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7日上午,美国女雕塑家珂莱特·荷思玫(Colette Hosmer)来到位于厦门海滨的厦港农贸市场。这一天是除夕,第二天就是中国传统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因此市场格外熙攘和喧闹,挤满摩肩接踵地匆忙购置年货的人流。狭窄的通道两边堆满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各样的农副产品、海鲜、年糕、粽子,卖鸟的老头,卖鲜花的少女,卖甘蔗农妇尖锐的叫卖声简直震耳欲聋。荷思玫惊讶非常瘦弱的自己竟然完整无缺地离开市场。她尤其对卖鳗鱼的女人杀鱼动作的麻利快捷印象十分深刻。
珂莱特·荷思玫是美国女职业雕塑家。1946 年出生于北达科塔州拉格比市的一个乡村。十八岁她离开故乡,先后在北达科塔大学和俄勒冈州林本顿学院学习艺术,主修绘画、雕塑、青铜铸造和艺术史。其后她以其独特的艺术创作崭露头角,蜚声全美雕塑界。迄今已经举办和参加了二十多次个人和团体艺术展览,许多作品被收藏家,美术馆,博物馆和画廊收藏。
近十余年来,荷思玫的足迹遍及全美和世界各地,作品相继在欧洲、中国天津和北京等地制作和展出。如《鱼泉》(天津泰达国际雕塑邀请展,2000,天津),《鱼球》(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2001,北京),《银色的鱼球》(中国延庆国际主题雕塑公园展,2001,北京),《地球的自然地貌图》(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2003,北京),《节奏》(CEAS,2004,厦门),《中国庭院的门》(CEAS,2005-2006,厦门)。2006年1月,她应厦门大学中国欧洲艺术中心的邀请,在中国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创作活动,并在该中心风景优美的厦门珍珠湾海滨展厅举办了题为《内·外》的个人雕塑·影像展览。
荷思玫从小对自然和艺术有着浓厚的爱好和兴趣。她在美加(加拿大)国界南面不远的故乡度过了美丽的童年和少年。那是一个风景如画的乡村,有着茂密的树林,葱绿色的田园,灿烂的阳光和遍野的向日葵花。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旁流过。她的父亲是一家杂货店的老板,酷爱狩猎,打猎归来枪筒上常常挂着一小串鸟雀类的猎物和一束黄色或淡紫色的野花。荷思玫是珂莱特家三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她快乐顽皮如boy,经常下河捉鱼,在草丛中捕蛇,复活节用野藤野草编小盒子装鸡蛋作礼物等等。童年的生活体验如同一个巨大的宝藏,成为荷思玫艺术创作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和主题。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当代艺术多彩多姿,流派纷呈,堪称巨大的世界性艺术实验工场,是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型时期。我们从荷思玫的作品中不难看到集合主义、超写实主义、极简主义、观念艺术、波普艺术以及装置艺术等各种当代艺术流派的影响,但她其实又是一位难于被归类的艺术家。在她的《桌子上的内容》、《柜子》、《安装》等系列作品中,她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如木制的桌子、素色的桌布、切开的水果、雕花的银质餐具、玻璃杯和红葡萄酒、精美的菜肴以及人们饕餮残留的鱼骨等进行惟妙惟肖的仿制,有时甚至取消了雕塑的塑型过程,直接使用现成品。她集合了多种资源营造一种独特、生动、鲜活的情境。正如装置艺术的先驱之一卡尔·安德烈(Carl Andre)说他梦寐以求的就是希望给观众创造出如临其境的体验一样,荷思玫对场景的极度逼真描述,体现了她对现实生活的高度关注和强烈敏感,同时也显示出她挖掘和把握场景和物品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的杰出才能,以及精湛的雕塑技巧。
荷思玫的创作材料独特而具有深刻的寓意。在她的作品中,屡屡使用昆虫、鱼类以及爬行动物(如蜥蜴、蛇、乌龟等)的骨、皮等材料。这固然与她童年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她从生态视角和生态思维出发,对人和动物关系的本质的理解和对自然与与生命的忧患意识。她认为自西方工业革命尤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的超速发展导致爆发了生态危机,自然界失去平衡,许多物种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人类和地球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灾难。她的作品表达了她的深切忧虑。她一再重复和强调关注自然、尊重生命的主题。她对这些动物原生材料的加工处理方法也很奇特。她豢养了许多昆虫(如甲壳虫等),通常让它们食净兽骨上的残肉,从而获得干净的骨料。对鱼和昆虫则采用现代干燥工艺和氩等化学材料防腐处理。她的作品蕴涵的人类情感、生态哲理和多重信息,以及自然材料的独创性运用使她的作品独树一帜。她艺术创作的独特符号及其深刻涵义令人耳目一新。
