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当代艺术二十年”首次独立行走

更新时间:2006-11-08 08:56:32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佚名 编辑:木子 浏览量:667
    1989年,在“中国现代艺术展”开幕后大约两小时,一位艺术家向装置作品《对话》开了两枪———这一事件震惊了中国美术界,这一作品也被评价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装置与行为组合。上海东方早报记者昨天从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了解到,《对话》将在其秋拍“中国当代二十年”专场中出现,估价达210万元~310万元,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场回顾2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指带有观念性、批判性的艺术形式)拍卖的机会。

  当年的装置已不存在

  出现在嘉德秋拍的这件装置作品《对话》其实是一件复制品。该作之所以重要,与1989年展出时的“一枪”无疑有着直接关系,这一作品当初大胆地运用生活中的电话亭作为题材,由两个电话亭和中间的一个红色电话组成。1980年代,电话亭在大城市刚刚出现,是中国都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展出的过程中,一对学生打扮的男女青年正在不同的电话亭打电话,电话亭立在铺满水泥方砖的地面,暗示这是发生在街道或者广场等公共空间中。两个电话亭中间有一部放在台子上的红色电话,但是电话话筒是耷拉在那里,没人接听电话,隐喻了“对话”的中断。

  表现现代都市、工业化场景和现代人困惑,在当时并不少见,而《对话》之所以重要,跟“枪击事件”直接相关。打枪是对装置部分的补充和完成,没有枪击的破坏,就没有《对话》的终结。从展览标签等来看,装置作品《对话》的作者是女艺术家肖鲁,但也有另外一种声音,称朝着作品打枪的是另一位艺术家唐宋,后来的书籍和报道,提到这一作品时,署名也多为两个人。据了解,当年被破坏的装置已经不存在了,此次上拍的为肖鲁十多年后复制的。拍卖公司还将提供展览现场的录像资料等。

  学术地梳理20年历史

  带有观念性、批判性的当代艺术1980年代在国内兴起,绘画、装置、影像和综合材料都是艺术家们经常使用的媒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艺术形式多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而近两年各类展览日趋活跃,在市场上的价位更是节节攀升。作为中国艺术品拍卖巨头的中国嘉德,在今年秋拍时推出“中国当代二十年”更是将其从原来的“油画和雕塑”专场中独立出来,似乎预示着这类艺术将更为广泛地走向人们的收藏和生活。

  香港苏富比自2004年秋拍推出“中国当代艺术”专场,50件作品的总成交额仅为2000多万港币。当时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的其主管林家如表示,她担心当代艺术的市场价位和接受程度都还不高,无法成为一个独立门类,支撑一个专场。然而仅仅两年时间内,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公司分别在香港、纽约和伦敦推出中国当代艺术,最高纪录也早就打破千万元的大关。香港苏富比今年秋拍将“中国当代艺术”专场分为两个部分,仅先锋部分的150多件作品就拍出8700多万港元。再次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林家如表示,是否让当代艺术成为独立的专场,目前还没有确定。

  中国嘉德作为国内首家进行油画雕塑专场的拍卖公司,此次将当代艺术独立出来更是先走一步。但正在进行的当代艺术中,艺术家本人都在探索和变化中,从边缘化走来的当代艺术,很多作品又面临着归属权等复杂问题,甚至连作品好坏的评判标准都还不成熟。对此,刘刚表示,拍卖公司无权给当代艺术命名、定义或制定评判标准,这个专场之所以叫做“中国当代二十年”也是这个原因。“我们只是选择在这20年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尽可能学术地梳理这段历史。”他说。记者观察大浪淘沙后,留存能有几人?

  从“八五新潮”大展算起,中国的当代艺术不过20多年的历史;从香港苏富比2004年秋推出“中国当代艺术”专场算起,当代艺术在市场上的大规模呈现仅有两年半时间。短时间内的火爆恐怕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嘉德拍卖公司首次将“中国当代二十年”独立推出绝非偶然,但这真意味着当代艺术市场进一步的明媚吗?曾经长期处于地下的中国当代艺术最早走的是国际路线,经过西方策展人和收藏家的推崇,进入国际视野。以传承自西方的艺术题材反映东方大国,这样的作品满足了西方人所谓的中国想象。有业内人士披露,除了私人收藏家外,海外的艺术机构、基金并未开始大规模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的成交活跃,很大程度源于国际投资、投机商的运作。这种运作的目标,还是瞄准购买力上升期的中国收藏家。

  在20多年的历程中,当代艺术从地下到地上,从边缘到登上舞台,正逐渐被社会接受,刚刚结束的上海双年展迎来20多万观众也在诠释这一点。但即便完全接受了,再到收藏,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当代艺术市场的活跃,更应该放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大环境里。从2005年秋拍开始的中国近现代书画萎缩,让企图以艺术品为投资方向的力量紧张,自觉与不自觉中,寻觅新的、可以担当重任的门类。古代书画、瓷器和杂件等古代艺术,由于存世数量有限,文物法限制等原因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油画和雕塑”类被看作市场热点,当代艺术被包含其中。但在传统油画中,只有陈逸飞等少数艺术家有国际积累,当代艺术最早却是在国际市场被接受,先天优势和原本极度低廉的价格等让其仅仅抓住了中国艺术品市场风潮“第二波”的机会。

  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大收藏家希克认为,张晓刚等领军人物的市场价格还没到位,但二流、三流艺术家的价格却过高。现在活跃的大量年轻艺术家多近于泡沫,———大浪淘沙后,留存史册的又能有几人呢?有人说当代艺术市场很快会崩盘,有人说独立推出当代艺术拍卖是前瞻性的表现,这些说法现在都难下结论———即便是当下的艺术界,对当代艺术其实都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对于抱着投资心态的收藏者来说,如何选择作品无疑更是庞大的工程,而盲目跟风的后果恐怕很快就会呈现。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