。在巴黎展出作品,布展有时必须手作,因为胖,肥肉横亘,蹲不下来,只好跪在作品前面劳作。某国大使经过,看他久跪,感叹万分,连连惊呼:“啊,中国艺术家,对于艺术如此虔诚!”
于是减肥。
怎样减肥成功?陈志光扼要地总结:“节食、锻炼。”
可见毅力惊人。
陈志光说:“做艺术的人只有两类,特别愚蠢的———这种人通常一根筋,执著;另一类是特别智慧的。”
他把自己基本上归于第一类。[JH:PAGE]
在中国,肯在雕塑上下重本的能有几个
记者: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陈志光:艺术家。
这种心理诉求和身份回归与他的商人本质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比。像对“为什么要做雕塑”这个问题的回答,陈志光说:“很简单,福建做雕塑的能有几个?数得出来嘛。在中国,肯在雕塑上下重本的能有几个?”
必须承认,他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市场的商业分析是对路的,对于雕塑的成本支出,陈志光一向不惜资金:从2003年起,他端出的成品就一件比一件大:《蚂蚁》系列———小蚂蚁,大拟人化。不少蚂蚁的体积做到通常人体大小,最小的也有40多厘米。《进攻废墟》系列,是身绘迷彩的长度近一米的大屎壳郎。
2006年,他花费80多万元成本,采用闽南特色,打造了一个不锈钢古戏台,高7.8米、长7米、重3吨多———戏台动用了整个集装箱才运到北京参展,单是运费就花了3万元人民币。这个金光锃亮的大家伙在第2届宋庄艺术节上一亮相,简直咄咄逼人,至少对所有的展出作品产生了体量上的压迫。
而在漳州,据说商圈内不少人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做生意赚钱赚得好好的,搞什么艺术。”
他们所不知道的是,陈志光的《蚂蚁》在京城卖得相当不错,40多厘米的小蚂蚁一只通常价格在人民币4万~5万元左右;而常人体积大小的“蚂蚁宝贝”,在北京最高价已经拍到38万多元。
至于他前后花费近百万的不锈钢戏台,据说由宋庄政府斥资150万元买下,送给大师黄永玉,据说老头儿还挺高兴,“院子里就缺个喝茶的凉亭。”[JH:PAGE]
最多时,他名下的公司有十多个
陈志光的生命轨迹显得极具时代特征:
1986年,在师大美术系装潢设计专业学习的陈志光举办了第一次学生个人画展———《螃蟹个人画展》,这个画展当时被认为是“洪水猛兽”,虽然作品当年在《江苏画刊》上发表,仍然改变不了他后来被分配回漳州某职业学校的结果。
1994年,国人开始纷纷“下海”。陈志光的装潢设计专业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先接揽广告牌,继之以装修公司。“那时我架子放得挺开的,我没觉得我是美术系毕业的就必须那么清高。”30岁到40岁之间,是他大肆赚钱的年代。最多的时候,他名下的公司竟有十多个。
与他“一切做大”的脾气相匹配的,是后来位于漳州的工作室“视觉重地”,占地47亩。
2000年前后,美术系毕业的陈志光,以他的资本、固有的执著以及土匪式的蛮性,开始回身攻打艺术界。
我所做的,都是凭我的直觉
记者:你认为最理想的快乐是怎样的?
陈志光:身体好、有钱、能出名。
5秒钟后,陈志光改口说,那把“能出名”改为“受人尊重”吧。这个改口,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在走向内心理想的典型回答。
陈志光所不自觉的是,他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工业化的烙印都已经在他身上褪之不去。他的作品完成,同样具有装潢设计的特点:抓住一个普遍性的文化形象或符号,进行夸张、放大、包装与设计,出品的过程则有序地分解为几个作业流程,以雇佣的形式,交给工人或某些艺术家来分别操作完成,他的工作室有数名高级工人,最低月薪是1.2万元人民币。资本,替代了惯常意义上艺术创造胼手胝足的辛劳和诚恳。
这也带来了许多工业意味的作品面临的问题:在艺术面前,它仅仅是“一个想法、一个计谋”,它可以按既定程序“生产”,同时也缺乏体温和心跳。商业和工业,使得人们往往忘记了,人性才是艺术的根本。
对于“外功”足够强大的陈志光,也许还要小心的是“内功”问题。在采访当中,记者连续问了陈志光三个问题:
你一再表明自己对漳州的热爱,那么,漳州为什么叫做“芗城”?
你的“古戏台”,上演的是“芗剧”,“芗剧”的源流是什么?
你在北京展出时,古戏台上的芗剧演的剧目是什么?
在最乡土简单的问题面前,陈志光反而失语。
他只回答:我所做的,都是凭我的直觉。
也许,这就是陈志光目前止步于京城的原因了。同是闽南出去的艺术家蔡国强、黄永砯、邱志杰,他们用来征服世界的,其实正是源于闽南古老文化的独特的视界和观照。在后工业时代,工业的光彩即将褪去,只有深厚独特的本土文化,才能够把握艺术,击中人心。艺术家的内功,恰恰是对本土文化的自觉领会、融化和运用的广度与深度,仅仅出于本能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