或许与60年代美国极少主义艺术思潮有关,荷思玫的很大一部分作品采用了单纯、原本的几何化造型的构成形式。她十分喜欢将上述各种动物的原生材料或复制的造型,置于几何化造型特别是圆型中进行重构。这些元素经过大量重复,以及有秩序地排列组合,产生了一种庄严的力量、美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1997年在华盛顿D.C美术馆举办的荷思玫个人雕塑展上,一件题为《流水》的雕塑引人注目。镶嵌在展厅墙壁上的铸铁水管中流出由无数鲦鱼和聚脂材料构成的巨大水柱,落地的鱼如水花般激溅,一圈一圈地向外流溢。她在圣格瑞德克斯托艺术中心展出的大型雕塑《漩》,将600多尾实物翻模铸成的铜鳟鱼排列成旋涡的形状,气势宏伟。2002年在北京制作并永久展出的《银鱼球》,由无数高亮度镜面不锈钢板采用等离子切割技术制成的鱼形,构成一个巨大的直径约3米的球体,由于每只鱼形的焊接角度不同,周围环境和景物的形状、色彩在雕塑上形成千变万化、支离破碎、扑幻迷离的映像,产生了奇妙的视觉效果。雕塑置于八达岭长城下的延庆沩水湖边,巨大的金属球体如明镜般映出蓝天、碧水、游人和绿地,与自然空间完全融为一体,巧妙而智慧地表达出自然界丰富多彩、相生共融、变幻无穷的本质,令人惊叹并引起对自然、生命等问题的思考。
应特别提及的是,在荷思玫作品中,鱼是她十分喜爱和屡用不厌的题材。毫无疑问,鱼是世界最古老的物种之一,至今仍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在东方或西方的原始艺术如岩画和陶饰以及民间传说中,都有关于人鱼同源的刻画和描述。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是世界上第一张全球地图的绘制者,他认为人其实是由鱼产生的。法国现代医学家米高尔·奥登根据生物界只有人类与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亲水,喜食鱼、虾、海藻,有光洁的肌肤和面对面性交等基本习性分析,提出了人类的祖先应是海豚而不是猿猴的观点,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挑战。有趣的是,荷思玫也有很多件类似“人鱼同源”的作品,如她用干燥的鳟鱼铸成巨大的球,用鲦鱼铸成自己的脚和女儿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的臀部等等。她自然无意探讨人类的起源等哲学命题,而是试图通过这种表述传达她对自然生物中的平等、共生、共融而不是噬食或被噬食的关系的理解。她的许多这类作品置放在各地自然环境中。在她现在居住的圣达菲市数十件她的同类题材雕塑与自然融为一体,对此荷思玫非常高兴。她认为这其实体现了人类当然也包括她自己对大自然的情感和希冀。 近年来,荷思玫将她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融进她相当一部分的艺术创作。她多次受邀参加中国如北京等城市的重要雕塑创作活动和学术研讨,并在中国许多城市和乡村游历,甚至还参加老外在北京郊区农家包饺子过年的活动等等。她的许多雕塑作品逐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意。从她的《鱼》系列到《节奏》和《中国庭院的门》,鲜明地显示出这种走向。如《中国庭院的门》(2005),她用非常写实的手法逼真地复制了一个中国江南典型庭院的青砖墙、圆形的拱门、门上的牌匾、汉字以及宽阔的石阶。她从美国现代都市的水泥和玻璃幕墙的森林中走来,她的这种冷静而真实的描述显然另含深意。
2006年5月,在厦门大学中国欧洲艺术中心举行的《内·外》雕塑·影像展览上,荷思玫展出了《鳗鱼》、《鱼头》、《猪尾》、《猪乳头》、《山羊头》和《山羊舌头》等十余件(组)雕塑和她录制的中国南方农村屠宰生猪全过程的影像作品。这些雕塑与她过去的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她显然超越了形与情境形态的逼真表达,更关注雕塑自身艺术语言的简洁、纯净,简练地传达意象以及它所蕴涵的深意。她在厦门的最新创作大都采用某种动物或其局部造型为素材,概括提炼成她特有的视觉图式。她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她在中国北京特别是厦门的农贸市场的亲身经历.她说与美国的SUPER MARKET不同,中国的农贸市场可以看见和买到各种动物和海产的原形材料,这些动物和动物的内脏,以及它们被宰杀后带血的形态吸引她并使她思考。她甚至不止一次地回想起她童年时看见父亲像外科医生那样,精确地用刀将猎获的鸟剖开,显现出各种内脏的鸟的腹腔犹如一个陈列着许多物品的商店。她多次在农贸市场徘徊,购买她感兴趣的材料回来认真研究。例如红鲢鱼头是中国南方菜肴中鱼头火锅和豆腐鱼头的主要原料,市场上往往头尾分卖,这个现象使她感觉新奇并燃起创作的欲望。在她的这些作品中,荷思玫仍然采用了她喜欢的大量重复的构成形式,营造她的一个个富涵哲理的情境。除了使用她十分熟悉的铸铜等传统雕塑工艺和媒材,她还尝试采用福建本土如花岗岩和德化陶瓷等材料。她在德化采用白瓷和彩瓷烧制了《山羊头》、《山羊舌头》、《猪尾》和《猪乳头》等等。这些作品体量不大,但造型简练,制作十分精致。如《鳗鱼》由红、白瓷塑和白云石雕制组合而成。《猪尾》由数十支白瓷烧制的猪尾的造型,有规则地排列成矩型,在光照下猪尾重复摆动的造型构成的韵律和明暗变化如优雅的音乐。荷思玫认为德化瓷土作为雕塑媒材简直棒极了。她的录像作品平淡、朴实,自然主义地真实详尽地记述了闽南农村一次屠宰生猪的全过程。她利用图像和信息的呈现与观者产生互动,不仅吸引和刺激观者的听觉和视觉感官,并且激活观者对个人生活经验的解读、心理感受和思维的拓展。
荷思玫的艺术创作超越了雕塑艺术的传统定义,表达了她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和对生命、死亡、再生等道德伦理和美学哲理的深刻思考。她的作品总是对她思想的高度提炼和浓缩。即便体量很小的作品,她也赋予丰富的内涵和信息量。如她在作品《兽骨与鱼》中,设置了一具猫的完整的全身骨骼,骨骼顶部托置了一个玻璃鱼缸,鱼缸内有水和几尾游动的鱼.她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建构了一个美丽而荒诞的图式,温和而又略有些残酷地对我们娓娓描述了生态世界的一个真实的现代寓言故事。她呼唤我们内心深处已经失去或将要失去的微弱的爱意与柔情,她使我们看到自然生命的整个周期并且感受和认识到我们在其中的空间.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