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石湾5000年陶文化产业觅新路

更新时间:2006-12-30 08:46:09 来源:新华社 作者:佚名 编辑:木子 浏览量:602

    佛山陶文化产业能否融入现代,值得人们关注

    以石湾陶瓷和陶文化为代表的佛山陶瓷和陶文化,创造了佛山陶瓷的辉煌历史。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该产业本身固有的局限性,让佛山陶文化似乎进入了历史的一个新拐点。佛山陶文化该如何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需求?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记者采写此文,希望以此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思考。

  5000年的陶文化历史,500年的南风古灶,古镇石湾,因陶得名。在经过5000年历史洗礼之后,以石湾公仔为代表的佛山陶文化产业能否融入现代,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佛山众多市民所关注的一个焦点。

  石湾瓦甲天下

  12月26日,南风古灶500大寿前夕,记者在古灶旁边偶遇一位老陶工,老陶工与南风古灶一位负责人正在闲聊,陶艺大师刘藕生刚好经过,三人互相热情寒暄。“我们三个是小学同班同学。”老陶工说。

  “你们小学同学大部分都是从事与陶瓷相关的职业吗?”老陶工想了想,说:“应该差不多全部是吧。”

  陶瓷与石湾人,尤其是老一辈石湾人关系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石湾的陶瓷是从具有5000年历史的河宕贝丘遗址开始的,经唐历宋,石湾陶瓷产业逐渐壮大,明清期间,则进入鼎盛时期,清末民初,石湾陶瓷再度求新谋变。

  陶瓷成为石湾的支柱产业

  千百年来,陶瓷一直是石湾的一个支柱产业。以石湾公仔为代表的陶艺产业则无疑是石湾陶瓷产业的一个闪光点。

  正如一位陶瓷研究专家所说:“假如昔日石湾没有大宗日用陶器的制作,陶艺根本没有依存的余地,但从来没有人去记录石湾每年生产若干万个瓦煲的数字,而石湾陶艺的每一件佳作都被人们珍藏起来,‘石湾公仔’成为文化的积淀。日后,人们记得的、怀恋的仍将是它的陶艺。”

  石湾陶艺历尽千百年后,逐渐出现了人物神仙、鸟兽虫鱼、山公亭宇、瓜果器物以及建筑花脊等不同的类别,形成了造型生动传神、釉彩浓厚朴实、技法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

  由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陶艺历来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和赞赏。如住澳门的葡萄牙籍律师文第士、美国医生施钦仁均藏有数百件石湾陶器。香港、澳门石湾艺术陶器的收藏者更为普遍,知名的香港收藏家杨铨先生,一次就捐赠石湾陶艺作品二百余件给广东民间工艺馆,可见其收藏之丰。

  建国之后,石湾艺术陶瓷无疑是再次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目前石湾陶艺产业年销量1亿元,先后出现了7位中国工艺美术师、4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以及大批省级大师。

  挑 战

  在不断发展、创造辉煌的同时

  佛山陶文化面临新挑战

  在佛山陶瓷和陶文化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石湾陶瓷和陶文化,在不断发展、创造辉煌的同时,它目前也面临着来自多个方面的挑战。

  老产业面临新问题

  在各地的、即使是佛山的超市百货中,也很难看到有石湾公仔的身影。石湾公仔最大的集散交易场所,是南风古灶附近的公仔街。这种单一的销售渠道,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石湾陶艺产业的发展。

  在公仔街可以看到,即使是一个花瓶,也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造型、设计,石湾陶艺家创新的努力可见一斑,但问题是,这种创新难以转化为市场效益:买家主要是南风古灶的游客及佛山当地人。南风古灶的游客,一年也只有8万人左右,而对于游客来说,即使是爱不释手,往往也无可奈何:大件的作品,易碎难带。你确实很难想象,会有多少人愿意千里迢迢带一件价值不菲的易碎品回家。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石湾公仔的题材很难跳出“古代”了:因为难以开拓出新的市场,创新,未必能适应已有市场的需要。

  老观念阻碍石湾陶艺创新

  被誉为“岭南民间艺术奇葩”的石湾公仔名扬海内外,但石湾陶艺产业目前每年只有1个亿产值的经济答卷与其辉煌的传统文化显得格格不入。

  “石湾公仔不能变,变了怎么还能叫石湾公仔?”这种老观念一直阻碍着石湾陶艺的创新发展。

  公仔街一家卖传统公仔的老板告诉记者,来买他家公仔的大部分是老人家或是陶艺爱好者,这些人喜欢传统造型的公仔,但消费比较谨慎。逛店的年轻人虽少,但他们遇到比较时尚的陶品,如变异的动物造型、装饰品或动漫卡通人物造型的公仔就很快能成交。“年轻人一般不太讲价,不过这种新造型的公仔可不多。”老板遗憾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老一辈陶艺工作者比较抗拒用新的技术手段去丰富公仔的制作,如加入新的釉料或加入瓷的部分等。在造型上,他们一般也不屑于将西方文化或现代流行元素糅合入作品,固守传统的人物造型。  

  忽略大众的文化市场需求

  一些小有名气的陶艺家更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定位于艺术层面,一年只做几个作品,等着收藏家来欣赏和购买。他们不仅忽略了市场化的运作,星火遍布的小作坊也阻碍了石湾陶艺品的规模化生产。

