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格印经院的历史
(一)印经院的历史沿革 德格印经院全名为: “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藏语简称“德格巴宫”,“德格印经院”为汉语简称。德格印经院的创建起因有三种传说:一说当地土司曲嘉·登巴泽仁每天日暮时分出来散步,梦幻般耳闻离官寨30米的西南小山包后隐约传出一群小孩朗朗诵经的声音;二是西藏江达通普叶绒村的差民拉翁刻制了一部《长寿经》,把经版奉献土司,当驮牛行至那个小山包时,驮牛突然受惊,经版抛撤满地,便认定这是佛的暗示;三是德格八邦寺(噶举派祖寺)寺主司徒·曲杰久勒预见到土司登巴泽仁将会创建印经院,就此向登巴泽仁提出修建德格印经院的建议。登巴泽仁为弘扬佛法.以帮助世人离苦脱难,便同意了曲杰久勒的建议并决定铲平小山包修建德格吉祥多门聚慧院。(四)德格印经院的价值
1、文献价值 跟据2002年3月,由全国最具权威的文献,档霍、图书、古籍、史学专家学者组成的“首届”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在全国选定48件文献, 《般若八千颂》是其中之一。委员金对乌尔都文、藏文古梵文、藏文现代文这三种文字的文献价值评价极高。 2、文物价值 作为一整套完整的文物,它独具三大特点:1. 《般若八千颂》(德格版)被称为藏传佛教所有洼的母法来源、法的大海、如意宝,是三世佛祖.菩萨讲的所有法的精髓。该书在历史上曾先后由释迦色郎、加朗斯德、达玛达赫、白玛协等高僧翻译,大译师仁钦桑波校对,噶当派创世人署名高僧觉沃杰·巴登阿底峡尊者最终定稿,并经洛登绒波与赫钦两位大师最后完成三种不同文字的手抄本。萨迦寺的《般若八千颂》手抄本,最初被定名为《如意宝吉祥明灯》,后又称《殊胜三宝》。德格土司赤青·松吉巴登在拜访萨迦法王时,得到该书手抄本并带回德格。后经高僧大德建议组织雕刻,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而它具有极高的宗教文献价值。2、 《般若八千颂》的刊刻年代、因缘、过程、作用等相关背景被详细的刊录在《德格土司世系谱》、 《藏文文法·后记》、 《萨迦格言·后记》中。考古界、文物界把德格雕版《般若八千颂》称之为“流传有序”。3、由当时的德格土司亲自监工、精选当时最上等材料和最优秀工匠,严格按照《藏文书法四十条》进行书写、刻录,并配以佛祖释迦牟尼1 2弘化系列图。保持最佳状态下海天只能按规定时间雕刻,刻完再经过1 2次审查校对,直至合格。所以,它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德格印经院雕版自古至今一直享有“藏地最标准的精典版本”的美誉。 3、文化价值 《般若八千颂》自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 703年)刻制经版后,印经院印经传法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未间断的在为广大信众服务,为信众带去美好的寄托与信念。以《般若八千颂》为代表的众多的佛经犹如“明灯”一样照亮了生活在艰苦地区的藏族信众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在相对艰苦的生活中得到“满足”与“幸福”。这种无形的价值与意义是那些没有亲身感受过藏区生活的人们难以理解和想象的。 德格印经院是我国国家级文保单位。自创建以来近277年时间里,从制版、雕刻、书写、制墨、造纸、印制工艺等都基本保持了13世纪以来的传统方法,为已经消失了的世界印刷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例证。德格印经院是全国藏族地区印经院中刻版制作、印刷技术延续性最好的印经院,是继承和保护藏族传统刻版技术的鲜活证据。 