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雕塑作站牌艺术成“摆渡”

更新时间:2006-12-13 08:43:58 来源:新闻午报 作者:佚名 编辑:木子 浏览量:410


  白天,这里有忙碌的身影;黑夜,这里是寂静的街道,张江高科技园区曾以这样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然而昨日傍晚,张江却显得无比热闹———随着20位艺术家的公共艺术作品进驻张江,为期一月的“城市进行式.现场张江”艺术活动正式揭幕,其中部分作品将永久留在张江。分散在张江各处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激活了张江,让它充满诗意。

  营造家园感

  昨日,张江地铁站附近停靠着一辆奇特的公交车,名为“艺术摆渡”。这辆“艺术摆渡”通体粉红,凹凸不平的图案源自恐龙的皮肤,它作为“现场张江”艺术作品之一,将带领乘客游览遍布在张江的30个站点,每个站点都由一组粉色男子雕塑作为站牌。作为第一批乘客,记者乘坐在“艺术摆渡”上,进行了一次漫游“张江现场”。

  张江,在大家的印象中是高新科技的代名词,然而,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却给张江营造出一种温馨的家园感觉。路边,一排两层结构的红色集装箱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是艺术家刘珩的作品《红线》。底层的集装箱内圈养着几只羊,另一侧则整齐地罗列着蔬菜;在集装箱外,艺术家还特意种了一块菜地;而集装箱的二楼则是一个小小的咖啡屋。这样的创意,让人游离于张江的过去和现在,既陌生又亲切。

  艺术家吴方舟的作品《现场人物———何去何从》用玻璃钢翻制张江老镇原住居民的形象,老老少少站立在张江大厦广场前,有些“沧海桑田”的味道。

  公共艺术取代城市雕塑在“现场张江”艺术活动中,“公共艺术”取代了“城市雕塑”,正如上海城市规划局副局长伍江指出的那样,“公共艺术”就是让艺术走出画室、画廊、美术馆,在公共环境中“点石成金”,使城市显现艺术品质。

  在丹桂路的吕家浜河岸,杨守廉的《向日葵计划》就是点睛之笔。50片方形彩喷钢板搭建而成的大型户外拼图装置,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方。当它全部闭合时,亮丽的向日葵图案在夜晚显得格外迷人;祖冲之路上的创意大厦原本就是一幢方方正正的大楼,艺术家何岸却在大楼的天际线处用灯箱组成了一行字,一句是来自电影《辛德勒名单》的“我讨厌拥有和被拥有”,另一句则是出自电影《英国病人》的“宽恕也是一种权利”。一行字在黑夜中分外明亮,让走在大街上、走出大楼的人们不禁停下脚步,抬头看看建筑,回味一下这些句子。

  部分作品略有缺陷

  在昨日的漫游中,一些作品也同样让人产生了困惑。例如,出自电影的经典台词虽然被制成灯箱,悬于大楼之上,但是一些字却是残缺不全,若不是大家拿着导游说明,乍一看,还真不知道这是什么文字;有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在效果图上色彩斑斓,蔚为壮观,但是现场展示的却是一排整齐平放的广告灯箱,令不少观众摸不着头脑。

  对此伍江指出,此次展示的部分作品在与公众对话上稍有缺陷,表现得弱了一点。“公共艺术,美是第一,我们不能强迫大众去接受不美的东西。其次,作为公共景观的一部分,它必须是位于某地恰到好处,而且是唯一的地方。这次部分公共艺术作品显然没有放在最好的地方,它应该是以少取胜,引领建筑,在城市尺度上压倒建筑。”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