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警惕收藏的系统性风险

更新时间:2006-12-13 09:13:05 来源:《钱经》杂志 作者:佚名 编辑:小路 浏览量:1172

  如果让你选择一项投资活动,既有超过50%以上的高回报,又可以在一种优雅的环境中去完成——你一定脱口而出:艺术品投资。

  中国持续近3年的当代艺术品投资神话,现在仍在上演,一幅小小的油画,可能就会让你开回家不止一辆的宝马……

  在越来越多人的眼里,艺术品似乎已成为最后要抓住的暴利市场机会,时不我待……

  果真如此吗?只赚不赔的市场是不存在的。

  一位艺术市场的资深操盘手曾告诉他的客户:我不能告诉你买什么东西一定赚大钱,但我可以告诉你:千万不要买哪件东西——它会让你亏钱。止损有时候比盈利更关键。

  《钱经》想说的是:赚钱是个人的造化,我们基本无能为力。但及时指出艺术品投资板块中,哪些区域有雷区,是我们的责任。

  一位长年持续买进当代油画的资深藏家告诉记者,2006年他已经不买油画了,原因很简单:当那么多外行都在疯狂买进油画的时候,内行往往就不敢再买了。

  “跟风”买进的高风险

  如果现在仍然执著于探讨中国艺术品投资“泡沫论”,似乎就有些天真的孩子气了,因为任何投资行为都会有风险存在。即使你什么都不做,风险依然存在——通货膨胀会逐年侵蚀你的存款——甚至有些时候,什么都不做比投资中的风险更大。

  艺术品投资中的风险如真伪判断等等不一而足,但当前国内最火的当代艺术品投资领域中,“跟风买进”已经成为威胁投资者们的最大风险。一位长年买进当代油画的资深藏家告诉记者,2006年他已经不买油画了,原因很简单:当那么多外行都在疯狂买进油画的时候,内行往往就不敢再买了。

  拍卖公司逐利为先,本在情理之中,不应指望拍卖公司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什么历史定位和引导作用,那是画廊和美术馆、博物馆的事情。问题在于拍卖公司对商业前景看好的艺术家的“追捧”,直接导致了一些初入市的艺术品投资者的“跟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主编助理殷双喜指出:这是迟到的“尾声”,不仅是因为在拍卖公司那里,你只能买到已经十分成熟的流行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是,你不具有前瞻性的艺术眼光,也就不能掌握艺术品升值的主动权,在高价购入那些高档的时尚产品时,也同时购入了更高的风险。

  想一想,有些艺术家自1992年以来就已经画出了定型的风格产品,十几年不变,生产了多少大同小异的东西。在艺术史上,生前红火,一画难求,死后寂寥,画价大跌的画家不在少数。画价的高低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画价高不等于艺术史的价值高,这本是一个常识,但却有不少人宁可到处收集拍卖公司图录,详细记录拍卖价格,也不愿花时间去参观画廊、美术馆,阅读艺术史,向专家咨询。

  网络上对于新手有一个称号叫“菜鸟”,用来描述那些“跟风”进入艺术市场的新手,也许是相当贴切的——他们不顾生死,飞到当代艺术市场这块火红的砧板上,只能成为那些市场操纵者盘中下菜的鸟,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啊。

  苏富比和佳士得如果不能在拍品质量上和中国公司拉开较大差距,将难以成功取得领先地位。但无论如何,我是赞成苏富比它们进入大陆目前混乱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这样对国内某些黑幕重重又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拍卖行无疑会是一场很有益的冲击。[JH:PAGE]

