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纪事>正文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庄稼病逝 遗愿:来生再续陶缘

更新时间:2006-12-07 09:03:01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刘黎霞 编辑:小路 浏览量:1365

  12月3日下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庄稼因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平静走完他78岁的一生。治丧委员会昨日发布讣闻,并透露将于9日下午2:30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网友哀叹“又走了一位大师”

  庄稼大师是目前佛山11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之一,也是11人中最德艺双馨、年纪最大的一位陶塑大师。昨日,大师逝世的讣闻先在本地媒体上发布,很多业内人士方知,而当地热门论坛c 2000也马上转载了讣闻。

  讣闻称,“原广东佛陶集团石湾美术陶瓷厂副厂长、创作室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庄稼同志,于二○○六年十二月三日下午六时,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热心网友将讣闻贴到当地论坛,大师驾鹤西去的消息让网友扼腕叹息,“又走了一位大师!”、“沉痛哀悼我们的老厂长、工艺大师!”一位网友哀叹道,而不少网友以敬献鲜花的方式表达对这位大师的敬意。

  而碰巧的是,有网友正好将潘玉书、刘传和庄稼三位陶艺大家不约而同创作的同一作品《弃官寻母》在网上作比较。讣闻消息传出后,网友在欣赏大师作品时也自发地回帖,深切怀念这位一代陶艺大师。

  陶艺界的巨大损失

  消息传来,亲朋好友谈起此事无不难掩悲痛。昨日记者联系陶艺界多位人士,多纷纷表示,庄稼的离去是石湾陶艺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佛山文艺界的巨大损失。

  石湾美陶厂刘泽棉大师提及这位“大师兄”(同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传的徒弟),称心情非常难受,“这几年他身体一直不好,每年都有很多时间在医院,但心却始终在工作中,每次见面都记挂着工作。”

  记者昨日联系大师此前工作过的石湾美陶厂,由该企业组织的治丧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定于9日下午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逝者生平

  庄稼,1931年生于广东省普宁县,1953年起即师承刘传从事石湾陶艺创作,曾任石湾美术陶瓷厂副厂长兼创作室主任,1988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多次随国家美术家代表团出访波兰、匈牙利、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地;退休后创办“陶花源陶艺创作室”,继续从事陶艺创作。

  ■作品简介

  51年来,他创作了许多陶塑作品,代表作有《唐太宗》、《诗圣杜甫》、《弃官寻母》、《桂酒献擎天》、《塔吉克姑娘》、《丝绸之路》、《文姬归汉》等;不少作品获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中国工艺珍品奖等奖项,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

  “他没等到明年1月的金婚纪念日”

  “明年1月26日就是我们金婚(结婚50周年)纪念日,他住院前还应承我要一起庆祝……”大师遗像前,昔日朝夕相处的爱人关健儿轻声说道。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庄稼大师的家里,大师的遗像已经摆放在厅堂前,安详地看着客厅内匆匆走动的客人,朵朵鲜花插在遗像前,寄托哀思。

  病情恶化太突然

  关健儿告诉记者,从2004年开始,庄稼的身体一直都很不好,主要是“肺气肿”作怪,几乎是每年都要住一两次医院。

  今年10月11日,庄稼大师再次入院。住了一个星期后,身体略为好转。“当时我们去看他,他说话还挺幽默的,还说回家吃芥兰牛肉。”一旁的侄子插话道。庄稼大师身体好转后,大家都很高兴,以为可以出院了,当时医院打了两支“球蛋白”,但大师身体马上又有变化,被转入了ICU房,而这一住就一直到了与人世告别的日子。

  6月3日下午6时,庄稼大师在市一院ICU病房合上了眼睛,离开他一直眷恋的陶瓷艺术。“他走的时候很安详。”

  制作最后一件作品耗时一年

  “他是工作压力太大,才这么多病……”回忆往事时,妻子关健儿仍止不住叹息。年过七旬的庄稼大师的爱人关健儿,亦是佛山知名作家,他与庄稼大师珠联璧合的故事,在文化界曾被誉为佳话。

