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力和美的交响 ——田世信的雕塑艺术

更新时间:2006-11-08 09:00:2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佚名 编辑:小路 浏览量:753


山音(铜)




唐女系列之三(铜)





齐白石(石膏)



鲁迅(铜)




苗女(木)

    在当代中国雕塑界,田世信是一位有独立个性的艺术家。他不像有些人那样追赶所谓“世界潮流”不断改变自己的风格,以迎合艺术市场的需要;他也不像另外一些人那样,忙着接受各种城市雕塑“订件”,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作品”。他在北京郊区的工作室里默默地耕耘看,凭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用自己的智慧和技巧构思、创作,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做各种创新的尝试,每件作品都匠心独运,精心锤炼,别出新意,受到同行们的尊重和社会的好评。

  田世信出生在北京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大家庭,从小就热爱艺术。他在北京艺术学院的附中和大学接受系统教育8年,除了牢固地掌握了学院传授的技巧外,他还受到主张艺术创新的老师卫天霖和吴冠中的影响,懂得艺术语言切忌一般化,要表达自己的个性。大学毕业后,他没有机会从事艺术创作,被分派到偏远的贵州生活工作了25年,其中在中学教书14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田世信只能偶尔拿起画笔画些速写,但他的所见所闻,周围的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社会上的众生百态,还有那些充满生机的贵州民间艺术,给予他很多教育、启发和艺术灵感,也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所以,当他一旦有了艺术创作的条件,他的创作热情便不可抑制地爆发出来。上个世纪80年代,他的作品如《司马迁》、《谭嗣同》、《牧羊女》等在北京展出,他的富有表现力的雕塑语言,备受美术界关注,田世信也被人们刮目相看。不久,他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室工作,从此进入了他创作生涯的旺盛期。

  田世信有丰厚的生活根底,有广阔的艺术视野,并善于吸收和消化各种艺术资源,因此他的作品有充实的内容,有鲜明的个性风格。他把从民间艺术中吸收的养料提炼为具有现代感的语言,他把欧洲古典写实雕塑技巧和中国传统雕塑写意手法有机融合,他借鉴西方现代艺术语言的象征性、表现性和某些抽象性……一句话,他从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根据每件作品的需要,自由地驰骋在艺术的大天地里。

  田世信作品的体积有大有小,但在每件作品中他都追求大的思想容量。他理解的作品思想内涵不局限于题材内容,也包括形式意味。他认为,没有形式感的作品是空洞无味的。因此,他特别注重雕塑的形式语言的感染力,为之反复推敲,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在浑厚雄健的雕塑体积中,他追求质朴粗犷的力美,追求苦涩的美感,追求生命本质性的真实。他遵循形神兼备的原则,深入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作品鲜明的基调。《老子》、《齐白石》、《朋友》等,都是他近年来的杰作。《老子》其貌不扬,“老态龙钟”,但深谙宇宙变化之道、洞悉万物的智慧目光和吞吐天地的胸怀,给人以心灵震撼。白石老人的温和敦厚与儒雅的风度,刻画得自然生动。田世信在处理三人组雕《朋友》时,不仅成功地塑造了鲁迅、肖伯纳和蔡元培的形象,而且传神地刻画出他们亲切交谈时的神情,表达出真挚友情的魅力。

  田世信塑造的许多山区的人物形象如《山风》、《归》、《牧羊人》、《山路系列》等,有的是单人雕塑,有的是组雕,人物形象不仅传神传情,而且似乎传达出他(她)们的话语声音,可谓“声情并茂”。他创作的许多古代人物如《唐女系列》、《竹林七贤系列》也有各自的独特风采。

  作为雕塑家,田世信对材料有特殊的敏感。陶土、不同质材的石头和木料、大漆、青铜……他根据不同材料的特质酝酿和构思艺术形象,用“这一块”材料做“这一件”雕像。还有,由于他在绘画领域也颇有造诣,他对平面塑造和色彩有浓厚兴趣。他巧妙地把这些修养用于雕塑创作,例如他很注意用雕塑体积表面的光影和色彩效果,来加强雕塑语言的表现力;他在处理民俗题材时,往往采用民间雕塑手法,在一定的建筑空间里安排处于活动状态的人物,形成如情节性绘画的“雕塑画面”,赋予传统民间雕塑形式以现代神韵。

 




老子(木)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