德格印经院所珍藏的藏文典籍,为研究藏族的历史、宗教、语言文字、藏医药、艺术等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史料,现已成为藏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2006年5月12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噶玛嘎孜唐卡绘画、藏族造纸技艺、南派藏医药、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藏戏、格萨尔说唱等7项传统文化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其中德格县就占有6项。 二、德格印经院传统印刷技艺 (一)、雕版制作 德格印经院的雕版制作大致可以分为原材料加工、书写、刻制和验收。 1、胚板制作 德格印经院雕版制作的原材料是选用德格、白玉和西藏江达等地盛产的红桦木。过去所用的红桦木是由印经院预算出次年的需求量后呈报土司,土司向盛产红桦木地区索用。秋叶黄后,差民上山砍伐挺直而无节的红桦木,按照所需尺寸锯咸节,然后顺木头纹路劈成4至5厘米厚的板材,在地上架起并用微火熏烤脱水,熏干后,将其驮回家放入粪池中沤制一个冬季,待次年的3至4月份,板材木性沤退后,将其取出懈板。在阴暗处或灶上用熏烟来烘干,推光刨平后成为胚版,再驮至印经院验收入库。胚板根据需要而定,有5至6种之多。最大的长110厘米、宽70厘米、厚3厘米;一般长66至77厘米、宽11至1 8厘米,厚2厘米;最小的长33厘米,宽6厘米,厚1.5厘米。以上为经版制作,画版的加工制作依需要不同具体而定。 2、胚版上的书写 刻制雕版前,先由藏文书写员严格根据德格书法家所著的《藏文书法标准四十条》和雕版的尺寸书写。一般有两种书写方法,一种是将藏文直接反书写于胚版上,雕刻前校对;另一种是将薄型透明纸裁成与胚版规格大小相同的样纸,然后将藏文书写于样纸上,经过校对无误后将书样纸用清浆糊反贴在胚版上,藏文字迹就会自然渗透在胚版上,待样纸干到一定程度,就用水浸湿,取掉空白样纸,字迹完全清晰地显现在胚版上。 3、雕版制作 德格印经院的雕刻工匠都是以师带徒进行培养,只有经过严格考核,筛选达到技术完全熟练的人,才能从事雕刻的任务。雕刻艺人不仅要技法娴熟,而且还要求有较好的藏语文法功底和绘画基础,特别是雕刻画版的工匠必须懂得构图的基本原理和绘画的基本技能。 德格印经院为了保证雕版刻深、刻准、刻精、刻好,规定每人每天只准刻一寸版面。版块初刻出来后,先印刷一张,交于专人按字母评读,之后进行连读校对,校对出来的错字、漏字、掉字等进行挖补改错,然后将验收的成批雕版放入酥油锅中浸泡熬制,再取出晒干,让酥油渗透到雕版中,再后用当地一种名叫”苏巴”的植物根须熬水清洗,晾干后便可上藏版架。整个雕版在加工、书写、雕刻、验收等过程中,大约经过15次以上的工序、10多次的校对验收。因此,德格印经院的雕版在全藏区被誉为”雪域西藏印经院中最具标准的经典版本”。[JH:PAGE](二)、德格制墨
德格印经院用墨有两种,一种是供书写用的墨,另一种是专供印刷用的墨。印刷用的墨原材料大多为大杜鹃树的树皮(藏语叫“招呷”)。当地老百姓制墨时,先到盛产杜鹃树的地方去挖一个地灶,灶上搭一个小型密封好且又能闭气的木板棚,然后将采集的杜鹃树皮和少部分”阿朗”树枝放入地灶熏烧20天到1个月,待熄火冷却后,打开密闭木板棚,将附着在木板棚壁上的烟灰刮下,经过精心研磨后即可包装待用。用杜鹃树皮和少部分“阿朗”树枝制作的烟墨柔和细腻,墨色鲜亮,使用时只须加适量水调和,因为这两种树皮和树枝本身带有沾性,无须加胶。而书写公文信件用的烟墨一般用当地的大页柳作原料加部分“阿朗”树枝,烧制方法与印刷墨相同,研磨时可适当加牛胶,书写时加适量的水调和即可,色彩和字迹永远鲜亮,既不变色也不褪色。 (三)、德格造纸 德格造纸的历史久远,根据有关资料记载,藏历第一个绕回的土鸡年,即公元1078年,在德格出现的手抄本《岭·格萨尔王传(征服霍尔魔白,C王)》使用的纸藏语叫”阿修”,意思是德格龚囊·阿乐村造的纸(阿乐村现名为协呷村)”。