    海外老牌拍卖行举办秋拍的时间似乎总是比国内的要名副其实,不会等到天寒地冻甚至过了新年才举行,不知道是否与西方人守时的好习惯有关。

  这不,还没等北京刚入秋的天气凉快下来,2006年苏富比秋拍的预展就来了,书画、铜佛、瓷器、翡翠、钟表等品种各式各样、待价而沽。

  仅就中国书画而言,与纽约不同,香港历来多是专注于近现代。这次也不例外,来内地展出的拍品都是近现代的,其中没有一件古代的作品,很是令我失望。

  自从去年国内秋拍市场出现低迷的苗头后,今年的海内外拍卖市场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去观察与研究。业内很多朋友也都谈到,近阶段交易量下降与内地市场伪作比例长期增长,且愈演愈烈有关,是拍卖行业在自毁长城。那么海外的情况如何呢?我记得春拍时我也关注过苏富比,且是颇有点名气的香港画商张宗宪提供的拍品的专场,那次的拍品质量差强人意,致使成交情况都受到影响(佳士得的春拍拍品质量也同样是很不理想),而这次的情形又如何呢?

  全场数十幅画作真赝杂陈,真迹颇有意味的与伪作同处在一个庙堂之上,甚至捉对儿的比肩而立,甚至赝品在估价上比真品还高出许多。遗憾的是,看了看,真迹中能称得上精品的寥若晨星。秋拍与春拍相比,总体说来,还是半斤对八两。

  随着现在书画市场上作伪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书画鉴定方法已经面临一个很严峻的形势,每一次拍卖会上拍品的真伪比例和质量,都不能不说是对其业内地位和水平的检验。就此次秋拍而言,说实话,虽然比国内同行的水平不差,但全场值得一提的真迹佳品基本没有,都是普品。齐黄二位太师爷(有一张墨用的很有特点)和师爷三人的各有一张还可以,虽真但不算是精品,还有的品相可惜被几方无章法的藏家钤印给破坏了。有一幅大千和师曾先生的颇为有样,但需上手精鉴,那幅于照真迹则勉强可算是近来不多见的佳构了。一些傅抱石名款的东西却实在离谱。有时伪作虽不值一提,但它们费尽巴拉精心的包装手法确实开人眼界。

  艺术品的真伪问题似乎是国内外收藏界永远谈不完的话题,也真难为这些从西洋来的“路大人(某民国剧中人物外国古董商路德维希)”们,因为他们即便再认真负责也架不住人家故事讲的精彩和利益背后的人情,再就是中国的文化底蕴和鉴别眼力上的不济了。

  国际俱乐部这次展出品中,估价6000万至8000万港币的一尊“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引人注目。瓷器有几件很不错的,但东西不大,价格却是着实不菲,非经济实力雄厚者难以问津。当代油画未见有可圈可点之作,或有佳品也是留在香港了。 [JH:PAGE]

    苏富比的几位负责人都在现场和大家聊天。最近国外的这几家大拍卖行在处心积虑为进入大陆市场做准备,苏富比的积极性很高,而佳士得在以“永乐”拍卖进京受挫后,国内市场一旦准入恐怕还会东山再起。但是,虽然目前国内几大拍卖行伪品泛滥,但苏富比和佳士得如果不能在拍品质量上和它们拉开较大差距,将难以成功取得领先地位。但无论如何,我是赞成苏富比它们进入大陆目前混乱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这样对国内某些黑幕重重又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拍卖行无疑会是一场很有益的冲击。

  综观这次来京预展的苏富比秋拍的书画拍品,十件左右大概还是能过得去的。总体估价看起来变化不算大,香港拍卖行对市场的信心似乎比欧美和内地拍卖行的感觉要良好许多,真不知这算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买家在进场举牌之前,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尽可能多的了解拍品是必须的。在仔细阅读图录和参加预展外,很多买家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咨询步骤——进一步向公司了解拍品和艺术家的情况。

  进拍场前最容易忽略的功课

  仅仅三天的时间,一个只有31件作品、来自台湾本土拍卖公司的秋拍北京预展,却引起了业界一些震动和好奇。首先是预展的场地,出乎人们惯常的预料,不是在酒店、宾馆富丽堂皇的宽敞展厅,而是在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帝门画廊举行。