  保持石湾公仔的艺术性和高端性需要有高水准的作品来做“龙头”,但不能忽略大众的文化市场需求。虽然有钟汝荣、杨英才这样的主动创新、融会中西的陶艺大师;虽然有为丰富陶艺表现形式,将“石湾公仔”走下案头,甚至还有“亚洲艺术之门”城市大型景观的成功例子,但“微弱”还是成为人们谈论石湾陶艺创新时用得最多的词汇。

  庆典花絮

  万人共贺陶师祖庙落成

  主体建筑已完工 两年之后展新颜

  承载着石湾陶艺辉煌的陶师祖庙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历经10个月的重建终于在昨日落成。昨日石湾公园人头涌动。近万名市民共同见证了这一久盼的历史时刻。

  早在上午10时左右,涌动的人潮已经使石湾公园的陶师庙广场“沸腾”。不少市民早早就来到了石湾公园等候见证陶师庙的落成。其中很多市民是一早从南海、顺德赶来的,更有不少是香港的同胞。20亩的广场挤得满满当当、水泄不通。

  一位80岁的老太太撑着太阳伞,微踮着脚从人群中远远地注视着陶师祖庙。说到陶师庙,老人家激动地说:“能在有生之年再次看到陶师祖庙是最安慰的事了。”原来,这位姓何的老太太小时候经常在陶师祖庙附近游玩,对这座精美的庙宇留下的美好的回忆和感情。后来陶师祖庙在战火中被毁了,老人一直觉得是一个遗憾。“能见到陶师祖庙重修一直是我的一个心愿,现在真的愿望成真了。”直到落成仪式结束后,老太太还久久不舍离去。

  据介绍,陶师祖庙始建于南宋时期(约于1273年),在日军侵华时期被毁。原庙内收藏了石湾当时最优秀的陶瓷艺术品。该庙建筑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精美壮丽,为佛山所有手工行业祖师庙之最,历来被当地民众视为石湾陶瓷辉煌的骄傲和标志。

  目前重修后的陶师祖庙完成了主体建筑部分并对外开放。据了解,石湾镇街道还将继续用2年的时间完成庙内的艺术装饰工程以及陶师祖庙广场的建设,力求做到精雕细刻,充分展现石湾陶艺的魅力。陶师祖庙广场上还将竖起9尊由石湾的9位国家级陶艺大师亲自制作的佛山名人像,包括康有为、李小龙、黄飞鸿等名人。雕像作为石湾陶艺发展水平的一个印证。整项工程初定在2008年完成。

  版 权

  侵权行为损害  正规企业效益

  此外,版权问题也是佛山陶艺行业关注的问题之一。面对自己的作品曾被他人模仿生产并销售,陶瓷大师刘泽棉就气愤地说过:“构思就要一两个月,却被人不劳而获!”假如大师的创作值万元,而模仿者只卖500元,这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严重的伤害。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李星谈到,陶艺业侵权行为已经严重损害到正规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不断地扼杀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的创新力,他们希望社会和政府有更有效的办法进行版权保护。

  此外,佛山陶艺的后继人才、资源、科技含量等问题,也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探 索

  打造国内最大 陶艺创意基地

  面对挑战,当地政府开始探索突围之路。

  新的石湾镇街道发展规划提出,未来,石湾将重点挖掘陶瓷文化的内涵,创新陶艺产业发展模式,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形成陶艺研发、制作、培训、展示等产业链,将石湾镇建成国内最大的陶艺创意产业基地之一。

  按照这一构想,石湾未来将重点孵化和引进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工艺陶瓷民营企业、研究和开发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工艺美术陶瓷产品、培养和吸引一批具有市场意识的陶艺家和创作人才、发展陶艺产品的电子商务等等。

  南风古灶500年大庆及陶艺节活动,也是石湾未来大力发展陶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

  以南风古灶为龙头,石湾将逐步整合河宕贝丘遗址、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石湾美术陶瓷厂、中国陶瓷城、石湾公园等资源,建成中国最具规模、最富内涵的陶瓷文化旅游景区,发展壮大陶瓷文化旅游产业。

  专家建议

  中西结合创新  多竖陶艺城雕

  南风古灶旅游发展公司副总谢伟松认为,石湾公仔的艺术表现形式拘泥于传统,受众面窄自然会影响到市场销路。如何创新?如何做到古、今的艺术结合,如何将中、西方陶文化结合起来,根据大众喜好,走市场化道路,当然这绝对不是一个轻松、好操作的话题。但是不走创新之路,靠老路子石湾公仔也绝对走不久!

  他认为,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同时,要在社会上制造一种良好的、促进陶文化发展的环境艺术氛围。比如在公共户外多竖立些佛山陶艺特色的城市雕塑,营造一种人人热爱陶瓷文化的氛围。如一些企事业单位多购买些本地特色的石湾公仔。

  中国陶瓷工艺大师钟汝荣同样也谈到,石湾公仔受传统的影响,创新力度不大。在公仔街,模样近似的公仔娃娃随处可见。同时,一些陶艺大师辛苦创作的一件陶品又会被模仿者仿去。 因此,他呼吁,要杜绝侵权才能更好地繁荣石湾公仔的发展。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