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论文>正文

陶艺在西北

更新时间:2006-12-23 12:58:2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训立 编辑:刘训立 浏览量:1649

陶艺在西北

——浅析陶瓷艺术在西安发展的先天优势

引言

     随着艺术界国际间格局逐步呈现一种良好发展趋势的同时,我国陶艺界也正以雨后春笋般的厚积薄发。数千年的中国陶瓷艺术文化传统,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创作基础 ,以民族传统陶瓷文化为立足点, 我们的陶艺家正逐步摆脱西方部分当代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结合当代艺术和其它姐妹艺术之所长,深究民族传统文化内涵,运用现代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灵活统一,高度充分地发挥着陶瓷这门独特的表现介质的语言表现手段与特性,从而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既有强烈本土文化特征,而又不失当代艺术表现张力的优秀作品,他们继承着传统,发扬着民族精神,为中国的艺术界乃至整个文化界,找寻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切入点,找寻着本源优势的现代艺术表现手段,在怎样继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上,起着无声的推动作用。在这个阶段,对传统本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深入研究与学习,越发成为进行艺术创作的首要课题。基于此,不免要罗列式地寻根究底,从中求得为艺术创作服务的表现符号和基本语言,求得对艺术表现本身需求的独到见解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陶瓷艺术    传统    民族文化   继承和发扬

传统,什么是传统,传统就是精华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或之后被世人接受并肯定的东西,是民族文明象征的组成部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身的传统精华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或发展,可想而知,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恰恰我国的近代史,反应了这一深入骨髓的悲惨壮烈的教训,当想起西方人拿着先人发明创造的罗盘引航,用先人研制的火药,掠夺和吞噬我们时,是何等的心情沉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陶瓷艺术而言,当我们看到,在国际交流中,在陶艺界的国际组织中,中国成员的成绩和比例时,我们生长活动在陶瓷艺术文化大国的艺术家们顿足了。不能一味地埋头苦干,更不可以盲目地去追求西方艺术表现的形式化,我们有自己的东西!而且还是一笔非常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能够在任何省份、任何地区找到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特色的文化艺术精髓。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提供了更多的更为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和题材,现代艺术的多元性表现手段和媒介为我们提供了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的丰富性。时代在进步,艺术在发展,在我们今天讨论最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的大时代背景里,有见解的人们已经开始了他们在这个历史阶段舞台上的角色扮演。

在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西北地区的陕西西安当数其中民族文化的精华宝地之一;地处全国地理位置的中心,在中国的历史上又是13朝的都城,历时1100多年的王朝为其充实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陕西史可以说就是中国历史的“浓缩”。在这里的长安文明长安文化,可以说是由中国各种地域文化流派之集大成;此外还有少数民族与域外文化的交融,使其变得广博而又富宏,深沉而又浑厚。做为陶艺界的一员,它有着对我无比巨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处于陕西西安南郊的全国八大美院之一的西安美术学院也应运着时代的步伐,开设了独具特色的陶瓷艺术专业。对于陶艺家们来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西安及其周边地区,有着无比深厚的与陶瓷艺术密不可分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的艺术家和学者们为探求和发扬民族特色文化而争相来到这里,为民族之魂的掘起而呕心沥血。

一、耀州窑

     之所以首先要谈到的是地处西安北部的耀州窑文化,是经过对其大量的考察和记载,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卓著一时的对西北陶瓷艺术 发展的贡献可与五大名窑相题并论,并且具有较早的文字记载,是北方青瓷独特风格的代表性陶瓷文化之一。唐宋时期的一度兴盛,为它在陕西地区地乃至全国地理文化中奠定了重要的价值基础。据《同官县志》记载:“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治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耀州窑的青瓷,朴实稳重,晶莹中蓄含着浑厚与高雅,青色的釉质,层次分明,更加增强了耀州青瓷刻花的工艺效果。耀州窑古址附近,一块元丰七年(1084年)德应侯碑文中记载,耀州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煅炼累日,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是前人对它的一个生动写照。追朔起历史发展的根源,可以明确地看出,耀州青瓷的发展有很明显阶段性特点:从工艺的角度来看,是日益走向了成熟,从其装饰的刻花图案来看,由隋唐耀州窑的形成和兴起,到清代后期乃至民国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代表性装饰纹案的特色,从中可以推断其自身的文化价值。例如通过宋代时期耀州青瓷的发展,可以推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与审美观念和价值的取向,同时也反应了佛教、道教等各种文化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对宋朝时期的影响。耀州青瓷的器型和以“牡丹纹”等刻花为装饰效果的发展,则反应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现象。可以想象的到,除了生产必须的日用瓷外,在这个基础上还有了工艺美术的较大发展,其社会的繁荣景象就不言而喻了。除了耀州青瓷外,著名的还有黑釉剔花,其制作工艺主要借助了化妆土和黑色釉面呈色反差的基础上,对纹样图案装饰效果的处理达到了对比统一、和谐完美的视觉艺术效果;此外如元朝时期的代表纹样和器皿造型,也具有当代性的特色,反应了当时历史阶段的文化现象。元统一中国后,疆域空前辽阔,北方游牧民族的豪迈和民族大融合的景象,在耀州青瓷的装饰纹样和工艺制作中较能体现。如除了不同形式的“水波鹅”、“鱼”、“鸭”、“鹿”纹等,可以说是较为的代表性装饰纹样。如“鹿”纹:“鹿喻吉祥”、“逐鹿中原”等成为元朝统一的常用词。微泛黄色的青釉瓷,象更多大件的碗、盘等器皿,内部的地为尖足沙圈的制作工艺,其色泽幽静、黑色釉之庄重,胎质釉质粗厚而得率,并且胎表面不施化妆土衬托;另外还有金辽的各种纹样等等,在承袭历代装饰纹样的基础上,受当时文化影响形成不同时期的典型纹样。这些都为我们在继承耀州窑文化上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素材,为探索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增添了新篇章,更为我们在陶艺创作的思路上,理清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为发扬先人的智慧结晶而勤奋地工作着。

