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吴为山谈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体雕塑

更新时间:2006-11-09 09:01:33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佚名 编辑:小路 浏览量:555

  

  印象中,雕塑家吴为山塑过荷兰女王,塑过睡童,塑过近400位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主题一直是真善美,然而近一年来,他全身心创作的,却是南京大屠杀这个严肃而沉甸甸的主题。记者昨天来到他的工作室时,恰好他又收到了文化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入选通知,作为江苏唯一入选的艺术家,他要创作的是“义勇军进行曲”。于是采访便从这两个历史题材开始。

  记者:义勇军进行曲和南京大屠杀,一个是无形的音乐,一个是至惨至痛的灾难,你如何表现这两个主题?

  吴:雕塑被称为有形的音乐、无形的诗。关于义勇军进行曲,我初步的想法是塑它的作者聂耳,通过聂耳来表达自觉、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而作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的一部分,我创作的雕塑群已经基本成形。我要表现的是中国人民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对民族情感的伤害和影响,要控诉暴行,但更要有警示意义,祈祷和平。具体地说,进门迎面是一个13米高的雕像,一个被侮辱过的母亲横抱着被杀死的孩子,向着苍天呼号,在她身后是被活埋的丈夫露出地面的手脚。我给它命名《家破人亡》,因为这是千千万万个受害家庭的缩影,也象征着祖国母亲遭受着外敌的欺凌。在《家破人亡》之后,是一群略大于真人的逃难者群像,似乎正朝着参观人流迎面而来。他们中有趴在母亲的尸体上吸吮乳汁时被冻死的小孩,有遭受凌辱的少女投井的瞬间,有一对知识分子情侣临死前挣扎着爬向对方,还有一个和尚为一个死不瞑目的人抹上双眼……在纪念馆入口处,是劈成两块的20米高的三角形造型,刻以呐喊浮雕,寓示着无数亡灵的挣扎与反抗。在纪念馆的外墙上,是数千个被屠杀的死难者面孔,是烧杀淫掠的影像,在纪念馆边,以大屠杀埋尸遗址的白骨痕迹铸造成一条“白骨路”,这些雕像以动态的形象,共同构成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在创作过程中,我常常沉浸在悲怆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常常做噩梦,梦见那些屈死的亡灵。

  记者:从表现人类美好的情感到表现重大历史题材,这是你主动进行的转型吗?

  吴:这并不是转型。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用雕塑表现人的情感和精神,这两个题材虽然和以前不同,但对情感和精神的关注是一以贯之的。

  我一直认为,艺术家要表现人类共同的情感,而不是仅仅追求个性的宣泄,人情、人本和人性,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思想情感,可以跨越种族和文化而共通。杨振宁先生前两天来我的工作室,看了南京大屠杀主题的作品后流下了眼泪,他说这让他想起了毕加索著名的油画《格尔尼卡》,它们同样是因为敏锐地捕捉到战争对人类的摧残而打动人心。在我看来,艺术家必须有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才会在人类文化长河中留下独特的价值,但是艺术家不应该像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一样,只见个性却缺乏思想。有人曾问我能出名是不是有什么“背景”,我说有啊,我的背景就是5000年的历史文化。背靠历史,立足时代,中国艺术才能以自己的姿态面对世界的目光。为时代造像,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责任感。

  记者:你的工作室有幅照片,是你戴着安全帽在脚手架上进行雕刻,这是你常有的工作状态吗?

  吴:是的,那是我创作老子雕像时的照片,在那次创作中,我曾经连续工作18个小时,忘记了吃饭和睡觉。我有助手,但雕塑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我自己动手,为文化名人塑像就是走近那些伟大的灵魂,这种神交让我非常享受,我是辛劳并快乐着。雕塑的过程是很快的,例如弘一法师,雕塑只用了一周,但是在这之前我对弘一法师做了十年的研究。还有鲁迅、齐白石、林散之等文化大家的雕像,我做了十几个不同的稿子,分别表现他们不同的风骨,能走进这么多大师的心灵,也是我作为一个雕塑者的幸福吧。本报记者 王宏伟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体雕塑《家破人亡》(局部)。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