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石湾,千年陶都。南风古灶,窑火不绝。
在许多佛山人心目中,陶瓷是最能代表佛山的一张历史文化、产业经济的名片。今日,见证石湾陶瓷辉煌历史、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南风古灶迎来了500年大寿。这是石湾,乃至佛山500年一遇的盛事。本报今天推出专题报道,以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古灶神韵传承500年
古灶之火生生不息
石湾陶产业长盛不衰,陶文化一脉相承,南风古灶可谓居功至伟。
在许多佛山人心目中,陶瓷是最能代表佛山的一张历史文化、产业经济的名片。而南风古灶就是佛山陶瓷产业的根、佛山陶瓷文化的魂。
有着几十年陶瓷烧制经验的老专家陈巨说,根据现藏于佛山博物馆的石湾《霍氏族谱》记载,在南风古灶之前,包括石湾在内的南方各地所使用的窑灶,都未能有效控制窑温,技术水平未能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需要。
而南风古灶,正是从山西辗转迁入当地的石湾霍氏先祖,在元代龙窑(文窑)基础上进行改革建造起来的第一条窑灶。可以说,南风古灶是其后风行于南方各地的“改良灶”的始祖。
与改良前的窑灶相比,南风灶把原来的文窑设在窑两旁的添柴用的火眼由两个增加到了5个,克服了文窑火候不均匀的缺点,便于控制窑温,同时使窑长由以前的十几米增加到了34.4米,容量增加了一倍。
“这实际上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生产力发展、大规模生产的一种需要,其后,石湾陶艺进入一个繁荣时期,在3.4平方公里土地上,有107条窑灶、6万人从事陶瓷行业,开始有‘石湾瓦,甲天下’之美誉。”南风古灶旅游发展公司总经理黄钅鉴说。
直至今日,石湾公仔这朵中国传统艺术的奇葩,依然以其独特的风格,受到社会的欢迎和珍爱,而脱胎于传统陶瓷加工业的佛山现代建筑陶瓷产业,产量更是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成为佛山特色支柱产业之一。
古灶火500年不灭之谜
历经岁月侵蚀、战争摧残之后,石湾历史上107条窑灶大多未能保存下来。南风古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且延续使用至今最古老的柴烧龙窑。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评价认为:“南风古灶与高灶(与南风古灶毗邻而卧),确实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奇迹,对研究陶瓷生产技术和陶瓷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在我国陶瓷文物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我国陶瓷史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
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南风古灶及高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久,又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被誉为陶瓷文化的“活的文物”。
在石湾关于古灶有许多的传奇说法。一位阿婆悄声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就听很多有关南风古灶的传说,都说它很有灵性,所以石湾人都当其是神龙窑。
也有人相传,古榕舍“身”护灶。在南风古灶灶尾的侧边墙上攀长着一棵榕树,虽然紧贴着窑温达千摄氏度的窑基墙上,但是古榕的枝叶依然茂盛,其深深地扎根于红砂岩土中,几百年来不离不弃,为古灶遮风挡雨。
传说,这树是“飞来榕”,意为从清凉世界飞来为古灶,为当地上人造福的。
据说,该树原有三分枝,但因曾舍身护灶,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为护灶而自断掉。另有一传,上世纪日寇入侵时,石湾惨遭极大破坏,日机炸毁了石湾许多古窑,但因有古榕的保护,南风古灶得以幸免。
“古灶火500年不灭,其实主要是历代陶工爱护、保养的一个结果。”陈巨认为。
据了解,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地位,石湾当地窑工一直对南风古灶呵护有加,在过去数百年间,大约每隔三四年,都要对其进行一次保养、维修。“但是,窑基一直没有变,窑的核心也没有变。”陈巨说。
当记者谨慎地向几位老窑工提出“古灶能否再烧500年”这一疑问的时候,在场的几位老窑工众口一词地大声回答:“500年?保护好了,5000年都不成问题。”
温控不逊电脑 古灶魅力依旧
