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酒会:2006年12月2日下午3点
展览时间:2006年12月2日到1月22
活动策划:周建萍
学术主持:杜应红
艺术家:邓荣斌(绘画) 杜应红(绘画) 花哥(绘画) 刘红艺(绘画) 莫峻峰(绘画) 任小彬(绘画) 沈鹭(装置) 田流沙(绘画) 王志忠(绘画) 吴德生(绘画) 文杰(绘画) 熊玮(装置) 易国栋(绘画) 周金华(绘画) 邹卫(绘画) 祝欣(绘画) 吴强(音乐) 高玉磊(诗歌) 孙建萍(装置) 韩世哗(绘画) 姚锦华(绘画) 文卓(雕塑)
举办:原子空间画廊
协办:深圳艺术网
地点: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8号之七逸雅居大厦首层
联系方式:(86-20)83887228 83887677
作品相关评述:
欲望各有欲望的形式。欲望从邓荣斌的画里钻出来,化身为种子,叶子,精子,心脏,嘴唇或者无法命名的图案——标志性的几乎所有邓荣斌的画作都带有叙事性,他鼓励我们去“读”他的作品。
颜芳2006年
邓荣斌是天生的情种,但他却始终也得不到衷心向往的爱情。在一个功利滔滔的商业社会中,他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爱情故事与无数爱情故事一样,充分说明了金钱至上的观念与物质主义的风气已经使爱情二字变了味。邓荣斌是从呼唤爱的角度进入创作的,他自己一点也没料到,他会为水墨表现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启示了我们,在艺术创作中,重要的是有自己的话要说,其次才是怎么说好它。关于这一点,一些水墨画家未必真的有所理解。
鲁虹
不管他的作品如何诡秘和变化多端,但作为成熟的艺术家,他懂得保持着内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能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我感到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我希望能见到邓荣斌,凝视他艺术家的表情。
育邦
做艺术的杜应红却因为着自己头顶上的那块反骨,看见了自己头上的紧箍咒,也看见了大家的脑袋上的紧箍咒,所以杜应红变得了很愤懑,变成了一个愤怒青年。于是那份很有前途的事业不再是他的唯一的追求,他把自己对于社会的怀疑和思考融入了艺术创作之中,所以,杜应红所从事的艺术实践和组织的一些艺术活动都打上了很强的社会思考的烙印。这正是他的艺术实践具有的价值和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
吴鸿2006年11月
园丁成为鲜花的“紧箍咒”
专制权力是自由艺术的“紧箍咒”
权力自身是权力者的“紧箍咒”
野牛2006年11月
在这个系列中,我想以一种不修边幅甚至可以说吊儿郎当的手法去表现一种介于虚拟与真实之间的现实。在表现与手法上画面形式是具有儿童倾向的,但命名却又包含“成人”两字,是想从情色角度去加强虚拟与真实之间的矛盾。
刘红艺2006年11月
《回望--15》是艺术家1998到2006期间的创作命题,与其85时期关注的生命终结意义不同,表达了艺术家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生存体验和理解,作者以徒步翻越雪山的经历为素材,使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艺术的超然境界。将画面用撞击绘制的方式创造出的边线张扬到极致。使其具有独特的表现语言与向深层次艺术精神追问的张力与魅力。
王志忠2006年11月
创作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我总会对着自己的作品找到不满意地方。也许是我对自己的期望超越了自己的能力,也许是我根本就是和自己过不去,总之我会因此而抑郁。毕业时,我便开始了以高空作为观察点的绘画创作。当自己的眼睛远远超越平时的离地5尺后,自我被抽离,留下的是虚空,眼下的形形色色变成了荒谬。站在高处,我开始思考个体和群体的关系。群体精神的强大,和个体意识的微弱让我感觉到自己的无力和虚弱,悲观由此而生。于是我创作了《我们》那一个系列的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我常常会感到荒诞。破灭与重生象白天和黑夜地一样轮回着,永远不会划上休止符。我喜欢高原的纯净,稀薄的空气仿佛松开了现实对我身心的束缚。不停劳动的机器如此灵活如此强大,以至于我老怀疑它是一个怪兽.所以我长时间的站在楼上观察它的动静,但还是没有看出来它那么忙来忙去到底居心何在。按《易经》的说法世间万物分“阴阳”二极,群体意识里,能看到“阳”(所谓的现实),在个体意识里却能看到“阴”(所谓的荒诞)。现实与荒诞阴阳同体,距离模糊了现实与荒诞,距离也混淆了现实与荒诞.这么说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现实,也许现实本身就是一种荒诞。在果戈里的小说里,荒诞最好地表现出了现实的凄凉.初看卡夫卡的小说觉得太荒诞,很多故事情节没有道理,但是细细想一下现实中的事就真的就有道理吗?我以前的作品没有情节,是靠画面元素的安排来来说明一个现象,在新画中我加强了画面的情节性,但我始终和它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为我知道一旦明确,那么画面所表现的将不再是我的本意。
周金华2006年11月
周金华的画以鸟瞰的视野构图,用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话说,叫做“以大观小”,其画幅并不大,但感觉空间开阔而渺远,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异样性。画面往往以汽车爆炸的火光作为视觉中心,令人想起汽车爆炸恐怖袭击的国际新闻,但周金华并不着力去刻画令人震惊的反应,而是把真实事件抽离出来加以形式化,成为画面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和点状的人群,和线型的道路,和舒展美观的色彩形成对比,不是靠现实的冲突而是靠超现实的并置,来造成精神上的荒诞感。而那特别添加的点线,以其对于视觉感受的挑衅性,让我们很难把眼前观感仅仅视为梦境。
王林2006年11月
独行者
朝着现实上路
朝着现实行走有三种走向:
走向自我的心灵
走向智性的艺术态度
走向心灵和制度内在张力
朝着现实行走,也许并不现实
朝着现实行走,最大的可能性是指认真实。
任晓斌2006年11月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