     但是自身的发展方向大多数人还没有真正有所领悟,信息的敝塞、交通的不便、创新思想的局限,也都成为耀州窑青瓷的发展阻碍。地道的陈炉人,纯朴而热情、憨厚而富有内涵,和当地的传统工艺结合在一起来看,犹如一块未被打磨的玉石,等待有心人发现它真正的内在实质和价值。在前不久的考察中,面对给自己带来如此冲击的"景象",使我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以耀州青瓷为主要表现材料的几近装置的陶瓷艺术创作,如"中国陶艺之耀州系列"。今天可喜的是我们能够在现在的陈炉镇,看到很多探求耀州文化的学者以及大师们的足迹,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等。

二、兵马俑

位居西安临潼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文化,当然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停留在表现层面上的“旅游”经济的开发,而更多是秦代文明的程度和文化的博大精深!秦俑的雕塑艺术和制作的工艺,是我国乃至世界雕塑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之一,宣示了中华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在其中陶俑的制作上,形态丰富多样,多为等人大小,均是以现实的生活素材为基础,采用细腻、明快的艺术表现手法,再现了秦朝军队那种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列阵和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伟业的雄才大略。如果你去过此地,或者计划前往,细心的人们就会用观察事物的能力抓住机会,仔细对照当地男子的相貌特征,不难发现,秦兵马俑的相貌特征与其极其相似。但在我国的记载中,陶俑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而那时的陶俑制作较为粗略,形态也较小,烧制的温度较底,而且不便长期保存。而秦兵马俑的烧制工艺可以说达到了当时的最高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写实主义风格,不仅形态高大,而且制作精细,造型准确,说明了先人对陶瓷材料掌握和运用的技术和手法已经相当的娴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勘称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绝。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明增添了光彩,更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几许神秘感,当然,兵马俑对陶艺界乃至世界范围的深远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传统文化不是说发扬光大就能够立刻发扬光大的,有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在研究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发掘新的东西,寻找民族文化的根源,这将使得我们在艺术创作思想上不会偏离本土文化甚远,而盲日地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有助于弥补我们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不足的缺陷,也不能死抱传统的东西,要利用先人的智慧为现代建设服务。在建筑、人文、艺术等领域充分发挥本土文化的巨大魅力!从广义上来讲,可以更加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凝聚力,从狭义上来讲,对从事艺术创作来说会有较为广泛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时代意义。  
   
三、唐三彩

唐三彩完全可以说是唐代陶瓷艺术的代表,它的制作是用白色粘土作为坯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矿物作釉料着色剂,加入铅作为助熔剂,最后经低温(800℃左右)烧制而成。釉色有绿(铜)、赭(铁)、蓝(钴)三色,故称“唐三彩”,其实几种釉色互相渗化,又会产生许多新的颜色,再加上年代久远,有些颜色变化,所以现在呈现出来的颜色不只三种,而是绚烂多彩、富丽堂皇。唐三彩的制作主要用途于随葬的明器和彩俑,表现建筑、家具、日用品、人物、牲畜等,式样繁多,从一定的程度上再现了唐代社会的生活风貌,有的学者还称它为唐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根据资料查证:它开始于唐高宗时期,兴于开元盛世,天宝之后逐渐衰落。盛唐时期三彩产量较大,质量较高,三彩俑生动传神,釉色自然垂流,互相渗化,色彩绚丽,呈朦胧之美,工艺水平很高。唐三彩是在综合东汉以来的绿釉和黄釉的基础上,又引进波斯蓝釉技术蓝釉技术创烧而成的。据说唐三彩中呈蓝色的钴料,也是从波斯进口的,所以唐三彩的发展也可以说是一种中西文化交流的印证。目前唐三彩在陕西的历史地位,对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了解陶瓷文化的精髓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后来的陶瓷发展影响很大,例如外国的波斯三彩、伊斯兰三彩、新罗三彩、奈良三彩等,中国的辽三彩、宋三彩、明三彩、清三彩等,都受到了它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也是“丝绸之路”的生动写照;绚丽多姿的艺术效果,和精美细腻的制作工艺,异常丰富的种类和造型生动的人物、动物形象为我们今天的陶艺创作有着深远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四、半坡文化与黑陶

