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素尚仙佛浮屠泥犁之说,信之惟恐其不坚。有爱趋密而司者,由东京携来蜡制人物数种,安置四马路永康里之西洋房内。有如阎罗焉,鬼判焉,仙女与释迦牟尼焉,善者游天堂,恶者入地狱,种种可怖,栩栩欲生。 游览一周,颇足生人悔过迁善之忱,夫非与人为善者乎。
新说
蜡人,亦称蜡塑,也是源于西方的一种艺术形式。古代人类就已发现,蜂蜡是一种易于利用的塑制材料,它可以溶解成为透明的流质,与各种颜料调和,凝固后色泽悦人,经久不变;还可以用掺入泥土、油脂的办法改变蜂蜡的素质与浓度。所以,人们利用它作为翻铸金属作品的蜡模,也用它直接塑造艺术品。古代中国人虽然早就懂得将失蜡法用于铸制青铜器,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却没有出现蜡塑艺术品;与此类似的中国艺术品是面塑,然而面塑几乎无法避免开裂与霉变的问题,因为难以长期保存,它最终只能成为北方部分地区的民间艺术。
蜡塑最初是作为人与神交流的工具出现的。古埃及人就曾把蜡制神像安放在墓穴中。古希腊人也为宗教礼仪塑制蜡制神像,但更多地是制作孩子们的玩偶。在罗马,蜡像的地位尤为重要,贵族家庭都保存有蜡制的祖先面膜,有的是摹拟的,有的是直接从死者脸上拓制下来的。蜡制面膜后来成为纪念帝王和伟人的常用形式。家族祖先面模会出现在出殡的队伍中;它们还会在节日里陈列出来,就像中国人在某些节日要悬挂祖先的画像一样。同样,就像中国人用各种材料雕塑佛像以表示自己的虔诚,中世纪的欧洲人也以制作蜡像作为向教堂还愿的方式。
文艺复兴时代,蜡塑从神坛走向民间,许多艺术家都曾使用失蜡法翻铸青铜徽章,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也离不开蜡模。17世纪,彩色蜡塑浮雕在意大利和西班牙风行一时。西西里人加埃塔诺·朱利奥·尊博曾与法国外科医生德司诺司合作,制成用于解剖的蜡塑模型,更使这一艺术形式成为科学的工具。十八世纪,蜡塑展览活动盛行于欧洲,并形成一批著名的蜡像陈列馆。
这位来中国举办蜡像展的爱趋密而司,从姓名看应该是西方人,这一批蜡像虽然从日本运来中国,大约也未必是日本人所造的,而是西方人投其所好的产物。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向西方学习方面走到了中国的前面,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多受西方影响,然而对于佛教的信仰却没有改变。善于经营的西方人不过以此牟利。不知道日本人是怎么看待这一展览的,中国人则不但从中看出了自己应该“悔过迁善”,而且看出了洋人的“与人为善”,真是一个善良的民族。
发表评论
请登录