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建国以来首 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初选揭晓,上海地区选送的14件油画、国画、雕塑美术作品,入围7件半,作者分别是成名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施大畏、张培成、俞晓夫、陈妍音、唐世储、韩硕、殷雄等。但令人遗憾的是,入选的作者中,上海画坛的新人一个也没有。
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评委施大畏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重大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不仅倡导了国家收藏当代优秀艺术作品的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创作培养出一批画坛新人。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国家出资最多的一次大型美术创作活动。据悉,为了激励和发挥艺术家的智慧,创作出具有民族史诗性质、能够与伟大时代相匹配且传之久远的美术精品,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出资1.01亿元用于创作活动。创作选题范围从公元1840年至今,主要表现中国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100个创作选题中,洋务运动(江南制造局、海军工厂、留美幼童),鲁迅和新文化运动,中共一大会议,上海“五卅”运动,七君子事件,左翼文化运动(上海戏剧界救亡抗日宣传),义勇军进行曲,淞沪抗战,国统区学生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运动等9项,都与上海直接有关。去年4月,上海市文广局和上海美术家协会联合举行动员会,向全市美术工作者发出征稿通知。最终却没有一个新人入选。
施大畏说,上海画坛新人冒不出来原因颇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没有“题材工程”来练兵,也没有奖励机制鼓励年轻一代投入重大题材的创作,从机制上保证人才脱颖而出。这些重大题材、重大主题的作品,从短期看未必有市场收益,但在艺术的提升突破上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需要专项资金的资助。美术馆、博物馆、画院等国家艺术机构理应在收藏艺术品中起主导地位,但是他们尽管有专项收藏资金,却往往用于收藏古代、近代或者现代艺术家的作品,很少花在收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上。造成的后果是没能经常地、有效地通过机制引导青年画家积极参与主题性创作,一旦有“重要任务”,“临阵磨枪”就显得捉襟见肘。
施大畏认为,文化部、财政部投入巨资鼓励画家进行重大题材创作,上海的美术馆、博物馆、画院等国家艺术机构也可效仿,确立若干主题性题材。通过“题材工程”来激励青年画家对重大题材的创作欲望,迅速填上主题性美术创作青年人才缺乏这一“断层”。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