  五星级酒店内的拍卖预展,虽然都是大场面,但里面人潮涌动的嘈杂、各类不同等级拍品的层出不穷以及保安严肃警惕的威慑眼神,都给现场的人们以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气定神闲得去面对自己喜爱的一件件艺术品。

  景薰楼的秋拍预展,完全是另外一种体验:在充满前卫艺术氛围的画廊内,你可以安静、从容、自在地欣赏、品味每一件作品,当你流连在这些20世纪初华人第一代油画大师们的作品前,常常有种时光倒错的恍惚感觉——这其实正是陈碧真所期盼的。

  陈碧真对于北京艺术圈相当熟悉,每一次来北京她都能深刻感觉到:北京乃至中国内地的艺术品投资人群年龄逐年在下降,更多的城市新富和白领加入到投资艺术品的领域。由于帝门本身也是一家台湾画廊,于是,一个大胆的冒险创意就诞生了。“其实,这里的空间非常适合油画和雕塑的展览,而且安全等因素我也做了细致考虑,都符合做预展的要求。”陈碧真说。 [JH:PAGE]

  华人第一代油画:最值得关注

  景薰楼2006年秋拍将于12月10日在台北举行,总拍品共162件,总预估成交额将超过3750万元人民币。作为台湾本土拍卖公司领导者地位的景薰楼,逐渐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华人油画市场,上拍作品绝大部分出自20世纪这100年间。

  譬如,这次拍卖图录的封面作品陈澄波的《嘉义公园一景》(估价35.91万美元),原收藏家于30多年前向某位居住于嘉义的美术材料商购得,这位材料商与陈澄波同乡。“风景画几乎成为陈澄波于1933年自上海返台后的唯一创作主题”,陈碧真介绍说。

  陈碧真认为,相比于70年代后当代艺术品创作的高产状态,作为华人第一代艺术家们的作品,现在已经不很容易见到了,“不仅仅是藏家、投资者们在争相买进,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也在收购,加之保存上的难度等因素,第一代华人油画作品的升值潜力会很大。”

  举牌之前:多接触拍卖公司

  由于政策限制,台湾以及国外的拍卖公司还不能在北京等地举办拍卖会,但内地投资者参与台湾的拍卖会还是很方便的,陈碧真介绍说,内地买家可以采取书面和电话委托的方式,在景薰楼竞拍作品。

  “但之前最好和公司取得联系,而且要多接触”,陈碧真说,买家在进场举牌之前,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尽可能多的了解拍品是必须的。如果你事先和公司取得联系,那么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大拍前,都会收到公司寄给你的拍卖图录和预展、拍卖时间表。在仔细阅读图录和参加预展外,很多买家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咨询步骤——进一步向公司了解拍品和艺术家的情况。

  陈碧真告诉记者,判断真伪和流传有序是艺术品投资中非常关键的因素,在进场之前,最好和公司进行详尽的交流:尽量多的了解拍品来源、曾经收藏的情况、艺术家的生平等等资料,负责任的拍卖公司也会尽其所能提供给买家最多的参考资料。共[JH:PAGE]

   [对话]

  《钱经》:收藏艺术品的第一步从哪里开始?

  陈碧真:以一位台湾的买家为例,一般是这样的选择范围递进:先是选择台湾本土艺术家作品;然后是中国内地艺术家作品;再往后开始接触海外艺术家作品。当面对一件作品时,你立刻就会被感动,如果价格刚好又是你能够接受的,那么,这件作品就是你适合收藏的作品。

  《钱经》:“70年代后”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价格增长很快,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陈碧真:从今年纽约苏富比春拍和秋拍的成绩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交额有所下降,市场背后的推手似乎有点用力过大了。但中国又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同时中国第一代艺术家作品的数量又很有限,20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艺术家作品,及时补充了市场需求的不足,为藏家和投资者们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是积极的。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