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体验无限想象

更新时间:2006-10-25 09:14:54 来源:新民网 作者:佚名 编辑:小路 浏览量:1399

    也许是在北京读书时一有空我就跑到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和北京展览馆等固定和临时的展览场馆,去看各种各样的展览,而渐渐地看出了门道;到现在,我特别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展览,科技博览的、商品展销的和艺术展览的。其中美术作品展览,是我特别喜欢看的展览之一。上海美术馆前几年就推出了年卡,作教师那会儿,空余时间比较多,我就在上海美术馆办了张年卡,一有空就往那里跑。上海美术馆那欧式的老房子,内外都是一看不尽的艺术品,让我看了很多次都看不够,其豪华、神秘和优雅令人陶醉。它和上海音乐厅都有着永恒的旋律,让人留连忘返。

    这些日子,上海美术馆正在举行第六届双年展。双年展是上海美术馆的一个品牌,每两年举行一次;作品以大胆和前卫而著称。本次双年展的主题定为“超设计”,你就能想象到作品是以无限地想象为设计前提的。这样的展览是一次思维的启迪和训练,也许当时看了,是不理解,是惊叹或是感动,而由此带来的点燃智慧的火花,将会使你受益无穷,尤其是对可塑性极强的孩子。

    在看展览的时候,我习惯先走到顶楼,然后慢慢地一层一层地看下来;先粗看一遍,然后再倒走回去,对前一遍看过的有印象耐琢磨的作品,再仔细地看一下。先是线后是点,最后在脑子里就串成了一道精致的艺术风景线。

    这次双年展给我带来了很多地惊喜和感动。尽管每个作品都有标牌,标出作品的名称和创意,但我对标牌不是很注意;就像听音乐似的,不一定要去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想表达的内容。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欣赏水平和欣赏习惯,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去想象。艺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这种无穷地联想。

    刚走到美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立体作品:

雨伞[JH:PAGE]

    金属支架上洒下雨水,下面有两把伞,一把厚重沉稳,另一把轻巧透亮。人站在这里,耳边仿佛传来那首熟悉的旋律-《在雨中》。作品中没有任何人,但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人,想到拿着这样雨伞的人,雨中的男人和女人。这是一支无声的歌,是一个含蓄的爱情故事。

    进入展馆,看到学生很多,大中学生都有。有学校组织来的,也有自己来的。有些学生看得很仔细,一边静静地看着,一边在想些什么;还有些同学坐在展室里三五成群地打打闹闹。这本身也是流动地作品。

    我先上五楼。看到一面墙,墙上挂满了同一款式不同图案的圆领汗衫。

    T恤我叫它“街头印象”。这多象是夏季的街头呀,满眼晃动着穿着圆领汗衫的少男少女们。我们不会去注意他们都长什么样,给我们留下印象的,是每个人胸前的图案都不一样。现在的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辈,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如果每人拿出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不看脸得话,你会觉得是同一个人。同样的发式,同样的服装,同样的鞋帽,同样的背包,吃着同样的东西,说着同样的话,有着同样的思想,拿着同样的工资。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开放性的标志之一,就是多样化、个性化和自由化。管理者首先要明白这个道理,教育者也要懂得这个道理,做父母的必须明白这个道理。这样得话,才能管好人、教好人、做好父母。

    三楼入口处有一个巨形瓷娃一样的雕塑:

     大头娃娃这个造型远看像个南瓜,近看是一张女孩的脸。用这样的造型表现小女孩,让人觉得憨态可掬、稚气可爱,孩子的童趣一览无遗。也让我们想到,现在的人过于注重大脑的训练,看电视、上网,仿佛只要有脑子就行了,而不需要锻炼四肢,久而久之,人会不会变成像这个大头小姑娘一样,只剩下脑袋了?而身体的其他部分,由于没有很好地利用,久不用则废了,萎缩了?这又像是作者对现代人生存状况的一种担心和思考。[JH:PAGE]

    三楼还有一件用粗麻布做成的雕塑作品:

    这个作品如果让装潢设计人员看到了,也许会产生很多的灵感。我觉得这种材料和这种造型方式,都非常适合用在家庭装潢上。粗麻布非常环保,用它来装饰卧室和客厅,会让居室里有着温馨和浪漫地感觉。图案可以根据主人的喜欢进行选择,山水花鸟,人物动物都可入画。墙面和装饰,艺术和生活,在这里被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同一个作者还创作了这样一件作品:

    一家人家呆在一个玻璃罩子里,这是现代人尤其是城市人对越来越喧嚣的城市环境的逃避。他们渴望能生活在一个透明而隔离的环境里,既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又可以不受外面声光电和人为的干扰;他们希望能生活在一个地上长满鲜花,头顶悬着鸟笼地充满自然气息的生活环境中。这也反应出现代人的矛盾心理,在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又憧憬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环境。人们既不愿意到乡村去过真正的农家生活,又在城市里做着农家乐的向往。这种矛盾心理普遍存在,而幻想着能有一个隔绝各种干扰的透明罩子,是很多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生活感受。[JH:PAGE]

    从三楼转了一圈下来,在三楼和二楼的夹层里,有一个巨形的作品。各式各样的中国古老家居的门围成一个圈,一支金属的巨大的利箭,从家居门堆里穿过去。

    这个作品中国人很容易理解。在中国,门是家的象征。人们说门当户对,实际上讲的是家庭档次的相近。那只不和谐的,又巨大无比的金属之箭,穿过古老的中国门户;很显然那是在表明古老的中国文明,平静地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正被现代文明的利箭所穿破。在现代文明巨大的穿透力面前,一扇扇木制的家门,显得太轻薄也太不堪一击了。现代文明正以其巨大的穿透力,挺进到家家户户每一扇门的后面。喜欢的或是不喜欢的,高兴的还是不高兴的,都注定了要经历一场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