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我来了 达·芬奇来了吗?

更新时间:2006-12-27 09:06:21 来源:Tom 专稿 作者:杨维民 编辑:木子 浏览量:903

  保额35亿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巨匠原作展》已正式开展 文艺复兴三杰作品却遭北京观众质疑———

  “达·芬奇来了、拉斐尔来了、米开朗琪罗也来了……您来了吗?”面对如此诱人的宣传语,已经预展多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巨匠原作展》吸引了大批学生和美术爱好者前来北京皇城艺术馆参观。但就在该展正式开幕前夕,记者却在观众留言簿上发现了“另类”的声音———“这也并非都是大师巨匠的画啊,有点失望。”一些观众对展览的票价颇有微辞,认为成人40元,学生20元的价格太高,“颠簸数小时,花钱真不值。”记者看到,这些留言中不少都是在抱怨这个展览“大师”作品太少,许多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真正“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只有小小的三件,甚至有观众说“被骗了”。

  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巨匠原作展》是2006中国意大利文化年的重要活动之一。展览自今年伊始在上海美术馆首展第一天就迎来了近7000人,随后在天津、深圳、重庆、南京等八个城市进行了巡展,北京是最后一站。提供全部展品的世界最古老私人博物馆“贝利尼博物馆”的负责人贝利尼先生为49幅原作画投了35亿人民币的天价保险金。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耗资巨大的展览却让部分观众有了吃亏上当的感觉呢?

  三问贝利尼

  ■49件展品如何挑选?

  贝利尼先生告诉记者,来到中国的49件文艺复兴绘画原作是经过中意双方专家共同挑选的。去年,上海美术馆的几位专家专程前往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贝利尼博物馆,从馆藏的文艺复兴精品中挑选了展品。“专家们选择的重要标准是要让观众从这些画中能够看到‘文艺复兴’的真实含义———它是一场让人摆脱神的束缚的社会变革,是人类精神的、思想上的革命。细心的观众应该能看到,我们展览所选择的宗教题材的作品,圣母、圣子……他们的眼神中被艺术家赋予了‘人’的神采和感情。专家们花了一个多星期从上百幅照片中、从相似题材的绘画中最后确定下了这49幅最能反映这种变化的作品。考虑到中国公众传统的审美偏好和艺术趣味,我们力图以平实、自然、真实的笔调向中国的公众展现一幅生动的意大利市民生活场景。”

  ■为何没拿来代表作?

  说到文艺复兴,就不能不提到美术史上约定俗成的“文艺复兴三杰”。但观众认为展出的三幅作品:达·芬奇的素描《骑士》、米开朗琪罗的浅浮雕《耶稣下十字架》和拉斐尔的油画《巴蒂斯塔布道》在美术史上少有提及,并不能认为是大师的代表作。对此,贝利尼先生幽默地表示,“是的,这些不是代表作,因为真正的代表作不可能搬过来———那些多是天顶画或是整座墙的壁画。”但他同时表示,这三件作品尽管尺幅都很小,但不能因此就低估它们的价值。“它们与那些大作的创作手法是一致的,甚至还有些不为人知的创作故事。比如达·芬奇的《骑士》,画中的马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是看不到的,因为达·芬奇从不画马,而只是创作过马的雕塑。有意思的是,达·芬奇素描中的马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达·芬奇所画的马是结合了非洲马的马头和欧洲马的后半身,通过解剖原理把马的肌肉、骨骼结合起来所创作出来的,轮廓分析得非常透彻与细腻。另外骑士所拿的武器也并不存在,是达·芬奇自己所创作的,枪身可自由伸缩。这无疑显示出了达·芬奇不仅仅是艺术家更是一位科学家、军事家。我们选这幅作品就是考虑到它能体现达·芬奇这位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创造力。而米开朗琪罗的《耶稣下十字架》浅浮雕是我的父辈从米开朗琪罗家族中获得的,此前从未展出过,弥足珍贵。” [JH:PAGE]
    ■如何看待观众评价?

  当记者对贝利尼先生表示了观众对展览的质疑之后,他并没有惊讶。相反,他甚至很理解观众的反应。“这好比中国的书法———因为我对中国的文字根本不了解,所以根本分不清中国书法作品的好坏。如果拿中国书法到意大利展览,即使是大师作品,我也肯定地说没人会欣赏。”但他同时指出,如果对一位画家没有全面了解,不应该仅凭自己的喜好评说作品。“这次专家们从专业角度选择了一些好像‘不知名’的画家画作———他们虽然在中国不知名,但不等于在文艺复兴历史上不知名。卡纳莱托、乔托、蓬托尔莫、帕尼尼、提托、贝洛托、乌切洛、切里尼、瓦萨利、维罗奈赛……仅仅一位画家的资料就可以让人研究一辈子。所以,这需要一个宣传了解的过程,对于学生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因为举办《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巨匠原作展》,多次来到中国的贝利尼先生并不掩饰自己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兴趣。在他眼中,中国当代艺术的火爆简直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在当代的艺术品市场上,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升值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艺术家作品,我了解到的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居然比最初我了解到的价格翻了1500倍,这简直是太奇怪了。我关注中国艺术品,但同时觉得这需要很长的了解的过程。按照我们家族的传统,只有通过全面了解了一位艺术家创作背景才能够做出有价值的收藏,这对古代艺术的收藏更为方便,而对当代在世的艺术家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跟踪过程。”在世界各地已经建立了五座贝利尼博物馆的他还向记者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在中国也开办一家贝利尼博物馆。在他看来,艺术是所有时代中最美的旋律,而贝利尼家族几百年来拥有的近两万件艺术品也不应该仅仅是私人的收藏。

