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当代艺术
“艺术北京”主打当代艺术,当概念性的绘画、雕塑乃至装置艺术云集农业展览馆这座古老庄重的苏式建筑时,视觉与观念的反差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展示效果。
“农展馆又装修呢?这么大噪音市政府也不管 管。”当记者乘坐的出租车停在农展馆门前时,出租车司机向记者发出这样的牢骚。而实际上,“工业噪音”来源于农展馆广场上的“年轻艺术”区,20多位现居北京,却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年轻艺术家正通过Video、音乐、表演等形式带来他们对于北京的不同感受。
类似的反差在展厅里同样存在。记者发现,在农展馆三个展区内,有近三分之一的观众是外国人。当他们津津有味的品评那些或夸张、或抽象、甚至略显怪异的当代艺术品时,一些中国观众却皱起了眉头。“这也算艺术?太夸张了吧,不知所云。”一位年纪略大的观众在台湾第雅画廊展区内对记者说。
自从今年年初苏富比拍卖行首次在纽约举行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会成交火爆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突然爆发出惊人的市场潜力,成为各路人马群起争夺的焦点。与此同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怀疑声音也一直存在。如何让仍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艺术教育尚未普及的中国老百姓理解、接受当代艺术,将决定中国当代艺术能否具有长远的生命力。
各国画廊云集
“‘艺术北京’的目标就是超越,它不仅要超越国内艺术博览会的现状,也力图跟随国际艺术博览会的潮流律动。因此,它不再是对展出的内容没有过多要求的简单平台,而是将学术和商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甚至通过强调学术而超越了商业。”这是策展人对“艺术北京”寄予的希望。
为了让“艺术北京”的品牌成为影响国内外艺术资源的市场指向标,进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艺术北京的组织者作了大量而充分的准备工作。从200家参展画廊中甄选出100多家参展,参展的来源地来自12个国家与地区: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亚洲其他地区的画廊有韩国、日本、印尼;欧美地区的画廊有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尤其是亚洲地区的参展画廊几乎囊括了本地区的所有精英,而阿拉里奥画廊、常青画廊、空白空间、香格纳画廊等北京、上海标志性画廊的积极参与,更构筑了“艺术北京”的基本本质。
艺术北京所展现出的国际化阵容,一方面得益于艺术北京艺术委员会严格执行的博览会准入制度,另一方面也客观反映了博览会组织者在争取国际资源上的关注度。艺术北京的执行总监董梦阳表示:“我们设计整个艺术北京2006将呈现5:3:2的格局,即中国的画廊占整个博览会的一半,亚洲和欧美的画廊各占30%和20%。经过考察和研究,在各国本土的博览会,这样的格局是最合理的,也是最能实现推动国内艺术市场,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的格局。”由此我们更可以期待,通过如安迪.沃霍尔、达明.赫斯特、阿曼、朱德群、赵无极、方力钧、岳敏君、周春芽、曾梵志、杨少斌等众多著名中外当代艺术家的原作在“艺术北京2006”上的亮相,而为当代艺术品收藏家、艺术爱好者所提供的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
艺术与商业紧密结合
“艺术北京”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对市场的关注。
“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曾策划过两届画廊博览会,但在谈及本次策展时他却表示:“我其实不是现下所认为的学术策展人,我是一个艺术商业活动组织者,可以说是一个服务商。在艺术品进入商业市场的过程中,提供专业的服务。”展览的结果应该让他满意,5天2亿元的成交额超出了很多人事先的想象。
而在展览期间举办的“艺术经济”论坛上,所关注的也不仅限于当代艺术本身,而是涉及艺术投资基金、画廊的操作经营方式、媒体于艺术市场的责任等贴近市场的话题。在两大主题论坛之一的“艺术投资的策略与艺术基金的管理”讨论中。以纽约苏富比拍卖行资深副总裁唐冠科(John Tancock)为代表的“艺术至上派”就与以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张帆、美国巴克莱基金总裁李涛为代表的“资本至上派”观点泾渭分明,使听众再度对艺术与资本的关系产生了新的思考。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