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规划设计的黄伟文有个“网络日记本”,去年1月至12月码得齐整整无有遗漏,随意抽取一节点击浏览:“6月11日愉快周日”,读之发笑。这天,黄伟文想去华侨城看展览,儿子不愿意,问他原因,他说如果日后他有个儿子,整天带儿子看展览,儿子也会烦死的。于是黄伟文只好一个人踏上看展旅途,心情愉快,即便是走错了路,多绕了点圈。在OCT当代艺术展馆里,黄伟文琢磨了一把“柏拉图和他的七种精灵”,又重逢了蒋志的两幅摄影作品,将其“耐心看明白”,比较有趣的是,他居然巧遇了前一天在一个艺术展上玩泥巴最起劲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女孩说画画和泥巴都喜欢。
“六月,当代艺术展就像夏天里开放的凤凰花那样,拥挤而夺目”,当时的一家媒体这样评述。一年过去,你会发现,其实绚烂繁华的何只六月,更遑论当代艺术,影像、设计、油画、书画、水墨、版画等各类艺术手法及表现形式或连横或合纵或轮流或交织,在2006年在深圳集合成一场视觉艺术的盛宴,这场盛宴因为公众而成就了意义。
当代艺术走进公共空间
黄专说自己很受感动。作为一个生活在别处的视觉艺术的策展人,这一年来他在深圳策划了五场展览,从年初的“亚洲交通展·视觉隧道(深圳)”至年末的“中国20世纪80年代现代艺术纪念展”,他的一个明显的感受是来自公众和传媒的民间性关注正在稳步上升。
不管是艺术吸引了公众还是公众需要艺术,总之两者关系日渐紧密。
五月第三个星期四的早晨,坐上西去的地铁,在侨城东、华侨城、世界之窗站下车的人流猝不及防地与当代艺术迎面相遇。三位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王广义、张晓刚、方力钧的大型原创油画出现在地铁站的出口,面朝公众,春暖花开,此举标志着当代艺术第一次进入公共空间。
对于“地铁美术馆”的策划理念,黄专的构想是在15个地铁站里面做永久性的流动美术馆,定期更换主题,成为一间真正的地铁艺术机构。
地铁注定要成为公众的艺术空间。12月15日至17日,在深圳地铁人流量最大的大剧院站和世界之窗站,一项名为“地铁有画看”的实验画展启动,来自深圳六区的60位本土青年美术家拿出300件作品首次在地铁与公众面对面。市文联主席董小明表示,今后还有可能在更多地铁站铺开这类艺术活动。
纪实摄影彰显本土力量
一直关注当代艺术发展的何香凝美术馆今年推出的《复制的偶像》、《消失的家园》、《我们是幸福的牺牲品》、《新视角06:现代代的成人礼》等一系列当代艺术展让人应接不暇,更有面向青少年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艺术游戏——一次当代艺术的能动体验》;侧重于传统绘画艺术研究的关山月美术馆则以黄宾虹与关山月的画展及中韩水墨艺术交流展等构建了一个传统艺术的视觉空间。今年建馆30周年的深圳美术馆更是将馆藏精品悉数展出,上百幅当代油画艺术精品,还包括在艺术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天价艺术品让市民一饱眼福。年底,一场水墨国际双年展又将各大美术场馆装点成水墨的世界。
在来来去去,由名家、大家构筑的艺术盛宴里,深圳本土艺术群体正以不容忽视与错过的态势展示自己的力量。9月20日至10月15日,以“关注本土”为学术定位的深圳美术馆推出了《吾城吾乡——深圳纪实摄影七人展》,本土纪实摄影首次走进了专业美术馆。据称这种整体实力的显现有利于整合深圳摄影资源,形成更大影响。
年中揭幕的《界内界外——2006年深圳雕塑院当代艺术展》,高举“本土”的旗帜,展出了30位以深圳本土为主的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有不少是在国内同领域中赫赫有名的领军人物,如张达利、毕学锋、杨振、杨延康、左力、余海波、亚牛、蒋志、杨勇等。展览的作品涉及到绘画、雕塑、录像、摄影、平面设计、装置等形式,可谓是深圳当代艺术的一个有代表性的缩影。
艺术展拉动文化消费
“深圳这么多高水平的艺术展必然带动文化消费”,雅昌董事长万捷如是表述他对深圳去年艺术展红火的感触。
雅昌从深圳传统印刷起家,在文化艺术产业运作中独树一帜“雅昌模式”,日前成功进驻上海,以深圳、北京、上海三位一体完成全国艺术市场战略版图的布局。今年在文博会期间问世的雅昌艺术馆在艺术资源上可谓得天独厚。对普通市民来说它是继深圳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之后,又一个承担一定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艺术机构。价值1.5万元人民币的艺术珍品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包括齐白石、吴冠中、王汔东、韩美林等当代名家画作近二百件。
雅昌艺术馆另一大目标是做一家真正的画廊,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代理制,为艺术家、收藏者、艺术机构打造一个交流、交易的服务平台。万捷坦承深圳艺术品市场并不乐观,收藏的氛围还有待营造,但是各行业对艺术的关注正在升温,他的周边就有不少开始热衷于收藏的企业家,他相信深圳的艺术市场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