  关健儿说,其实这几年庄稼大师的身体一直很不好,但一投入艺术创作,就会进入忘我境界,“他的生活除了公仔还是公仔”。关健儿为记者拿来了一本画册,精美内页中附的琵琶女弹琴图,女子的姿态端庄,典雅传神。关健儿说,这件作品正是大师生病时所作,也是其一生创作中的最后一件作品。

  “2003年底为了迎接亚洲艺术节,他一直筹划要创作一件作品,后来选定一个琵琶女弹琴的题材,觉得能代表中国乐器艺术文化。”

  关健儿说。庄稼以前的作品制作速度都是很快的,只要脑中构思已定,作品出炉不需多日,而制作这件作品时因反复住院,却花费了一年多时间,“那时每次住院,他最放不下心的就是这件作品,总是希望能早点出来把这件作品完成。”

  唯望来生再续缘

  年过七旬的庄稼大师,一生创作作品无数,去世时可曾还有什么心愿?当记者问及此事,关健儿却向记者出示此前庄稼大师在《羊城晚报》发表的一首小诗。

  2004年,羊城晚报副刊版的一个小栏目里曾邀请一些文化名人写自诌诗,编辑请到了庄稼大师,庄稼提笔画了一幅自画像,还随口诌了一首“久居佛地未悟禅,玩泥烧窑乐陶陶,痴陶五十未成果,唯望来生再续缘。”

  “他写完把诗拿给我看,我当时觉得这诗中有些悲观的情绪,提笔想给他改成‘久居佛地未悟禅,斗天斗地50年’,但最后竟没得同意。”关健儿说。

  其实丈夫的心事心细如发的妻子如何不知?关健儿说,晚年多病,丈夫哀叹的是时间不多力不从心,陶塑是丈夫一生都醉心的艺术,但无奈岁月不饶人。

  ■艺坛追思

  徒弟:忘我创作洗笔水曾当茶喝

  昨日,记者在庄稼大师家里还遇到了追随其十多年的徒弟李义鹏。回忆师傅昔日的一言一行,这位年轻的徒弟竟哽咽起来。

  李义鹏说,师傅虽然身体不好,但一投入艺术创作,就会进入忘我的境界,陶塑可以说是他的生命般重要。记得师傅创作最后一件作品《春江花月夜》时,当时身体已经很不好的庄稼每在陶塑上一捏一刻都要累得气喘,但只要身体稍好,他还是几个钟头坚持下来。

  生活中的师傅展现的却是另一面。李义鹏说,庄稼大师创作了数以百计的陶塑作品,但日常生活常识却很少注意,以致常常闹笑话。

  比如,他用电风扇不会调快慢挡,关风扇时只好将电插头拔掉;手上明明带着手表却总喜欢问人现在几点了,还发生过将洗笔水当茶喝的趣事,“他的精神都放在了陶塑上,用忘形来形容他一点不为过。”

  刘泽棉:“大师兄”离去我很难过

  庄稼、刘泽棉和廖洪标,三人均为一代陶艺大师刘传的徒弟。对于这位昔日的“大师兄”的离去,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连称“很难过”。

  刘泽棉告诉记者,至今自己仍记得“文革”时期大师兄带着他们集体创作的情景。庄稼比他先入师门,是大师兄,“文革”时期,年轻人都在搞大串联,当时在这位大师兄的带领下,石湾美陶厂的一帮年轻人却一直默默无闻地在陶艺界进行耕耘,创作了《红灯记》、《白毛女》等一系列的题材,碰巧的是,今年是“文革”结束30周年,这批“文革”藏品将在年底的鉴藏会上被展示,可惜“大师兄”却看不见了。

  “陶艺方面的成就不需再提,但让我最佩服的就是他的‘文才’。”刘泽棉说,庄稼不是大学毕业,却写得一手好字,讲起话来头头是道,写文章更是在陶艺界中几位大师的顶尖,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为刘传大师总结艺术特色的一句“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至今仍被大家称道,而1997年,他整理编写的《二十世纪的中国陶瓷雕塑》,涉及我国陶瓷雕塑的历史渊源、近百年的发展概况和艺术成就、各大陶瓷产区的风格和艺术特色,知识面广、写作难度大,最后能够完成靠的不仅仅是毅力,也有他的天赋。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