据窑工介绍,为了节能增效等原因,旧时石湾陶瓷24行,各行所用的窑灶在结构、大小等方面各不相同,南风灶是属于24行中的大盆行的专业窑,历史上,南风古灶所烧制的产品,主要以大盆为主。
由于目前石湾柴烧的龙窑只剩下三座,最近几年,窑工们也开始尝试用南风灶烧制石湾公仔等陶艺产品,但是,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烧制出来的产品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这可以说是一条充满灵性的、生机勃勃的不老之窑。
去年亚洲艺术节期间,南风古灶成功烧制出了大型陶艺作品“亚洲艺术之门”,作品目前屹立在美丽的亚洲艺术公园内。
窑工解释,通过控制木材的燃烧程度,窑工们完全靠肉眼与经验去判断窑内各处的温度,各处温度有细微的变化,就使烧制出来的作品的釉色呈现出不同的、丰富多彩的变化,这是现在电脑温控技术都办不到的,而具有500年历史的南风古灶却做到了。
相关新闻
依托古灶的神韵和魅力
打造世界一流陶文化旅游圈
作为佛山陶瓷的一个象征,在南风古灶500大寿来临之际,对南风古灶的保护利用,也将成为今后政府的一个重要命题。南风古灶500年大庆活动及陶艺节,可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所推出的一个含有深意的盛典。
据有关人士介绍,500年大庆活动以及石湾陶艺节,已不是单纯的“办一个活动”,而是要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将源远流长的陶文化发扬光大,带动石湾陶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也是对南风古灶的保护利用的一个深层含义。
禅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觉生说,禅城不仅要把陶艺节办成石湾、禅城业界的节日,而且在不远的将来将力争办成全国性行业的节日,并逐步打造成为一个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文化品牌。
在此之前,石湾已经筹资重建陶师庙、建设同庆石湾公仔博物馆,整合南风古灶、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石湾公园三个景点,通过一系列措施,形成资源共享和规模效应,以提升石湾陶文化品牌。
根据即将出台的《石湾镇街道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石湾将在做优陶瓷特色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陶瓷创意产业,打造独一无二的陶瓷文化旅游圈。
据了解,这一旅游圈将以南风古灶为核心,以石湾公园-石湾文化广场-大帽岗为主轴线,重点依托主轴线两侧的石湾陶师庙-中国陶瓷城-河宕贝丘遗址-河宕旧圩遗址-南风古灶-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石湾公仔街-石湾美术陶瓷厂(同庆灶、珍陶馆)-丰宁寺-莲峰书院等景点,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陶瓷文化旅游圈。
[大师说窑]
“石湾公仔能长驻历史”
梅文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佛山陶瓷行业协会名誉会长)
说到南风古灶,梅文鼎大师总是忘不了他刚来石湾的那段日子。1959-1961年是全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而梅文鼎在1962年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来到了石湾美术陶瓷厂进行创作。困难时期刚过,国民经济正在逐渐复苏,物资条件仍然非常缺乏,资源消耗量极大的陶瓷行业正在经历一场考验。
“我记得刚来石湾的时候,包括南风古灶在内的龙窑还都是在烧木柴。但是没过多久,木柴开始供应不上,于是所有的陶瓷厂开始采用煤渣粉代替木柴作为主要燃料。没想到没撑多久,煤渣粉也没有了,陶瓷行业再一次陷入困境。”梅文鼎回忆,后来,终于发明了木糠+重油的方法。应用了这种“新型燃料”之后,解决了石湾陶瓷行业的燃眉之急,但一个新问题又摆在石湾人面前,重油由于含硫量高,燃烧的时候往往把窑里的公仔熏成黄色,严重影响了石湾公仔的外观色彩。美陶厂的大师们又埋头潜心钻研,经过多次试验后,成功调整了釉彩的配方成分,终于一批批色彩斑斓的石湾公仔又在龙窑里诞生了。
梅文鼎回忆,即使在经济最困难时期,南风古灶的产量和销量仍然居于石湾前列,大批优质产品远销东南亚甚至非洲地区,供不应求。如今沧海桑田,南风古灶已经成为今日石湾陶瓷的一个标志。梅文鼎说,每次站在南风古灶前,心中都有一种沧桑感与责任感,前人为石湾陶瓷的发展披荆斩棘历尽心血,作为石湾陶艺的继承人总觉得肩上担子不轻,弘扬石湾陶艺成了一种历史的使命。
梅文鼎说:“希望南风古灶能再烧5000年,伴随着古灶的窑火,石湾公仔能长驻历史,更加辉煌。”
[窑工看窑]
“南风古灶是最棒的!”
