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观众为孔子雕像“抹泪”
雕塑《孔子哭了!》
最近,一件名为《孔子哭了!》的雕塑在网上引起激烈争论。这件用橡皮泥做的雕塑,基本上是根据前些时候有关方面公布的孔子“标准像”来做的,只不过神情是在哭,脸颊上还留有泪痕。更异想天开的是,作者金锋还约请一些观众到展示这件作品的工作室来,“给孔子抹去眼泪”。
带有“行为”色彩
从作者在其博客上发布的照片看,现场观众正用手为这件高185厘米的孔子像“抹眼泪”。一旁,有助手在用电吹风给橡皮泥塑像面部加热,使之软化。于是,渐渐地,孔子的脸在人们的抚摸下越来越模糊,直至面目全非。这件带点儿“行为”色彩的作品,本是面向非常“小众”的范围的,但作者在他的博客上连续发布现场图片,并称之为“网络互动作品”。于是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并引发了热烈议论。
褒贬兼而有之
反对者表示了“强烈抗议”,认为这是“戏弄”和“亵渎”孔子。有人指出,这是“把孔夫子这张汉文明最大的名片用来恶搞”。有留言说:“这些所谓的现代艺术家没有一点点根基,根本不懂什么是孔子,我甚至怀疑他们读过《论语》没有?哗众取宠对于孔老夫子并无伤害,而把自己的无知拿出来示众就太可笑了!”“可以看出来,作者是想借孔子的哭来反讽现代社会,其艺术成就姑且不论,但其对孔子思想理解的浅薄却一目了然。”
但也有人颇为激赏。有署名文章认为,金锋的《孔子哭了!》准确针对了“孔子标准像”事件背后的中国文化问题:孔子需要“标准像”吗?“孔子标准像”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儒学文化?中国文化需要“标准像”吗?中国文化如何走向现代?
究竟如何看待?
金锋曾因展出其创作的雕塑《站起来的秦桧》而受到广泛指责。这次,他在博客上阐述了自己创作《孔子哭了!》的初衷:“我希望能在常人、凡人或更人性的位置上来探讨与理解孔子。孔子所倡导的儒家理念的根本是‘仁’,仁就是‘爱人’,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这种关爱更带有政治色彩,但今天人们对爱的理解是否值得反思呢?孔子如果复活,对今天的社会现实,特别对做人的道理,对教育现状,会有如何感想呢?《孔子哭了!》只是从艺术的角度对作为常人的孔子的一种想象。”《孔子哭了!》究竟是浅薄的恶搞还是艺术家的人文思考?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