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华向记者展示其仿古陶罐作品“古婺遗韵”。
从陌生到感兴趣,再由收藏到自己动手制作,年过五旬的婺州窑研究所所长陈新华人称“婺州窑迷”。而正是这种痴迷,前不久在杭州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陈新华应用传统工艺烧制的仿古陶罐“古婺遗韵”获得金奖。
作品获博览会金奖
“我这次共送去了一组三件作品,均采用婺州窑工艺制作,能得到有关专家和学者的肯定,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也更加增添了我对婺州窑工艺终有重放异彩的一天的信心。”昨天上午,在陈新华的陶艺作坊内,陈新华不无兴奋地对记者说。
据介绍,此次陈新华共送展了一组三件作品,包括盘口长颈瓶、集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于一体的“坐鼓”和仿古陶罐“古婺遗韵”。其中集婺州窑传统“刻”、“印”、“贴”、“戳”等工艺于一体的仿古陶罐“古婺遗韵”,不仅造形雅致大度,而且在工艺方面大胆创新,采用了其他窑口的“跳刀”工艺。这三件作品的展出,引来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
“有继承有发展,这是我想做的也是我努力的目标。”陈新华说:“婺州窑是金华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几年各地都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包括婺州窑在内的婺文化发掘和保护工作也正日益火热。现在婺州窑这个宝贵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说遇到了‘老枝冒新芽’的好时机了。”在这个“婺州窑迷”的作坊内、办公室里,到处都是他收藏的或他自己按照传统婺州窑工艺制作的婺州窑器皿。
痴迷婺州窑二十余载
说起痴迷婺州窑,陈新华说是老师徐朝兴带他走上了这条路。上世纪70年代初,陈新华高中毕业就进入金华古方陶瓷厂工作,上班不久就和另外5位工友一起被派往龙泉陶瓷厂学习现代制陶工艺。而教他学习陶瓷造型的就是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顾问的徐朝兴。
“刚开始,我觉得一个年轻人整天和泥巴打交道没意思,也没什么出息。后来,徐老师的一堂课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陈新华说,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要想烧制出一件好的陶瓷,美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等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在老师的影响下,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陈新华一有空就在作坊里摆弄陶泥,也正因为他学习刻苦,第二年,陈新华就被厂里派往浙江美院雕塑系学习一年,而后又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再次到浙江美院工艺美术系学习陶瓷美术。此后,陈新华也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一些经他设计、古方陶瓷厂生产的陶瓷工艺品也屡屡在业内获奖。
“婺州窑产品以红色黏土做坯料,胎色呈深紫色或深灰色,胎体厚重,釉面青灰色或青黄色,唐代早期有青釉加褐黑彩斑块装饰……”陈新华说,在龙泉陶瓷厂学习时,正遇上省轻工业厅的几位陶瓷专家在龙泉陶瓷厂调研和写《龙泉青瓷》一书。他利用工余时间帮几位专家抄抄书稿,从那时起,他才知道婺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促使他后来成为“婺州窑迷”。
从小试牛刀到专心研制
真正自己动手烧制是在1999年前后,陈新华说,当时自己已收藏古婺州窑陶瓷工艺品,他就根据婺州窑的藏品,对婺州窑产品的造型、釉料配方和工艺等进行研究,并不断进行样品试制。
2004年初,陈新华从老师徐朝兴那里听说景德镇将举办首届国际陶瓷博览会,便加班加点赶制并挑选了53件,于当年10月送去参加博览会。在博览会上,得到了专家的赞许,著名陶瓷美术家张学文为他题写了“婺窑新生后继有人”8个大字,给陈新华很大的激励。而后,陈新华与几个志同道合者成立了婺州窑陶瓷研究所,开始了婺州窑传统工艺技术的保护及应用开发的研究。
陈新华说:“老祖宗给金华留下了这么好的东西,作为后人就应该把它发扬光大。”而今,金华加快了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步伐,他的信心和希望也更足了。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