  专家观点

  著名学者冯骥才:伟大作者的每件作品都重要


  “伟大的作者,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重要的。”今年夏天,作家冯骥才曾经成功地把《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巨匠展》引入天津大学的校园,他对来到中国的这49件文艺复兴时期作品评价很高。但是他同时对记者表示,“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许多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名字确实太陌生,但这恰恰需要策划者动脑筋想办法拉近作品与观众的距离。”

  《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巨匠展》在天津大学巡展时,曾经创下了17天展期超过10万人次的参观纪录。大学生们对展览的热情超乎预先的想象,“他们甚至夜里3点就来排队等候进场参观。”冯骥才告诉记者,办画展不是他的目的,他更多的是为了给学生们传播人文主义的文化和激情。“如果仅仅在墙上孤零零地挂上几幅画,我想没有多少人能在作品前多做停留,也没几个人能真正看懂。我们之所以花费这么多心思布展,还在展览期间请专家学者办讲座、通过网站广播,甚至我还会亲自讲解一个画家的一幅画,就是希望找到一种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方式,最终让学生们能真正懂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精神,并且在看展览时就被这种精神所感染。”

  冯骥才认为,说这些都是展览的“包装”是曲解了他的初衷。“包装这词太商业了。要知道我们的展览对天大的学生完全免费,而外来的大学生只要亮出学生证也只收两块钱,图什么?就是图让这些大学生们将来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时能自豪地说,我就在自己校园里看过达·芬奇了,不花钱!”[JH:PAGE]
  清华美院绘画系教授代大权:保险金的数字本身没有意义

  “虽然还没去现场看这个展览,但保险金35亿元人民币这事我早就知道了。我觉得学生的反应可能和一些媒体的宣传有关———大家现在都爱强调这种数字,让人不由得去琢磨这些画值不值35亿。其实,这些数字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这些文艺复兴的杰作也是无价之宝。”作为画家也身为研究世界美术史的学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代大权得知《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巨匠展》中只有三小件所谓大师作品,并不感到奇怪。“展览应该看什么?我认为不应该只看那些美术史家在教科书上所推荐的代表作品,而是应该了解更多其它的创作,包括草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对这些巨匠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从整体上有所把握。”


代老师还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从一滴水也能理解大海。”但是他认为,由于我国现有的美术教育的大环境,许多学生对世界美术史上的“一滴水”还不能真正地了解,因此才会产生一些歧异。“主办方希望学生们透过这些串起展览的作品,这些‘水滴’,领悟到它折射出的文艺复兴思想的光芒,希望学生们从这些精选的作品中了解整个文艺复兴的进程,了解人文主义的思想是怎样慢慢渗透进普通人的生活。可是学生们一进展厅就想直奔主题,想拿看到的文艺复兴与教科书上的文艺复兴对比,因此才会产生这样的偏差。不过作为一名大学美术教师,我很理解学生们的这种心情,这些留言从一个侧面至少说明现在的大学生们已经过了那种对外来文化统统顶礼膜拜的时期,建立了自己的审美意识,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一种进步。”
 

  主办方说  花了钱却挨了骂

  展览主办方———上海路易吉贝利尼文化艺术交流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先生对观众的反应觉得很无奈。昨天他赶来参加开幕式前,看到这些观众留言感到很意外,因为几个城市巡展下来,这种情况只有北京才出现。而同样的展览在上海颇受拥趸,今年第一场展览在上海美术馆开幕时,当天的参观人数突破七千人。“也许是北京的观众太挑剔了吧,提到达·芬奇,学生们肯定想看《蒙娜丽莎》,但这些美术教科书中提到的大师代表作恐怕只能去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才能看到。想看的没看到,与教科书中说的不吻合,但并不能因此说这样的展览‘偷工减料’。如同贝利尼先生所说,并非只有这些作品才能代表他们在文艺复兴中的创新,观众的看法可能有些偏激。我觉得在这样的前提下把展览办成现在的样子已经很不容易了,可能只是前期宣传中缺乏相应的铺垫。”

  对于票价的问题,王先生告诉记者,这次巡展各地的门票价格的确不同,而票价是由场租等多方因素决定的,并不是主办方说了算,而北京的票价并非最高。“有人指责我们搞展览纯属商业运作,可是要知道,仅仅这些展品的保险费就高达3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还不包括运输费,这些都得由贝利尼先生一方承担。算算看,全中国的门票收入能抵得上吗?据我所知,决定来中国办展,贝利尼先生周围的朋友从商业角度没有一个人赞成。”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