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的社会性”成为广州美院教师作品双年展热议话题
1月4日到18日,首届“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教师作品双年展”在广州美院的大学城美术馆召开,来自北京、广州的几十位艺术家、研究者,以及众多的大学生参观了展览。在展览的研讨会上,关于“艺术作品的社会性”成为艺术家们热议的话题。有专家指出,经过了一个追求艺术形式探索的过程后,现在是时候重申艺术家的社会责任问题。
这次展览是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成立后的首次教师作品双年展,参展作品包括造型艺术学院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美术史各系及美术学基础部100多位教师约160件作品。
为了提升展览的主题意识和学术价值,这次展览采用了国际通行的策展人制度,由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任总策展人,美术评论家李公明任执行策展人。
造型与新视觉时代
展览的主题为“造型与新视觉时代”,总策展人黎明解释说:“今天的视觉环境发生了空前的巨大变化,与之相应的,我们的艺术创作中曾经相对集中的观察与造型方法出现了多元化的探索趋向,旧有的造型样式和造型观念必须要经历一场蜕变才能生发出新的火花。”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的作品形式和内容都非常丰富,从国画到油画、从雕塑到装置,从人物到山水,从抽象到具象,教师们的作品延续着各自研究领域的创作特点和风格,其中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研讨会是现场另一个亮点,来自北京和广州两地的专家在会上热烈讨论了诸如艺术家的责任、美术学院的建设等等问题。李公明介绍说,这次展览提供了学院内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带给教师和学生们的震动都比较大,目前关于各种问题的探讨还在各系师生中间延续。
“作品应该更加关注社会”
“艺术作品应更关注社会”的话题成为这次展览热议的一个问题。
在研讨会上,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指出,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广州,现在的各种美术展览上看到的作品,常常都是作品的艺术形式探索大于作品的社会性。这次的展览也反映出同样的趋向,作品表现出很好的人文性和艺术性,但社会性的内容相对比较弱。
这个话题很快激起了专家们的热烈讨论。广州美院的李正天教授表示,艺术家也需要介入时代,以独立的感官和面貌去对这个社会表达自己的独立立场。美术评论家皮道坚则认为,艺术家要关注社会是肯定的,但这往往是由总体的文化氛围来决定,不由个人立场决定。
在现场,李公明的两幅作品成为大家公认的代表介入社会生活的作品。这两幅作品分别是《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和《关注人民苦难的艺术家傅罗飞》,前者采用了本报2003年报道孙志刚案时的标题,后者则突出了一位以关注社会苦难著称的艺术家形象。在两幅画中,李公明都采用了将自画像喷涂到画布上,再用丙稀颜料进行艺术的加工处理。最后一个步骤是将两个画像并列在一起。李公明说,一个是关注苦难的艺术家,一个是社会苦难的代表,让他们挨在一起,正是要表达艺术家应该关注人生、关注弱势群体的主题。
李公明介绍说,目前西方的当代艺术展,往往充斥着战争、环境等主题,走进他们的展厅,就感觉是进入了一个对人类种种问题反思和批判的场所。在国内各门艺术有自己的艺术追求,还不能用同一种取向去要求,但近些年国内也在探讨艺术的社会学转向问题,这会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