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古代人是如何制作出精美的青铜器吗?近日,记者探访鄂州博物馆时,董亚巍正在指导中科院硕士生何薇制作商代铜斝的陶范。他领导的鄂博文物复原复制研究所是国内唯一可复原古代范铸过程的地方,国内关于古代铸造的新的研究
醉心青铜20年
董亚巍58岁,5岁时随父母从武汉迁居咸阳,机缘巧合遭逢青铜。古代辉煌的青铜文明令董亚巍沉迷了20年,最终令他从铸工成为青铜范铸专家,登上了中科院的讲坛。
“三国之前,我国铜器基本上都是用范铸法制造的”,董亚巍介绍。他以铜镜为例解释“范铸”:铸镜前,先由技艺高超的工匠雕塑出一个与铜镜一模一样的泥模——“原始模”,风干硬化后,用其在两块软泥坯中间压出一个空腔,将这两块泥焙烧成“陶范”,然后,在“陶范”开个小孔注入熔化的铜液,冷却后就制出铜镜。
现在鄂州博物馆馆藏的出土铜镜均呈青黑色,这样的镜子怎么照呢?董亚巍笑着解释:新铜镜实际上呈现与不锈钢相似的银白色,铜镜发黑是漫长岁月中氧化形成的。纯铜本是红色,呈现银白色是因为铸镜时加入了9%%左右的锡。“这是古代的重大技术进步!”董亚巍说。加入锡后不但可降低铜的熔炼温度,更使其内部结构致密,提高了光反射率,经过打磨后,铜镜的光洁度和映像效果与现代玻璃镜相去无几。
揭开古铜器之谜
20年前,收藏界发现一种能“透光”的古铜镜:它将阳光反射到墙上,可清晰地显现铜镜背面的花纹。这引起了董亚巍的强烈兴趣。他查阅资料,发现欧洲和我国科学家曾对“透光”古铜镜作过研究,一致认为“透光”是由镜面细微的凸凹——曲率形成的。但是,曲率是如何产生的,却没有答案。
董亚巍经过反复试验,发现曲率是铜镜铸后磨削而成的。他说,铜镜因镜背有纹饰而厚薄不一,铸造时,薄处凝固快,厚处凝固慢,根据金相学的原理,先凝处硬度大,后凝处硬度小,而后期对镜面进行手工磨削时,因硬度不同会形成磨削程度的细小差异,就出现了0.01毫米左右的凸凹。
“所有古铜镜打磨到一定的厚度均可‘透光’,”董亚巍说。他曾经复制过一面“四神规矩镜”,经打磨后,“透光”现象开始出现。而且,镜面越磨越薄,“透光”也越来越清晰。他从办公室拿出一面复制的透光镜,放在正午明亮的阳光下,镜背的“鄂州日报”四个字在镜面上隐约可见。
几年前,董亚巍还解开了“越王勾践剑”花纹之谜。地下埋藏2000多年的“勾践剑”通体遍布奇异菱形花纹,其制作工艺引起考古界争论。有人认为,这是经过硫化处理形成的,又有人提出,这是通过化学腐蚀得到的。董亚巍通过试验揭开谜底:它是通过“铸槽填锡”的传统铸造手段制作出来的。他指着“勾践剑”的局部放大照片告诉记者,在陶范表面贴上细泥条,铸剑时剑身上就形成浅浅的凹槽,在槽内填入锡金属,就可形成菱形花纹。
武装“复活的兵团”
近十年来,董亚巍的研究所试验了古代不同时期的范铸技术,仿制了大量古代铜镜、铜币、礼器和兵器,其中铜镜成为鄂州市赠送海外友人的官方礼品。2001年,中央电视台筹拍关于秦统一六国的纪录片《复活的军团》,用真人饰演秦军,演员使用的剑、铍、矛、戈等青铜兵器,都是董亚巍的研究所按秦代兵器的化学成分和型制仿制的。
应《复活的军团》摄制组要求,2001年11月他们还在涿州影视城建起了一个秦国的兵器作坊,再现铸造青铜兵器的场景。作坊内树起高3米冶炼炉、皮囊鼓风的大风箱、化铜水的熔炉,及打磨锋刃的轮机。入夜,电视开拍了。灼红的铜液从冶炼炉中倾泻而出,爆出烟花一样的火花,董亚巍他们穿上古装,粘上假胡须,扮成秦国的工匠,一支支剑戈在他们手下冷却成形……随着《复活的军团》的播出,中国古代精湛的青铜范铸技艺在屏幕上复活。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