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原本全部彩绘,是考古挖掘让它们颜色尽失吗?秦始皇陵墓是否真的在泥土下深埋着大量的水银和奢华陪葬品?这个庞大的地下王国千古之谜,为何至今还无法破解?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带领我们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
他能说出每个陶俑的制作者
说到秦始皇兵马俑,总是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今年74岁的考古学家袁仲一先生。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兵马俑一号坑展厅中排列着形态各异的陶俑,数量有六千多件,目前发现参与兵马俑制造的工匠至少有87名,有些陶俑的身上刻有当初造俑者的名字。而无论陶俑身上是否刻有工匠名字,袁老都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制造者。
袁仲一:你看,这个低着头的人没有胡子,这是全坑唯一一个没有胡子的。有可能是做俑的人把胡子给忘了。也有人说这是个女俑,但秦朝的时候没有女兵。这个没有胡子的陶俑跟旁边有胡子的是同一个工匠做的,做的人叫咸阳敬。
记者:看到没有刻工匠名字的俑,您却能判断是谁做的,这让我特别吃惊。您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袁仲一:一个人与一个人的做法不同。就跟我们现在看一些画家一样,某一幅画是哪一个大师画的,一看就能看出来。陶俑也是这样。我也就是摸长了吧,比较熟悉。我曾经发现一个叫宫丙的人,这个人做了45件陶俑。45件陶俑不见得都刻名字,但造型、风格相同。他做的陶俑身材比较魁梧,好像铁塔一样;头发做得非常逼真,但是有点过于程式化,和其他人做的陶俑不一样。有的工匠做的陶俑头发像波浪似的,有的工匠做的陶俑头发好像是糊了一把泥巴后,随便用手指扒拉了一下。宫丙用篦状的工具,一丝一丝刮出来,非常认真,因此他的风格和其他人的风格不一样。
我对它们非常熟悉,一闭上眼睛,就知道哪个陶俑在哪个位置,是什么模样。我曾经做过一首打油诗:“二十余年痴迷间,与俑做伴情谊绵。”
揭开巨大考古发现的冰山一角
袁仲一第一次见到兵马俑是在1974年。当年住在秦始皇陵附近的陕西农民,在打井的时候挖到了陶俑俑头。当年42岁的袁仲一被任命为考古发掘队队长,带领几名考古队员继续在打井区域周围进行挖掘。随着越来越多的陶俑在泥土中被发现,袁仲一断定这应该是一个古代的陪葬坑。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挖掘之初几十天的工作仅仅是一个巨大考古发现的冰山一角。
袁仲一:我们考古队一开始发掘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么重要。到了以后,谁知道这个兵马俑坑那么大,一号坑1.4万多平方米。我们发现里边有陶俑陶马六千多件。六千多件啊!规模这么大,数量这么多的,从来没见过。后来我们又在附近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这三个兵马俑坑里发现陶俑陶马大概有八千多件,浩浩荡荡像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一样。
关中平原是秦汉至唐代的帝王谷,在兵马俑坑西边的地平线上,可以看见一个巨大的土堆,那是秦帝国的创建者秦始皇的陵墓。如此壮观的陪葬坑,会不会属于始皇帝呢?考古人员在泥土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兵器,其中一支矛上刻有“寺工”字样。史书记载,寺工正是秦始皇设立的、主管兵器生产的国家机构。在一支戈上,右边的文字是“五年相邦吕不韦造”。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他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秦国的兵器生产。无可否认,这一列列如真人大小的兵马俑,正是始皇帝的陪葬。令袁仲一惊讶的另外一个发现是,在1974年之前,各个时代的人至少有三十余次都已经到过兵马俑坑,甚至看到了陶俑,但他们最终却都与这个重大考古发现擦肩而过。
秦俑为何颜色尽失
1974年,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一具具倒塌的陶俑。《史记》中曾记载,项羽入关后曾大肆烧毁秦始皇陵中的宫殿建筑。如果这一记载属实,兵马俑坑也极有可能是被毁于项羽的军队。两千年后陶俑的修复工作极为困难。考古队员每挖掘、修复一个兵马俑,平均要花上一个月至几个月的时间。而且,这些埋于地下两千多年的珍贵文物,突然暴露在空气中,极易发生变化。
袁仲一:以前的工匠在俑上先打一层生漆层,再在生漆层上描彩绘色。陶俑埋在地下两千多年,生漆本身老化了,在陶俑上形成了两张皮。突然打开俑坑,陶俑暴露在空气里,水分马上蒸发,皮就慢慢翘起来,脱落了。翘起来的过程一般是五到六分钟,我们要立即采取措施,剥出一小块以后要立即进行加固。
记者:用什么办法加固?