梁锐斌(南风古灶退休技术工人):
梁锐斌,人称“虾叔”,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也是一名南风古灶退休技术工人。30多年来,他一直对南风古灶不离不弃,用他的热情延续南风古灶熊熊的窑火。圆满完成“亚洲艺术之门”等陶艺品的烧制任务,成了他退休后的一大杰作。
虾叔昨日向记者清晰描述自己以前当窑工时的趣事,他介绍说,当窑工的每天要做的工作很多,如装窑、烧窑、烧柴、看火,从凌晨5时一直干到下午1时许。窑外的表面温度高达100摄氏度以上,窑工得穿着草鞋才行,热得汗流浃背。出窑的窑品全凭窑工用肩膀和扁担一件件地挑出来。每天,虽然很累,但虾叔一觉醒来就不觉得太累了。
30多年来,每当看着一件件陶瓷精品从龙窑中闪耀面世,虾叔就会异常开心。去年,已退休的虾叔承担监烧“亚洲艺术之门”大型陶品的任务,由于时间短,任务重,虾叔的压力很大。最后,让他大喜的是,南风古灶成功了,一连7窑的陶艺品都烧得非常成功。
“小到3厘米的陶砖,大到‘亚洲艺术之门’,南风古灶都能出色地完成了烧制任务,”虾叔认为,“那么,还有什么陶艺品是南风古灶不能烧制出来的呢!南风古灶是最棒的,我觉得,好好呵护它,它再烧1000年也是可以的!”
[外国人品窑]
“柴烧陶艺品永远是最好的!”
达尔克和吉塔(斯里兰卡人、夫妻):
本月21日,斯里兰卡陶艺家达尔克和吉塔夫妻俩第一次来到佛山南风古灶,专程来参加本月27日举行的南风古灶500年华诞纪念活动。一连数天,他们与印度、澳洲等地的陶艺家一起在南风古灶的陶艺厅进行艺术创作。
今年30岁的达尔克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专业,现在杭州一所国际学校担任中国陶艺课程教师,他的妻子吉塔还在攻读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硕士研究生。几年前,夫妻俩为了学陶一起来到中国杭州学习陶艺。
到佛山的第一天看到南风古灶,看到一座纯粹的、特别长的柴烧窑,夫妻俩都大吃一惊。当被告知它有500多年历史,夫妻俩顿时惊呆了。吉塔操流利的普通话告诉记者,在斯里兰卡主要有汽窑、电窑,柴窑不是很多,像南风古灶那么长的、那么大的柴窑,夫妻俩还是头一次看到。
“这几天,我们看着工人们如何做陶,如何拉胚,如何烧陶……我们在这里清晰看到了中国古老的制陶过程,这种感觉实在美妙极了!”吉塔告诉记者,通过古龙窑的传统柴烧工艺,陶艺品在柴火的高温煅烧下,常常有意想不到的窑变效果,这是其他现代窑烧无法达到的。
夫妻俩都认为,无论历史、社会如何发展,南风古灶这座龙窑所创造出的艺术价值永远是受世界艺术家称赞和肯定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延续使用至今最古老的龙窑。“12月27日是龙窑的500岁生日,我们共同为它祝寿,同时见证这一天的到来”。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