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的重阳节,一个80岁的老人带着他的农具微雕到桃源县老干局参加展览,80多件6个系列微缩农具雕塑,制作十分精巧逼真,围观者无不发出惊叹:“真是好手艺!”
微雕作者就是年已八旬的童茂林老人,但他既不是雕匠,也不是木匠,退休前在商业部门做行政工作。
平日家里桌子板凳坏了,灯头开关失灵,自行车轮胎扎了孔,他都喜欢自己动手来解决。退休后时间充裕了,他开始做一些用具和玩具。一次偶然的机会,童茂林学美术设计的大儿子,2002年作为张家界首届旅游产品设计大赛组委会成员,在推荐会上发现有件风车作品很有味道,觉得父亲应该喜欢,就拍了一张照片带给父亲。童茂林看到实物微雕的照片后,激发了他的兴趣,“这个不难啊,我也可以做。”
此后他下乡走亲戚,都留心观察农户家里的农具。由于时代的变迁,许多农具已经不再使用,难觅踪迹,城市博物馆里也没有收藏,去查历史资料也没有系统的记录。如果没有人把这些东西做出模型保存的话,那么后人就很难看到这些农具,也就很难了解到前人的生活方式,想到这里,童茂林决定今后就走制作农具微雕的路子。
但是他真正着手做,就要克服许多的困难,一开始他把比例尺寸做大了,不是微雕而是巨雕,只好推倒重做。微雕是一件很细致花时间的活计,一不小心精雕细刻了几天的部件就前功尽弃。他边回忆边雕刻,有时还下乡请教木匠师傅。实践出真知,他掌握了许多制作农具的秘诀,比如,做一张犁,二四墨角不准,就不入泥或入泥而不出;风车的风口位置偏移,则颗粒筛选良莠难以分离;桌子椅子有三八桌子二八凳,高的高一寸低的低一寸的说法;水车六古用九五墨。他做出的水车能出水,风车能分离米和糠,让参观的人拍案叫绝。
正当他制作微雕得心应手时,2003年他得了中风症,严重地损害了他的身体。能够走动以后,他又恢复了微雕,还把它当成了一种健身活动,每天坚持做上几个小时。他说多做一件作品,就为后人多留下一份研究历史的资料。病愈后这几年,他又做出了30多件微雕农具。他发现还有许多品种没有做,比如婚嫁用具。目前他已做出了几种婚嫁用的轿子,虽然比例很小,但是转动那门和窗,还真是活灵活现。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