袁仲一:用黏合剂。已经形成两张皮了,要把他们先粘住,外边再用化学溶剂固定。小块可以在五分钟内完成固定修复,大片就不行。挖出来的时候还要保证一定的水分,如果保持一定的湿度,翘边就慢。所以要不断地喷水。
一号坑挖掘的时候,出土的是一尊尊青灰色的陶俑,它们的身上有时带有一些红色或者紫色的残迹。史书记载,秦陵工程即将收尾之际,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一直打到距离秦陵十公里处,数十万制俑工匠只好遵命放弃陵园工程,前往前方作战。在之后二号坑的挖掘中,袁仲一却发现泥土中赫然掩埋着六件精美的彩陶俑。有人说,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候全部都是彩绘,只是后来因为保护不当,使它们颜色尽失。
袁仲一:因为保护不当而使秦俑颜色尽失,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确切的说法是,兵马俑原来全部是绘彩的,刚做出来的时候就绘彩了。但在我们挖掘以前彩绘已经脱落了,因为兵马俑坑这个地方靠近骊山,骊山山洪暴发以后,大水下来把坑灌满了,我们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了浸水线的痕迹,水的深度有1.2米。兵马俑被水冲倒了,泡在水里,颜色当然容易脱落了。再一个原因是,兵马俑坑后来被大火烧过,一号坑尤其烧得严重。
兵马俑坑中的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曾经遭遇过一场火劫。有人推测是项羽的部队,也有人说是修陵园的苦力因为仇恨放的火。
秦朝乐府钟———失而复得的国宝
1976年的一天,袁仲一在兵马俑坑考古工地附近闲逛,他看见泥土里似乎掩埋着一样东西。
袁仲一:我看农民挖土的时候挖了一个断岩。我就往断岩那儿走。远远的我就看到一个绿色的东西,很小,像指甲盖那么大。我们考古的人出去的时候都带着小型工具,小铲什么的。我走过去以后,慢慢用小铲拨了一下子,看到了一个陶盘,陶盘上放着钟。
这只秦代青铜钟表面绘有错金花纹,上面刻有“乐府”二字。乐府是古代宫廷负责编曲和演奏的机构,过去普遍认为乐府最早设立于汉代,但是这只青铜钟的出现意味着早在秦朝就已有乐府存在。这样一件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却在被发现十年后意外被盗。
袁仲一:原来青铜钟放在我们那个考古队里,大家都去看。有一天省长跑来看了,说这么宝贵的东西怎么能放你这个地方?赶快拿到博物馆去。拿到博物馆后,它被拿出来展览,有人把展览柜撬开,把青铜钟盗走了。
1986年,青铜钟被盗惊动了整个西安地区,公安部门出动大量警力进行侦查,却都没有结果。1998年,失踪十多年的青铜钟竟然又有了线索———它被辗转卖到香港一收藏家手中。袁仲一被通知立刻去香港鉴定青铜钟的真假,这一次的鉴定他足足看了5个小时。
袁仲一:为什么看了5个小时?因为钟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来上面“乐府”两个字被锉掉了。恐怕盗宝的人也怕别人认出来吧,其实最宝贵的就是这“乐府”两个字。原来上边有一点锈,盗宝的人去锈的时候用酸泡了一下,对钟体表面有损害,钟表面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我看得非常仔细。量尺寸、重量,好多别人不易察觉的地方我都看得很仔细。5个小时内,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看。最后确定,这就是我们丢失的那件宝物。
现在,这座秦代乐府钟珍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令袁仲一惊喜的是,继兵马俑坑之后,越来越多的秦始皇陵陪葬坑被发现。人们惊叹之余不禁在想,史书上记载的始皇用38年时间72万人修筑的陵墓,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的陪葬坑?如果陪葬已是如此隆重,主人的整座陵园岂非豪奢至极?
袁仲一:因为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很小的组成部分。目前发现的陪葬坑大概一百八十多个,精确的数字是186个,兵马俑坑只是其中三个坑。当然186个坑有大坑有小坑,大坑有24个。和兵马俑规模一样大的坑还有。比如石铠甲坑,1.3万平方米。
记者:现在还没有正式挖掘?
