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惟王建国——钱绍武先生新作大型城雕《周公营洛》试读

更新时间:2006-11-09 09:13:06 来源:《雕塑》杂志 作者:陈培一 编辑:木子 浏览量:794


    这是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要想解读这件作品,就要了解发生在三四千年的那段历史。

    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叛),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叛)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早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公元前1043年,伐纣灭商的周武王归天之时,其太子诵尚在襁褓之中,还是个婴儿,即位后便是周成王。周公名旦,是周武王之四弟,曾佐武王伐纣。克商立周之后,周武王分封天下诸侯71家,其中姬姓王53家。周公被封于鲁,太公望被封于齐,召公被封于燕。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武王卒后,成王立。周公惟恐天下叛周,于是自代成王摄国政。周公在太公望、召公的帮助下,扫除了流言蜚语,并使长子伯禽代为就国于鲁,自己留在朝廷专心辅佐年幼的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胸襟赢得了天下士人的同情与支持,成为众望之所归。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丰,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其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周公成功地挫败了兄弟管叔、蔡叔和商王武庚的叛乱,使刚刚建立不久的周王朝由动荡不安而天下初定,从而走上“长治久安”之路。为了扩大周王朝的疆域,巩固其在东方的统治,周朝营建了新都洛邑,都城一度东迁到了洛阳。

    周王朝建立之后、武王就想建都洛阳,因其英年早逝而未能如愿。成王即位后,太保召公先往侦察地形,勘探风水,而后由周公在时称郏的地方营建了新都洛邑。

    周王朝营建洛邑的理由有三:一是为了巩固中央政权,扩大在东方的统治,镇压殷商旧贵族的残余顽固势力;二是洛阳夹伊、洛二水,四面环山有险可屏,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可以居御外;三是此城地处中原,道里均匀,便于各地诸侯进贡朝贺。

    周公营建洛邑,实际上建造了两座城池。其一为王城,周公“迁九鼎于此”,是周王巡幸、居住和召见诸侯处理政务而建的场所;其二位于王城的东边,叫成周城,有重兵把守,被强行迁居的殷商贵族居住在此。这样,周王朝就拥有了两个都城:镐京和洛邑。

    七年之后,周公还政于成王,心甘情愿地北面俯首称臣。周公不仅营建了洛邑,奠定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王城格局,而且创建了礼制,为后世统治者留下了治世听政的王道规范。如周公作《多士》、《毋逸》戒王之淫逸,作《周官》、《立政》使官别其宜,百姓悦服。

    周公旦就是这样一个富有远见卓识而且忠诚不二的、伟大的政治家。然而,要想塑造三千多年前的这样一个历史伟人,再现这段历史,又谈何容易,其难度是可以想见的。现在,没有人见过周公长什么模样,周公也没留下什么可做参考的图像。那么,是否雕上一个老者命之为“周公”就是周公像吗?很显然,不是这样。只有作品体现了数千年前那个时代的特征,符合了周公的身份、地位与精神风貌,与人们想象之中的周公形象相吻合或者说相去不远,看起来像,才能称之为“周公”。


    我认为,不久前落成的、由钱绍武先生创作的大型组雕《周公营洛》是成功的,而且也只有钱先生这样国学根基雄厚的学者型雕塑大家才堪此重任。
这件作品之所以成功,其由有三。
   
    一是选择材料。这组群雕规模较大,总高度约12m左右,周公像总高可达20m,是用花岗岩刻制而成。在表现大型历史题材的作品中,选择使用的材料是极为重要的。什么样的题材适合用石雕,什么样的题材适合用铸铜,什么样的题材适合用综合材料,似乎是自有天定。选择材料不当则会影响表现效果。《周公营洛》使用黑偏红色花岗岩来制作是极为恰当的,只有这种材质才足以表现那个时期的历史沧桑与久远,才足以体现那种质朴与凝重,才足以承载如此厚重的文化内涵。

    二是表现手法。为了表现周公的伟岸高大和恢弘的气度,钱绍武先生使用了极为简约的手法,用粗犷的、简练的线条来表现周公的风度;用了七个半多头长(接近八个头长)的比例来表现周公的身高,又适当的加宽了肩部。宽袍博带的周公指点江山,分明就是在向他的随行者阐述他的建城治国方略,脚下的岩石已遭刀斧分明就是已破土动工的洛邑城池。周公来自古老西北民族,身材高大健硕。同钱绍武先生的另一件名作《李大钊》的表现手法一样,周公的肩部被适当加宽、加厚。高大的身躯,宽阔的肩膀,粗犷的线条与肌理,无一不体现了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伟丈夫的担当。而与这种粗犷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钱先生所刻意雕琢的周公的头部,紧蹙的双眉,如炬的目光,下垂的嘴角,凝结出一副刚毅坚韧的神情,显现出周公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胸有成竹和指挥若定的成熟,显现出了一种稳如泰山的沉着和临危不惧的胆识与干练。作品体现了周公有志图王的仁者风范,而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王霸之气,望之是为人臣,而非人君,这种分寸钱先生拿捏得恰到好处。

    《周公营洛》诸像的塑造,显然与洛阳龙门石窟里佛像截然不同。诸佛的法相皆以头脑硕大、躯干伟岸而彰显其超自然的神力与威仪,诸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自然存在。钱先生创作的周公则是忧国忧民、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的政治家,是曾经存在过的血肉之躯。二者使用的是风格不同的艺术语言,不能用同一尺度来衡量二者的孰长孰短,孰大孰小。这样艺术设计处理的周公,置于龙门石窟这样雄浑的自然、文化环境之中,其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之强是可以想见的。

    三是构图布局。这组群雕的布局安排是精心的,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套路“高、大、全”来表现周公的伟大,雕塑作品中每个人物的高度都在7m左右,体现一种平等的意识,周公并没有脱离他的追随者和他的人民,他的体量没有被特别表现,刻意突出。但是,周公毕竟是王城的建造设计者,其丰功伟绩非常人所能及。钱先生将周公巧妙地置于一块巨石之上,一下子就使这个人物高大起来,整个布局一下子就有了节奏,自然而然地和紧随其后的几位人物产生了一种距离和落差。周公身后抱琴的侍者,捧着洛邑城模型的属僚都与周公的顾盼相一致。这样,不仅表现了周公的伟大的人格魅力,而且也体现了天下归心、众志成城的历史时局。

    洛阳市政府和洛阳人民为周公造像,以来纪念周公的丰功伟绩,此举甚善,着实在中国文化史、中国建筑史、中国艺术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具有一举多得之效。

    年近耄耋的钱绍武先生不仅为洛阳市成功地创作了《周公营洛》这组大型城市雕塑作品,为古老的六朝古都洛阳增添了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为洛阳城点睛传神,创造了当代洛阳都市的一个新地标,而且也创造了一个神话:八十岁的老人尚能从事如此大规模的群雕设计与创作,这在中外雕塑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是空前的。钱绍武先生再次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了自己的艺术之树长青不衰。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