德格印经院造纸原材料十分独特,采用一种植物根须口叫“阿交如交”,译为“瑞香狼毒草”。阿交如交的根须可分内、中、外三层,可以制作三种不同质量的纸张。若用中层作纸,则为一等纸,纸质细腻,色白,为德格土司公文专用纸;若内层和外层合用,则为二等纸,是德格印经院的主要印刷用纸;若是内、中、外三层合用,则为三等纸,质地较差,纸较厚,纤维也较粗,一般用于印刷“装藏”经文和风马(龙打)之类的印刷品以及包装用纸。 德格地区老百姓自古就有定期上山采集“阿交如交”的习惯,采回后先进行淘洗,去掉泥沙,视其需要再进行根须分层(若是造三等纸则无须分层工序)。分层后根须沤制一段时间后,进行捣浆,捣成的纸浆再进行沤制、去渣、加碱,放入类似打酥油茶的“降桶”内反复搅拌,使纸浆均匀,其后的制作方法与内地传统造纸工艺大体相同。用”阿交如交”作原料造出的德格纸,色呈微黄,质地较粗,也较厚,但是纤维柔性好,不易碎,吸水性强。同时因“阿交如交”本身是一种藏药材,含轻微毒性,故造出的纸具有虫不蛀、鼠不咬、久藏千年不坏的特性.是一种保存文献的理想用纸。 (四)、原始印刷技艺 德格印经院坚持传统印刷技艺,整个印刷过程由3人完成:一人搬运雕版,一人刷墨汁。一人印刷。德格印经院印刷流程大致可分为4部分:裁纸、颜料加工、印刷、装订。细分可以分为20个过程:裁纸、泡纸、兑墨、研磨,研制朱砂、取雕版、印刷、雕版上架、晾晒。洗版、晒版、擦油、清页、分页、检查、装订、打磨、包装、打边红、入库等,上述工序既是流水作业,又相互交叉,有条不紊,全部由手工完成。 颜料加工组主要是调兑墨(包括烟墨、研墨)和朱砂两种颜料,随时供应印刷组的需要。调兑烟墨较为简单,只需要在盛放干燥烟墨粉的容器中加入适量比例的水,然后缓慢搅拌均匀即可。印刷《甘珠尔》、 《般若八千颂》等特殊文献则不同,需要朱砂颜料。研磨朱砂的时间相当长,要求也高,朱砂主要来源于印度、西藏和四川。此外裁纸工人当天收工以前,必须将次日所需的各种规格的用纸裁出来,供印刷工在收班前将次日用纸在水中短暂浸泡.再经过一夜存放使纸张回润,这样便于印刷和吸墨均匀。印刷完毕后的文献经过验收合格并晾干,由装订组先对号进行分拣,检索无误后装订成册。藏文书籍均为散页式。装订较为简单但极具特色,为便于打磨和刷色,装订工在印张四角打孔,然后用牦牛毛编织的细牛毛绳穿孔、对齐,再由打磨工上架(专门供打磨用的平置式书架),加楔压紧,先用粗刮刀不断推拉,刮去超过书架边缘的多余毛边,待基本刮平后再用细刮刀打磨,直到书边完全平整为止,然后刷上一道红色边,待晾干后将书取下,并按藏族传统方式包装。 印刷是负荷较重、工序较多的关键工作。规定3人为一个印刷小组,每个小组一天要完成700页的工作量,工序包括出版和收版、印刷、晾晒等。一个小组有一人专门负责到雕版库提取雕版,供组内负责印刷的人使用。用完后,由专门的洗版工在木质大水槽内清洗,洗完后放置在嚏顶晾晒,待雕版干后再涂上酥油送至雕版库交曹理人员验收上架。而印刷工作由两人合作在一个工作面上进行,一高一矮,相对而坐,雕版就置在两人之间斜躺版上。高坐的人负责接纸并准确固定雕版与印纸之间的一面,并往雕版上滚墨;矮坐的人则一边递纸,一边持卷布干滚筒自上而下双手推过,迅速扬起已印的书页放置一旁,如此周而复始,待印完当天规定的数目后,再将雕版翻面印刷。此外,印刷工还要负责将印好的书页搬至晾房悬挂在绳索上晾干,晾干后的书页要交管理人员验收,如发现有墨色不均或字迹不清的纸页.则必须重新补印。 在德格印经院建院至今的277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整个流程仍保持传统的风格。历代德格土司都以维护藏传佛教和藏族利益为崇高职责。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并加强德格印经院的管理力度,截止到2003年,政府投入1400多万元。近两年继续投入了大量资金,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德格印经院永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