从归属意义上讲,半坡文化的取向应属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从半坡遗址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绚丽多彩的陶器,在制陶的技术上已经足以代表先人们的勤劳与智慧,结合发展史的记载的半坡文化的农业和彩陶文化与同时期其它文化相比,处于较为领先的历史地位,制陶与彩绘艺术的发展成就,对于古老的华夏文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系来说,具有较为典型的历史价值,半坡彩陶的“人面鱼纹”盆,很能体现半坡人有了一定的崇拜或宗教信仰的意思形态,同时可以看出当时的半坡人在掌握农业的基础上,对渔牧技术的发展程度。有的评价或文献中把这些图腾的意义,从其历史文化理念和对美的追求中,体现了对于后来“龙”的形象的创造。
半坡时期的彩陶文化,烧制的技术,位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与现今艺术领域和技术领域的对比来讲,半坡文化也可以称作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统一的典范。只不过现代人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只是没有忘记用祖先的文明遗产带动经济的发展而已,在学术上、艺术上的见解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中华古老文明的内在价值与现代取向。

此外,黑陶也是西安地区较为宝贵的工艺美术的一个杰出成就,它的陶胎较薄,质地细腻紧密,漆黑光亮,主要成型手段为拉坯成型,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薰的渗炭方法,成品表面光滑,但朴实大方,偶有少数纹理加以装饰。而其功能可根据具体的要求加以设计,有的甚至作为演奏的器具。          
地道的西安,地道的陕西人,地道的传统文化,构成了陕西文化艺术之魂。在历史的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还是比较肤浅的,在陕西的周边还相继生存着强有力的传统民间工艺,诸如:凤翔的彩绘泥塑,它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是我国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民间泥塑工艺,在陶艺界的重现和利用将会是与民间艺术的有机结合;民间剪纸工艺、皮影艺术、马勺脸谱、漆器、青铜器、农民画、麦秸画等民间传统艺术,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对现代艺术的创作、对现代陶艺的创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在相辅相承的基础上,对于理解、重构和发扬传统民间工艺有着相当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也充分交待了民间文化对主流文化有着强大的后备资源,和强劲的生命力。

当然,我所列举的仅仅是比较显著的几个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组成部分,象宝鸡西周青铜器文化、汉茂陵、唐十八陵、大小雁塔、碑林、法门寺和阿房宫遗址等等,它们在都在陕西的文化大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也是我们一直所探讨的文化艺术的重头戏,这些都对我们在继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艺术实践中,有着非常巨大的资源动力和内在的推动作用。

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民族之魂应该是他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其次要在继承什么、发扬什么、怎样为现代艺术创作服务上用心研究。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领悟艺术思想和理念的真谛,会使你上升到综合艺术修养的这一个高度;对于参透艺术思想和传达艺术理念来讲,它又是融会贯通的,不会被某一种材料或者表现手段所限定,这就使得在创作中可以将民族的精华以艺术的各种表达形式进行解析或重构;借助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段和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充分体现艺术创作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生活在西部,艺术的生命就是要根植在西部的文化之中,诸如上述的若干文化精粹,无一不使我在创作中和它们产生心灵的碰撞;活动在陶艺界,各处灿烂的陶瓷文化使我目不暇接。 在辉煌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陶瓷艺术文化中,西北地区的古老文明、地道的传统民间工艺,构成了对艺术、陶艺概念立足本土文化的清晰构架,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会发现很多能够对表现艺术见解的独到之处,并且从另一个层面交待了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传统的继承又绝不能简单地采用“拿来主义”,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审视、分析和研究探讨如何继承、如何发扬、如何为现代艺术行为提供创作条件和基本的创作精神。


参考书目
 《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陶瓷与中国文化》  宋顺龙  李建军著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秦兵马俑》   袁仲一著                    三联书店
 《永恒的战士》   李炳武  主编             三秦出版社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