袁仲一:试掘了一小块。秦始皇陵这个地方,地下的东西很多很多,好像一个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一样。与兵马俑相伴二十余年,袁仲一发现了很多让人惊叹的杰作。他成了最熟悉兵马俑的人,也被尊为“秦俑之父”。
不能因为好奇就把秦始皇陵挖了
上个世纪70年代,在兵马俑挖掘工作开始之初,袁仲一已经将目光对准了秦陵,这个神秘的帝陵强烈地吸引着他。与此同时,考古学、地质学、遥感学等各路专家学者,甚至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都曾以不同方式,对坟冢进行过窥探,种种不同说法也相继出现。其中推测相差最大的是秦始皇陵的深度。
记者: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推测说秦始皇陵的深度是500到1500米。这个说法可能吗?
袁仲一:我觉得不可能。我推断秦始皇陵的深度,地表深度大概30米。30米是怎么推断出来的?是我用几个数据推断的,一个就是下及三泉,是文献记载的三层地下水。
关于始皇陵地宫的相关情况,最早的历史文献是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始皇陵下穿三泉,也就是深达三层地下水。而三泉又有多深呢?
袁仲一:秦始皇陵的地下水有多深?我们在那儿挖了秦代的水井,水面是16米,三层地下水下去以后,也不过30米左右,这是一个推断。16米那个地方的地势比较浅,如果到秦始皇陵的地方是23米。这样我估计再挖多一点,也不过30米左右。再一个,我们钻探时发现有一个防水的地方,是30米。最深的探孔达到39米。防水的墙39米,不会超过39米,只会比39米少。
袁仲一将秦陵的深度基本确定在39米以内,而且根据多年对于秦陵地下城墙的勘探,他对秦陵地下宫殿的整体布局也有基本概括:地宫为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并且有内外两城。《史记》中司马迁对秦陵还有更详细的记载,他说地宫穿三泉而建,有奢华的陪葬品,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有各种机关弩矢,顶部装饰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拟有统一中国后的中国疆域图,还有用鲸鱼油做成的长明灯。这些描述中,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秦陵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这是为什么呢?
袁仲一:过去我做了一些探测工作,发现在秦陵的中心点那一块,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汞埋在地下以后会挥发,一般都垂直挥发,积聚到土里。秦陵中心点土壤的含汞量最高达到1500个PDB,最低的75个PDB,而一般土壤里含汞量是非常低的,一般是30个PDB或35个PDB以下。
记者:这能说明历史的记载是对的吗?
袁仲一:现在只能这样说,司马迁《史记》里的记载似乎是可信的。
经过遥感测定,考古学家还大胆推论,墓中水银的分布与我国北方有黄河、渤海,南方有长江的水系分布大体一致。如果推断被证实,那么秦始皇就确如司马迁所记载的那样,把大秦帝国的版图放进了自己的地宫之中。
秦陵中大量水银没有蒸发,似乎也表明陵墓很有可能从未被盗,秦始皇的尸骨和巨大的财富,极有可能仍然毫发无损地被保存于地下。这似乎更加激发了人们对秦陵的兴趣,可是为什么考古学者至今并没有像挖掘兵马俑一样,将秦陵挖开一探究竟呢?
袁仲一:我不主张挖秦始皇陵。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文物保护问题,第二是秦始皇陵上边有一个封土碑,是棺材和陪葬品放下去以后,用夯一层一层搭起来的,形成一个“风头”,已经保存两千多年了。风头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遗迹,挖掘的时候风头必然要遭破坏。有人提出打个洞进去,打个洞就跟盗贼一样了,考古不是这样的,考古不允许这样干。
尸体和随葬品长期埋在地下,地下形成了一个恒定的、恒温恒湿的环境,容易保护。你突然把它打开了,环境马上变化了,变化以后破坏会很厉害。挖开后我们今天看到了,但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不能看到,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记者:您觉得这个比您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对历史遗迹的好奇要重要得多?
袁仲一:那当然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为好奇就把秦始皇陵挖了,我们不要成为历史的罪人。我觉得过去对秦朝的科技水平、文化水平估价有些偏低,认为秦王朝落后,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除了统一本身,在科技文化上没有新的贡献。其实秦朝的科技文化水平相当高。比如兵马俑,千人千,有些雕塑艺术家说它是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典范。而且估计有上千人参加了兵马俑的制造,这在中外雕塑艺术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